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早殇的奢华:隋代李静训的精美墓葬

摘要: 一个年仅9岁的女童,一座巧夺天工的精美仿宫殿式石棺,写着“开者即死”的神秘诅咒,230余件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随葬品……究竟是有着怎样殊荣的女童,死后能够享受着堪比王侯将相的奢华?西安城内,一个九岁的小女孩的墓葬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意外的发现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静训墓。  发掘开始后,一座规整的墓葬就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座构



一个年仅9岁的女童,一座巧夺天工的精美仿宫殿式石棺,写着“开者即死”的神秘诅咒,230余件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随葬品……究竟是有着怎样殊荣的女童,死后能够享受着堪比王侯将相的奢华?

西安城内,一个九岁的小女孩的墓葬

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意外的发现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静训墓。

  发掘开始后,一座规整的墓葬就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座构筑规整的长方形竖井土坑墓,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墓室呈长方形,近地表处长6.05米、宽5.1米;向下逐渐内收,至墓底部长5.5米、宽4.7米,深度为2.9米。墓道在墓室南壁的正中,为斜坡式,长6.85米,宽度1.85米--1.60米。这类墓葬形制在考古学上称作为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竖穴墓。进一步清理填土后,墓室中露出了一具完整的石椁和一方墓志。

  墓志盖上阳刻篆书“隋左光禄大夫女墓志”九字,志石为方形,长宽均近40厘米,志文楷书,计370字,志文虽短,但解开了两个使人迷惑不解的疑团。

  一是,墓主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以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开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才48岁,追赠豫、(息阝)、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静训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念李崇为国捐躯的赫赫战功,对李敏也倍加恩宠,自幼养于宫中,李敏多才多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杨丽华(即隋文帝杨坚的长女)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婿,数百人中就选中了李敏,并封为上柱国,后官至光禄大夫。


  从上面简表中不难看出李静训所拥有的显赫家世,受此殊荣当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据墓志记载,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然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天”。大业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皇太后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隋李静训墓石棺揭开情景


开棺时底部

  二是,为什么葬在城内。墓志中记载,李静训死后,当年十二月埋葬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万善道场之内。下葬后“即于坟上构造重阁,遥追宝塔,欲髣髴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连于法子”。这段志文清楚地揭示了李静训的葬仪是不同寻常的。李静训童年夭殇,埋于皇家尼寺之中。并且在坟上构造重阁,巨大的夯土台基就是构造重阁的遗迹,可惜早已毁塌,难觅当时的雄伟丰姿了。综上所述可知,李静训生前倍受皇太后的娇宠,夭殇后埋于距皇城不远的万善尼寺,以慰皇太后思念之情。坟上构造重阁,日日超度,以祈永生。

仿宫殿式石棺“开者即死”

 

墓中葬具是一具石棺和一具石椁,两件石质葬具皆为青石制成。椁长2.63米,高1.61米,宽1.1米,由17块青石板拼接而成。揭开石椁,一具雕刻精美,堪称石雕艺术品的仿殿堂石棺跃入眼帘。石棺平面呈长方形,石棺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就是这样一座看起来仅能容身的石棺,竟被技艺高超的石匠雕刻成了殿堂的模样。


李静训墓出土石棺上的侍女形象

  这座石质的小殿堂为“面阔三间”的九脊形式,棺底基石恰恰就是殿堂的基座。仿殿堂石棺正面间隔3间殿堂的是4根方形门柱。石棺的西壁是这三间面阔殿堂的正面,中心一间被雕成门的形象,门板,门框,门额,门槛一应俱全。在这精致的石门上甚至还有排列整齐的门钉,五横五纵分布。两扇门板中间部雕刻出了门环。门的两侧相对阴刻了两名身材清瘦,姿态万方的侍女,右边侍女手中捧一件长条形的物品;左边侍女略将脸偏向门侧,一手扶着下垂的裙带。石棺正面的两间面阔上同样采用阴刻方式雕刻出有九根直棂的窗户。


  棺盖由一块整石雕刻成九脊殿堂式屋顶(亦称歇山顶)。山花甚小,垂脊甚长。正脊的中央置一火珠,正脊两端的东西两边有平直垂脊,南北两端又有角檐垂脊,屋瓦都是浮雕出的筒瓦,屋檐刻有莲花纹的圆瓦当。无独有偶的是在棺盖东坡正面的筒瓦上也刻有一行“开者即死”字样。它的字体,雕刻技法等均与椁盖上的刻字相同,应出同一人之手。李静训墓的制作者,企图以此四字保墓永固。


  在隋、唐两代的文献中都没有什么品阶的官员方可使用石葬具的规定,我们从隋至唐安史之乱以前所出土的使用石葬具的墓主情况分析,石椁、石棺仅用于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员和有特殊贡献(文献中常见所谓葬事特加优厚)的勋臣。李静训是皇太后的宠孙,死后享用石椁、石棺。作为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当属于特加优厚。

罕见的艺术珍品光彩夺目

  棺盖移开后,棺内露出一层厚10余厘米的淤土,淤土面上有一块丝麻织品,已经残朽。这是由于长年雨水渗棺内致使盖在尸体上的被子漂浮起的缘故。揭去丝麻织物和清除淤土后,棺内的人骨和随葬品都显露出来了。人骨虽部分被水冲乱,但头骨和四肢还保持原来的位置。尸体仰身平卧,双手抱在胸前,头部向南,面部向上。尸骨上面及四周布满各类随葬品,令人目不暇接。虽历经近1390年,但由于未被盗掘和扰乱,除易腐物外,其余均保存完好,这是十分难得的,它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断代典型器。同时也为研究各类器物的放置提供了确切依据。

  李静训墓随葬器物既丰富且精美,这是已发掘的隋代其他墓葬所没有过的。我们稍占篇幅,罗列一下各类随葬品的名称与数量,看一看一个九岁女童死后占用了多少财富。

  陶俑和明器共90件。瓷器共17件。陶器6件。铜铁器19件。玉石器有的佩于墓主身上,有的散见于墓主身旁。玻璃器共24件。骨木、漆器共16件。其他尚有一些易腐物品的残片。从上述230余件随葬品可以看出:陶俑和陶明器属于仪仗类的殉葬品。陶、瓷、铜、铁、骨、木、漆器是日常服御器,种类齐全,把生前日常所需物品几乎一件不漏地都殉葬了,唯恐李静训在阴间生活有所不便。这些器皿中不乏精品,尤其是一些白瓷器是代表了隋代最高工艺水平的。而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项链、金手镯、金杯、银碗、银指甲套和众多的玉饰、玉佩件等都是李静训生前所喜爱的物品,乃至像鎏金小铜铃、玻璃小瓶、杯等,都作为随葬品放入了棺内,恰恰成为了隋代皇室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李静训墓出土物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条精美无比、璀璨夺目、价值连城的金项链了,它实属罕见的精品。金项链出土时套在墓主的颈上,很可能是墓主生前日常佩用的心爱之物。这条金项链制作技艺之精湛,堪称举世无双,用“巧夺天工”四字赞誉毫不过分。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左右对称各14个,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每个小环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颗,其上再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的下端是最具争芳斗艳的部分,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面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这块鸡血石纯净晶莹,虽在地下埋了千余年仍然鲜艳如新,光洁明亮,确实珍贵无比。在鸡血石两侧各有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它的四边、圆环、对角线都是连珠形的小焊珠。再外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最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面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至极,堪称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

顶部



底部的宝石

 由于这串项链具有浓郁的波斯艺术风格,因此有人认为是从中亚或西亚传入的;也有人认为是我国工匠所精心制作的。制作者究竟属谁虽然尚难定论,但它确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罕见的艺术珍品。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


高11.47厘米,宽8.3厘米。金冠饰下部用金片制成三叉形插,插上面里层为金片卷成的圆台座,台座外壁一周插有粗金丝编成的花枝。花枝上缀有许多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五瓣花朵,花蕊中镶嵌珍珠,花朵之间有金筐宝钿和如意云头长条形金薄片。金冠饰的顶部,为一只张开翅膀作飞翔状的蝴蝶,蝴蝶头仍用细金丝编织而成,眼睛用珍珠做成。整个金冠饰采用了捶揲、拉丝、编织、錾刻、镶嵌等各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

玉钗


最大件:长8.1厘米 上端宽1.8厘米 下端宽1.2厘米 钗径0.4厘米 另两件:长6.8厘米 上端宽1.5厘米 下端宽1厘米 钗径0.4厘米

玉为白色,其中最大一件局部有锈色。三件玉钗一长两短,形制相同。均为双股钗,股扁圆,从上而下渐细,上端较下端略宽,上端顶部呈弧形,内呈方形,钗下端呈尖状。

据考古发掘报告,三件玉钗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骨顶部。保存完好,应是墓主生前使用头钗。玉质光润,为羊脂白玉制成。李静训墓还出土了三件水晶钗,形制与这三件玉钗相同,但钗头不尖,较玉钗短,长3.2-3.9厘米,质地莹润透明。其中一件水晶钗出土时位于墓主的头骨顶部。这种形制的玉钗当为隋代贵族妇女发髻的装饰品,为研究隋代妇女发饰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三件玉钗与1988年陕西咸阳底张湾隋贺拔氏墓出土的四件白玉钗型制相同,说明这种形制的玉钗,在隋代较流行,且做工精细,均为白玉制成,是隋代上层贵族妇女发饰。

金扣玉盏



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镶金带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体光洁无纹饰。其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骓、气宇不凡,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

金扣玉盏和金杯

高足金杯


高5.7厘米、口径5.7厘米、重49.4克 此金杯为大口,口沿外翻,上有凸弦纹一周,系用一圆环焊上。其下为高足,中空,作喇叭状,足柄及底缘亦各有焊上的凸弦纹一周。足柄上端先粘焊一圆片,然后再焊合于杯身。金手镯



金手镯 为一副,手镯呈椭圆形,可分四节,各节两端较阔,上嵌珠,节与节之间似嵌于方座中的青绿玻璃珠饰相连。开口处有一副纽饰,一端为花瓣形扣环,上嵌小珠6颗,另一端为活轴。珍贵的玻璃制品


 这件玻璃瓶的瓶口和腹部的俯视面均为椭圆形,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器壁极薄,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经化验,其质地为高铅玻璃和碱玻璃,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吹制技术的水平。


国家博物馆藏隋李静训墓玻璃罐及蛋形器


隋李静训墓出土盖扁瓶

陶武士俑


高34厘米

此两俑头戴盔,有护耳、护项,身穿明光铠,胸前左右各有一圆护,腰束带,肩部绘有黑花,下着袴,足穿黑靴。右手下垂,拳间有孔,似原执武器,左手曲于胸前,下按一长方形盾牌。盾脊微凸,中心绘一黑彩兽面饰。制作时,头与身躯分别模制,再将头部插入躯体粘合,全身先涂白粉,再于一定部位施以朱色或墨色。隋朝统治时间虽短,但战争频繁,因此对盔甲等防御设施的制造非常重视。

陶女侍俑


高17.5厘米

此女俑为隋代侍女的典型形象。当时的侍女一般均梳上平而较阔的平髻,身穿窄袖短襦,下着高及胸部的曳地长裙,肩搭披帛。这一套装束使侍女身材更显得俏丽颀长,反映了隋代妇女尚清秀的社会审美观点。

玉兔佩


高2厘米 长2.7厘米

玉为白色,圆雕。此兔卧伏状,昂首,头小,脸部较长。双目前视,嘴部较尖,双耳较大后抿。短颈,颈部较粗。前胸凸出,前胸及腰臀部丰满圆润,臀后有一短尾。四肢弯曲,卧伏于地,前肢较长,向前伸展。腹部中间横穿一斜孔,孔由一面钻入,可供穿系佩带。器底琢出凹槽。

玉兔造型生动,纹饰简练。羊脂白玉,玉质细腻,晶莹润泽。器身光素无纹饰,只用几条阴刻线表示兽身轮廓,体现出白玉本身的质感。出土时,此器位于墓主胸骨之处,原可能是以丝带穿之挂于颈部。由此可知,此器应为墓主生前之佩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玉指环


径2.2厘米 厚0.4厘米

玉为白色,有沁。两件。器形为圆环状,环内平外圆,横剖面近似半圆形。两件戒指均为新疆和田白玉制成。光素无纹,玉质细腻,保存完整。出土时,两枚戒指分别位于墓主左、右两手指部位。为研究隋代妇女佩饰、手饰提供了的实物资料。

玉扣


直径2.4厘米 厚0.7厘米 玉为纯白色。扣作圆形,正面中部微微隆起,边缘薄,表面光素无纹,琢磨光滑。玉扣背部中间凸起,有一横穿孔,孔由两端向中央斜钻而成。 玉质细腻,抛光精良,光亮润泽,虽在地下埋藏千余年,器仍洁白鲜亮,泛油脂光泽。这件玉扣是目前所知出土较早的扣饰,与今天的扣饰很相近,出土时位于墓主身体下部。白瓷鸡首壶


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

盘口外侈,圆唇,束腰式细长颈,丰肩,鼓腹下渐收,平底。肩部一侧塑一鸡首,高冠圆目,昂首张口作啼鸣状,与之相对的一侧为直体曲颈形龙柄,龙口衔接壶口沿。肩部置对称环式耳,均作双瓣重合状。瓷胎呈白色,通体施白釉,近底部无釉,表面有细冰裂纹。整体造型挺拔秀丽,线条优美。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颈部有凹弦纹三周。盘口,单颈,双腹相联,肩部左右两侧各塑一修长的龙形柄,龙首探入瓶口内,似在贪婪地吸吮瓶中的玉液琼浆。白胎白釉,胎质纯净细腻,釉色光亮温润,上有细小裂纹。

高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经过1300℃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即能烧制成白瓷。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烧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说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现象。

青瓷平底小口盒


高7.6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6.7厘米

此盒为小口,肩以下渐凸,直腹平底,自肩至腹上部有长条镂孔。釉呈淡青色,有较粗之冰裂纹开片,近底处及底部无釉。

青瓷七联水盒


盛水器 个体高3.5厘米、口径2.5厘米

七联盒造型独特,一盒居中,其余六盒绕成一周。盒大小相等,皆为圆口,鼓腹,下附假圈足,肩部用瓷釉粘联在一起。盒的口沿下及腹部各有弦纹数周。盒表施釉仅及腹部,盒里施全釉。釉为豆青色,有冰裂纹开片,是隋代青瓷中的精品。

隋李静训墓的发掘对于考古学而言,出土了一批稀世珍宝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批代表短暂隋代的断代标准器。例如,形似两碗相扣的青瓷罐,三叠形发髻、面目清癯的女俑等等,都是隋代所特有的,为判断一大批没有纪年器的隋墓提供了标准器,也为判断一批传世隋代器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李静训因是皇亲国戚享用了石棺、石椁,这本身也为隋、唐二代什么人才有资格享用石葬具提供了研究实例。此外,一批玻璃器皿和具有波斯艺术风格的金银首饰的出土,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探索我国玻璃器制作的时代、水平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内德堂】

内德铸炉,外德留香

怀古德,宗古法,重现宣炉风采

讲鉴赏,倡收藏,传播宣炉文化

【欢迎关注】

长按二维码,受益炉文化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