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中断25年的九成宫遗址考古重启后再获重大发现!“4号殿极有可能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驻跸并使用的寝殿—咸亨殿!”

摘要:   九成宫遗址远眺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4号殿,在隋代为滨水岸上殿堂,到了唐代的中后期或有意、或因频仍的水害变为一处南面临水的高台式寝殿!根据4号殿的现状和殿面的开间布局、建筑规格,再结合历史文献,我们推测,这个4号殿极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驻跸并喜欢使用的寝殿——咸亨殿!”  12月24日,在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举行的“2019年至202 ...

  九成宫遗址远眺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4号殿,在隋代为滨水岸上殿堂,到了唐代的中后期或有意、或因频仍的水害变为一处南面临水的高台式寝殿!根据4号殿的现状和殿面的开间布局、建筑规格,再结合历史文献,我们推测,这个4号殿极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驻跸并喜欢使用的寝殿——咸亨殿!”

  12月24日,在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举行的“2019年至2020年隋仁寿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考古发掘领队李春林宣布,中断了25年的九成宫遗址考古重启发掘后又有新收获——去年4月至今年8月,他们已初步揭露出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隋唐4号殿基的西半部,已揭露出的殿基主体东西最长27米、南北宽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米。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考古发掘领队李春林发布新闻

  发布会现场

  “该遗址埋藏深,早晚期遗迹叠压关系复杂,以隋唐时期殿基址保存最好。出土物显示了建筑的规格之高和皇家气派。”李春林透露,已明确隋代殿基台周匝石构--散水--地袱、台壁包石和压栏石的建构,以及唐代重建增高抬升的基台和殿面柱网开间形制。出土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以石和砖瓦类建筑构件为主,有体量厚重的石构件、打磨光滑的青辊砖瓦,直径24.5厘米、堪称“瓦当王”的莲花纹瓦当(隋唐时期最大的瓦当),还有石香炉、鎏金铜乳钉等。此外,初步探查出殿外以砖、太湖石、夯土构成的复杂配属设施。发现宋元院落遗址1座、太湖石造景3处、元明时期山民卵石院墙1处、清代卵石所砌道路1条,对九成宫的废弃和变迁有研究价值。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享有“离宫之冠”美誉

  位于今天麟游县城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是隋唐两朝皇帝的避暑离宫遗址。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由我国古代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与营造,尚书右仆射(宰相)杨素为总监,初名“仁寿宫”。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复修仁寿宫,改名为“九成宫”。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维修九成宫,并更名为“万年宫”。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复“九成宫”原名。一直沿用至今。安史之乱后,逐渐荒弃,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暴雨、洪水和泥石流冲毁了大部分宫殿。九成宫从营建到水毁至沦为废墟,历时三百多年。

  媒体记者在4号殿考古发掘现场采访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享有“离宫之冠”美誉,隋唐两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4位皇帝20次驾幸避暑,这里一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中心,中国封建社会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史书记载的唐太宗杖导出醴泉、杨素残民、杨广弑父、魏征上书、长乐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贵救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据介绍,从1978年至199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曾对该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发现其缭城城垣、内皇城城垣、诸多宫殿、亭台楼榭、寺庙、道观及生活设施等众多遗存23处。有国宝级文物《九成宫醴泉铭碑》、国家一级文物《万年宫铭碑》、唐宫廷水井、点将台、梳妆台、缭墙城门,天台山1号、2号殿址、醴泉水渠遗址等,37号大殿遗址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11月,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入列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现存隋唐时期面积最大的石构基台殿堂遗址

  2019年4月以来,工作队对九成宫遗址的4号殿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它位处九成宫遗址的西南隅,东北距天台山脚30米。这是时隔25年之后九成宫遗址考古的再度重启,布探方31个,实际发掘约23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500余件。

  发掘显示,该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基本可以看出这座宫殿沿用、废弃和变迁的过程。这里发现了我国现存隋唐时期面积最大的石构基台殿堂遗址。勘探和发掘表明,4号殿始建于隋朝,中唐经过改建、整体殿址规模较大。“4号殿基址保存完好、结构完整、石刻精美、工艺精湛、可视性强,代表了隋唐建筑的高超艺术和水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考古发掘现场

  考古发掘现场

  截至目前,殿基主体揭露东西最长27米、南北宽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米。发掘表明:它初建于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并整体有所增高抬升,外围且有增建和扩建。殿体由殿阶基、西慢道、殿面础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构成。

  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台台壁和内里夯土组成,散水和台壁皆为石材砌筑,石材为当地所产的麻绿色砂岩。同类石材皆切割整齐划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体现了工程的严格管理和要求。自西慢道南壁、绕殿西、殿南台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层地袱石、陡板石、隔身板柱和压栏石相间拼合包砌。其中最上层地袱石、隔身板柱和压栏石外表,皆以隐地起突和线刻兼施的手法,雕刻有精美繁缛的缠枝唐草纹图案,由严谨对称的叶蔓为构图单元,上下或左右相连,线条流畅活泼,规整而不显单调。

  考古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发现的础石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4号殿殿基明显可分早晚两期,即隋至唐代前期、中唐至晚唐时期,唐代部分叠压在隋代的之上;而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台台壁和内里夯土组成,散水和台壁皆为石材砌筑,石材为当地所产的麻绿色砂岩。同类石材皆切割整齐划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体现了工程的严格管理和要求。自西慢道南壁、绕殿西、殿南台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层地袱石、陡板石、隔身版柱和压栏石相间拼合包砌。其中最上层地袱石、隔身版柱和压栏石外表皆以隐地起突和线刻兼施的手法,雕刻有精美繁缛的缠枝唐草纹图案,由严谨对称的叶蔓为构图单元,上下或左右相连,线条流畅活泼,规整而不显单调。

  “4号殿整个殿址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殿阶基包石的地伏石达三重、陡版石、隔身版柱和压栏石,都比37号殿体量高大,殿基西侧踏步的垂带、‘级石’和石面散水铺砌严整,突显了该殿建筑等级和规制之高。”李春林说,此次还发现宋元院落遗址1座、太湖石造景3处、元明时期山民卵石院墙1处、清代卵石所砌道路1条,出土各类遗物标本500多件,全面反映了遗址的变迁过程。

  代表隋朝建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水平

  李春林透露,“勘探和发掘表明,4号殿殿阶基石结构保存完好,其中的石刻图案十分精美,代表了隋朝建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水平,有着重要的可视性和审美价值,值得进一步全面发掘。”

  发掘显示,唐代增高的基台外壁是以条砖包砌而成,现存殿基台北壁高2.2米,台壁包砖磨砖对缝,残高1.2米,砌筑非常整齐。殿基台西侧、南侧因宋代人采石挖砖受损严重,后又遭洪水侵蚀,局部淤有泥沙,保存状况不佳。殿面尚存有14块方座覆盆式的柱础石,其中8块处于原位,南侧6块皆因洪水冲刷移位而呈现倾斜、陷落等状态,其中一件上刻“杜”字。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考古发掘现场

  “从现存柱础分析,唐代殿面大致可复原为东西38.8米、南北25米,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是一座殿基高达4.2米的高等级台式殿堂建筑。”此外,从发掘区西北绕经殿南,4号殿外唐代地面下潜埋有两道排水陶管道,部分叠压于散水石上,应是唐代宫内增加的重要的引水设施。

  在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积中,考古队员还发现大量散落的白灰墙皮残块,南侧基台所砌陡版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层,表明唐代殿基陡版石面都是以白灰装饰的。“这或许是唐太宗矫正隋室奢华弊政在建筑上的反映,魏征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也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这个发现应该就是文中所言‘粉壁、涂泥’的历史见证。”

  刻有缠枝忍冬纹图案的压栏石

  菊花纹瓦当

  据了解,本次发掘重启九成宫遗址考古,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据专家介绍,4号殿周四围堆积和晚期遗迹对了解认识九成宫的形制布局、历史沿革和废弃变迁等过程提供了确切信息;隋代殿基部分周匝各类石构材体量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当中的压栏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缠枝忍冬纹,枝条屈曲缠绕,叶瓣典雅华美,都是以往古代殿堂建筑考古中所罕见,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作制度的流变,为研究同时期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殿基夯土中所夹杂的卵石层、暗柱等技法,为考察隋唐高台式建筑技术提供了素材。殿址尤其是四围出土的完好砖、瓦、石类遗物,应是最后废弃塌落所形成,对这批建筑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是4号殿整体复原的重要元素。此外,殿中出土的石香炉、银簪子、玻璃质残渣、鎏金乳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铜钱和陶瓷器等,也是研究隋仁寿(唐九成宫)的历史内涵和宫廷生活等的珍贵资料。

  “明年我们计划发掘这个殿址的东半部,尽快展示它的完整形制。”据专家介绍,由于4号殿殿址地处北马坊河和杜水河汇合处北岸,山洪泥石流对该殿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唐代历史文献中涉及九成宫水害的记载就有多处,晚期殿面外围勘探有深达3.5米的淤积土,这也提示着后续发掘的难度和巨大的出土量。

  “推测4号殿极有可能就是咸亨殿!”

  通过发掘4号殿,分析其现状、开间布局和建筑规格,再结合历史文献,李春林推测,4号殿极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驻跸并使用的寝殿——咸亨殿!

  考古发掘现场

  为何推断其为咸亨殿?李春林告诉记者,第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咸亨殿的地势比较低洼,在两河交汇的地方;第二、《旧唐书》等文献中提到它,唐高宗曾在咸亨殿里宴请过一些朝廷重臣,在这里饮酒作诗,互相唱和;文献中也有唐高宗在此观赏《秦王破阵乐》、缅怀唐太宗的记载。“咸亨殿本身就是一个宴饮、唱和的场所,我们推测在高宗时期,它的使用频率较高。”

  第三、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唐高祖李治携武则天在此(此时的九成宫已改称“万年宫”)避暑。当年五月的一天深夜,碧城山上的山洪滚落而下,洪水冲开了玄武门,直泻宫中,宿卫的禁军士兵一看这阵势四散奔逃。正在北门城墙上值守的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一边敲击报警,一边冲进皇帝寝殿,将高宗李治背出寝殿,转移到更高的山上。这场山洪冲走了3000余人,冲坏宫内大小殿堂百余间,牛马不计其数。此后李治感慨道:“今夜之难赖得有卿,方免沦溺,吾始知板荡有忠臣。”

  李春林强调,咸亨殿之说是推测,因为现在毕竟没有出土“咸亨殿”的东西,文献所说也很笼统,没有与这个4号殿对应的物证。如果将来出土了九成宫的石刻图,就能对应起来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九成宫

最新评论


作者:韩宏

更多信息...

唐九成宫遗址

关键词:九成宫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