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讲谈| 纪要:伊朗、中亚及其与中国西部的文化联系——以考古学为基础

摘要: 葛嶷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之一伊朗、中亚及其与中国西部的文化联系——以考古学为基础○讲座纪要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邀请,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葛嶷教授(Bruno Genito)于2017年10月31日-11月24日访问北京大学,发表以“丝绸之路考古:伊朗、中亚和欧亚草原(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为题的系列演讲。11月7日晚,第一讲“伊朗、中亚及其与中国西部的文化联系——以考古学


葛嶷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之一


伊朗、中亚及其与中国西部的文化联系——以考古学为基础

讲座纪要


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邀请,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葛嶷教授(Bruno Genito)于2017年10月31日-11月24日访问北京大学,发表以“丝绸之路考古:伊朗、中亚和欧亚草原(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为题的系列演讲。11月7日晚,第一讲“伊朗、中亚及其与中国西部的文化联系——以考古学为基础”如期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正中教授(Giuseppe Vignato)主持本次讲座。


丝绸之路与草原

“丝绸之路”的出现是古代远东和西方之间最为非凡的经济、历史、文化及社会政治现象之一。此概念提出后的百余年间,它不仅仅是关于商队路线的充满想象力的意象,也扮演着文化交流的媒介。多种多样的道路、想象和物质文化在不同地域间流转,在其间,欧亚草原的游牧者这一特殊的人群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地中海沿岸经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到中亚山区一线,从黑海延伸至蒙古的欧亚大陆草原,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游牧地带,这里也保存着重要的游牧草原文化遗存。


丝绸之路与欧亚游牧族群

尽管丝绸之路与草原族群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传统中,二者并非总能被联系在一起。这种差异根源于从定居人群或是游牧人群的角度出发的不同研究路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大的定居文明(罗马、伊朗和中国)留存有大量的直接或间接历史文献,以及更为广阔的物质、建筑或具象材料,这使得多数研究者致力于处理这些大而宏观的问题。而游牧文明只留下了众多的墓葬材料,很难凸显自己的主体性,在绝大多数时候只能作为独立的自治区域来进行研究。

然而,欧亚的草原游牧族群在罗马、伊朗、中国等古代国家的政治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大量材料,呈现出与古代大帝国的官方历史文献中塑造的负面形象不同的游牧人群的面貌。如伊朗高原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迹遗物、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兴盛于黑海北岸的斯基泰文化,以及中国西北草原地区的乌孙、鲜卑、月氏等族群的文化。

但是,对于这些墓葬及随葬品的分析与解释往往不足以精确地定义族群文化的内涵。丧葬行为是地理、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的结果,但这一结果的发生通常较慢,会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这既因为物质文化常常在不同的类型和时段中传播,也因为游牧生活方式在地理和文化上具有相对均质的特征。


古代和中世纪丝绸之路的概念

在古代及中世纪涉及丝绸之路的经典西方文献中,曾提及被称为赛里斯(Seres)的人生产一种叫做“丝绸”的纺织品。在伊斯兰时代,最重要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献是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的游记,他提到刺桐港(即今天的泉州)。 这一港口在12、13世纪极其活跃,生活着不同的外商,进行瓷器和丝绸贸易。在中国的文献中,唐代的玄奘记录了去往印度及返回中国的见闻,自他开始,人们纷纷把丝绸之路视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路径。

“中亚”和“丝绸之路”的概念有所不同,“中亚”相对容易界定,大致上是一个地理区域,而“丝绸之路”虽以中亚为中心,却包括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过程。希腊的希罗多德和中国的司马迁在把中亚作为一个独特而又非常遥远的世界的边缘,这无益于构建一个平等且独立的历史视角,而中亚的文献时间却又相对较晚,解开这些长期失落的地区的奥秘的责任几乎完全落在了考古学身上。

“丝绸之路”的概念中还存在另一问题。在中国的丝绸沿“丝绸之路”传播流动之前,这条路线就早已存在了。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现代人类已经将欧亚大陆变成了一个大的文化互动区域,在直接和间接层面上都存在有效地联系。丝绸之路不仅仅存在于一时或一地,它具有连接中国和新月沃土之间的商旅路线这种传统上的意义,还包含更多的抽象过程和动态互动。“道路”不是为个别目的所故意创造的历史遗迹,相反,“丝绸之路”在广义上是多层次的、具体和抽象的人类互动和交流的副产品。最近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已构建了将欧亚大陆作为一个广泛的文化互动领域的新模式,它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丝绸之路是物质文化、人类行为和信仰的多元互动和过程的象征。


人群及物质文化的流动

自公元前2千纪起,中国和欧洲间的大草原地带被各种游牧部落占据。这些游牧民族对中国、波斯、罗马帝国等相邻文明古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关系也可以被描述为复杂的地方和区域互动、交流和创新。与此同时,环境、人口和政治压力导致了游牧族群与定居人民的接触、人口流动,有时甚至是对定居人民发动袭击。

从中国东北松辽平原到喀尔巴阡山脉的欧亚草原地带加速了游牧团体的迅速流动,并加速了该地区哲学及宗教思想、技术、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它在中国、波斯和罗马等遥远的地区之间建立起特有的联系,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和经济复杂性。因此,对内亚的物质文化的历时性研究有助于探索丝绸之路沿线游牧部落、聚落、帝国之间的交流模式和网络。


PPT精选


中亚及中国西部的地形


伊朗高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器物


卢里斯坦出土的青铜器


伊朗的大流士雕塑


费鲁兹阿巴德的圆形城市布局


安德罗诺沃文化出土陶器


斯基泰文化出土的盾牌中央装饰

左图出自Kelermes,公元前7世纪,右图出自Kul'Oba,公元前5世纪


哈萨克斯坦墓葬


特别提示

文中图片由葛嶷教授提供,未经授权请勿引用。

文字 耿 茜

方笑天

排版 方笑天

审校 陈 冲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