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汉函谷关申遗:见证中国文保理念新变迁

摘要: 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汉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具有重要军事作用的雄关要塞之一。东汉时,王朝迁都洛阳,汉函谷关成为当时保卫京师的八关之首,同时也是西域各国与洛阳经由“丝绸之路”互相交流的必经关隘。 ...

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汉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具有重要军事作用的雄关要塞之一。东汉时,王朝迁都洛阳,汉函谷关成为当时保卫京师的八关之首,同时也是西域各国与洛阳经由“丝绸之路”互相交流的必经关隘。

   新华网讯(信息采集:徐阳光)经历6年的发掘和修缮,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关隘之一,隐藏在山谷里的河南省新安县汉函谷关终于重现“天险”真颜。
   然而,汉函谷关最珍贵的部分——从西汉建关起就一直保留至今的望气台、鸡鸣台两个阙台,展现在世人眼前的却是两个长满杂草的土包。
   “如何兼顾文物保护和展示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科学的保护理念就是发掘之后掩埋起来,保持历史赋予它的样子。”河南省文物局官员申丽霞这样解释“土包”的由来。
   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汉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具有重要军事作用的雄关要塞之一。东汉时,王朝迁都洛阳,汉函谷关成为当时保卫京师的八关之首,同时也是西域各国与洛阳经由“丝绸之路”互相交流的必经关隘。
   汉函谷关现存的主体建筑关楼为1923年重修后的遗留,而关楼两侧的阙台——鸡鸣台和望气台却从西汉时期保留至今,是函谷关最具历史价值的部分。
   为配合函谷关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和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文物部门对此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和保护。
   “中国社科院文物专家来考察的时候,说这两个阙台比金子还珍贵。”新安县文物局副局长丁会生说,“考古发掘结束后,专家特地用粘土混合糯米将阙台重新掩盖。”
   随着城镇化进程在中国加速,文物保护部门却更加偏重与“开发”相悖的“修旧如旧”理念。
   汉函谷关附近飞驰的“南北大通路”陇海铁路与301国道见证了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辉煌,而如今让丁会生更加念念不忘的,是几十年前修建公路时拆除的西汉烽火台。
   丁会生透露,2008年之前,汉函谷关遗址上有一个100余户的窑洞村落和5家工厂。为了保护遗址,直到去年底当地政府才将居民与工厂全部搬离。
   “拆迁一直是遗址保护的老大难问题,从先期的宣传动员,到后来决定补助数额和移居地,都需要挨家挨户做工作。”丁会生说。
   为了安置这些村民,当地政府修建了崭新的居民楼小区,而村民对保护遗址的理由也给予了理解。“村民也热爱遗址,这是他们老祖宗的东西,感到很骄傲。”丁会生说。
   据考证,作为西汉时期都城洛阳与西域连通的第一道关隘,汉函谷关曾拥有“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的盛况,是丝绸之路重要见证。
   文物部门对汉函谷关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汉函谷关不仅仅是一个关隘,还是一处由关城、道路、障塞、烽燧等组成的复杂的关防体系。此次考古发掘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8年,汉函谷关入选丝绸之路跨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遗结果将在今年6月底揭晓。两座保存完好的西汉阙台是汉函谷关申遗的“主角”。
   “申遗能够促进当地政府对文物的保护,还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申丽霞说,“在申遗项目的促进下,如今的汉函谷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地政府计划在汉函谷关遗址上建设居民活动的遗址公园,如今遗址周边已划立了核心区和缓冲区,限制开发,对周边居民楼外貌也进行了改造。

新安函谷关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