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赵现海:明代甘肃镇的形成与长城的修筑(二)

摘要: 二 洪武前期亚洲内陆东部势力平衡格局与明朝在甘肃的失而复得冯胜弃地甘肃的原因是什么呢?《纪事录》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惧回鹘之兵”。“回鹘”,原称“回纥”,是隋唐时期活跃于西域的一支游牧族群。唐开成五年(840),回鹘可汗被杀,回鹘分成四支外迁。蒙古帝国时期,回鹘被称为“畏吾儿”。1283年,随着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政权被察合 ...


二 洪武前期亚洲内陆东部势力平衡格局与明朝在甘肃的失而复得
冯胜弃地甘肃的原因是什么呢?《纪事录》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惧回鹘之兵”。“回鹘”,原称“回纥”,是隋唐时期活跃于西域的一支游牧族群。唐开成五年(840),回鹘可汗被杀,回鹘分成四支外迁。蒙古帝国时期,回鹘被称为“畏吾儿”。1283年,随着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政权被察合台汗国灭亡。察合台汗国虽灭亡了回鹘政权,却接受了其文字与风俗,呈现了“突厥化”特征。由于突厥与回纥原本同族,所谓“突厥化”其实便是“回鹘化”。因此,“回鹘”作为一个族群、政权,虽在蒙古帝国时期便已消失,作为其后裔的称谓,“畏兀儿”一词也更为流行;但“回鹘”一词并未随之从历史中消失,不仅回鹘文仍在广大西域地区流行,而且惯常用典的元代汉人文人也仍常用“回鹘”指代畏兀儿与西域,以及元朝境内的西域人,从而与“回回”一词经常混用。俞本这里的“回鹘”所指是哪个政权或族群呢?《纪事录》共记载“回鹘”四次,除了此处外,其他三处为:
(洪武元年八月)初三日,(徐)达、薛右丞(显)、参政傅友德领凤翔等五卫步军三万出虎北口追元君。初八日,至兴路,不获。元君行东路,友德军行西路,两路互差,但遇回鹘车辆人口,尽拘而回,获牛羊马匹十万。
(洪武元年十月),(徐达)至通州,内有回鹘欲作乱,事泄,戮五千余人,妻女俱配军士。
(洪武二十二年)甘肃巴西回鹘遣使赍表及金珠、玩(马戎)马、紫驼、结金珠、璎珞进贡。

可见,俞本用“回鹘”,取元明之际最广泛的涵义。冯胜所惧为西域的哪个政权与族群,从这里无法看出。但通过对这一时期西域地缘格局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里的“回鹘”,对应的是东察合台汗国。





成吉思汗将先后占领的中亚、西亚地区分封子弟,建立四兀鲁思,以拱卫宗主国的大兀鲁思。但他去世后,四兀鲁思与中央不断产生摩擦,逐渐发展为独立、半独立的四大汗国,自西向东依次为钦察(金帐)汗国、伊利(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本不与元朝接境,最初受封地仅为天山一带的牧场,但阿鲁忽汗利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时机,占领了阿姆河以北原属元朝直接管辖的城郭农耕地带,怯别汗趁窝阔台汗国海都去世,势力衰微之机,将其吞并,势力达到土鲁番。元朝末年,当蒙古统治者面临长城以内的汉地叛乱时,察合台汗国黄金家族的统治也大为削弱,非黄金家族的“异密”们掌握了实权,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西部的帖木儿帝国与东部的东察合台汗国。东部朵豁剌惕异密播鲁拥立秃黑鲁帖木儿继承汗位,建立了东察合台汗国(又称叶尔羌汗国,蒙兀儿斯坦,明人以其国都所在地称别失八里、亦力把里)。秃黑鲁帖木儿很有作为,宣布信仰伊斯兰教,加快了蒙古人突厥化历史进程,从而稳固了社会基础。在建立了强大的汗权之后,秃黑鲁帖木儿向西进攻河中地区,发动了统一察合台汗国的战争。虽然占领了大片地区,但并未在当地建立长期而稳固的统治。秃黑鲁帖木儿还向东扩张势力,势力威慑到了哈密,与元朝声气相接。洪武初年,明朝尚未与帖木儿帝国及更西势力形成直接接触,对西域的了解,恐怕更多是对邻国东察合台汗国的认知。故而,冯胜所惧“回鹘”势力,应是东察合台汗国。
那么,洪武初年东察合台汗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明朝建国的1368年,当东方地区正处于元、明易代的大规模战争中时,察合台汗国境内也正展开着一场长达22年的内部战争。1365年,权力遭到削夺的朵豁剌惕部异密哈马鲁丁趁也里亚思火者汗去世的机会,大肆诛杀秃黑鲁帖木儿诸子,自立为汗,引起东察合台汗国部分势力的反对,帖木儿趁机在1368年,对东察合台汗国发动进攻。而当明朝发动“岭北之役”的1375年,哈马鲁丁正向帖木儿帝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并占领了帖木儿帝国的大片领土,势头甚猛。冯胜所面对者,正是这一时期如日中天的东察合台汗国。冯胜在“岭北之役”惨败的惊惧之下,对强大的东察合台汗国东进甘肃心存畏惧,于是选择焚弃城池,以免贻粮于地,也符合情理。傅友德占领瓜、沙二州后,之所以未进一步西进,也应是为了避免与东察合台汗国发生战争。可见,《纪事录》所载的“惧回鹘之兵”,便应是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
中国古代蒙古高原北方族群,多有从西域甚至更西北之处迁移而来,统治蒙古高原,对中国北部边疆构成重大威胁者,如突厥、回纥皆是如此,也有大量考古材料与研究成果倾向于匈奴同样起源于亚洲西北。那么,在14世纪晚期,当明朝代元之时,包括东察合台汗国在内的西域势力,为何未东进东方地区呢?
这一时期西域可能对明朝造成威胁,与明朝疆域大体相邻的势力,包括三派:一为在蒙元汗位争夺中的失势力量,即窝阔台后裔、蒙哥后裔、阿里不哥后裔,皆居于蒙古高原西北部;一为西部蒙古势力,即明朝所称“瓦剌”者,元时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瓦剌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也站在阿里不哥一方;一为西域察合台汗国势力,当时已分裂为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
当北元遁入大漠之后,非忽必烈系黄金家族后裔联合瓦剌势力,开始向东南挺进,但其势力仍局限于漠北地区,在洪武晚期发展至漠北东部,这才有了脱古思帖木儿汗为也速迭儿所杀之事。但另一势力,即西域蒙古,不仅未趁“岭北之役”的时机进取东方,而且终洪武一代,也未东进,相应未对明初西北边疆经略产生直接影响。这在于其与帖木儿帝国的长期内战使其无暇东进。

东察合台汗国首要的战略目标是向西进攻帖木儿帝国,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东察合台汗国与西部帖木儿帝国,本来同属一个国家——察合台汗国,哈马鲁丁以非黄金家族的身份篡夺汗位,不仅遭到了国内诸多政治势力的反对,而且帖木儿帝国标榜黄金家族的正统地位,也对哈马鲁丁的正统性构成了威胁,无论从统一察合台汗国的角度,还是从维护汗位的合法性角度,哈马鲁丁皆将西进河中,统一察合台汗国,剪除异己势力作为东察台汗国首要的战略目标。二,东察合台汗国以牧立国,自然条件较差,河中地区农耕条件十分优越,有以牧立国的东察合台汗国所不具备的丰富资源,占领河中地区对于东察合台汗国壮大经济实力,也很有帮助。故而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东察合台汗国首要的经略目标是河中地区,甘肃只是其战略版图中的东方异域。秃黑鲁帖木儿汗在位时,东察合台汗国势力才延展到嘉峪关以西的沙州、哈密地区,但也仅仅是渗透进来,主宰这一地区的仍是出伯系察合台后王集团。至于甘肃,更从未与察合台汗国产生过瓜葛。对于东察合台汗国来讲,这是一片陌生的东方地域。相应,哈马鲁丁只有在统一察合台汗国,消除后顾之忧后,才有可能考虑东进甘肃的问题。14世纪90年代,随着帖木儿击溃哈马鲁丁势力,秃黑鲁帖木儿幼子黑的儿火者继承东察合台汗国汗位,采取与帖木儿联姻和好的方式,消除了西部的威胁后,才开始经略东部地区,扣留明朝使者傅安,占领土鲁番,进攻哈密。





与之相似,帖木儿帝国采取的战略选择也是首先消除直接竞争对手——察合台汗国的威胁,然后西进消灭伊利汗国与钦察汗国,统一中亚、西亚地区后,最后才开始掉转方向,于永乐三年(1404)发动了一场进攻明朝的战争,只是由于其突然身死,战争才戛然而止。总之,无论东察合台汗国,还是帖木儿帝国,皆是建立于中亚的蒙古后裔政权,其首要的战略目标皆是确立汗位的正统性与剪除西域异己势力,而非进攻东方异域。
冯胜放弃甘肃、宁夏之后,由于北元、西域蒙古皆未顺势占领这一地区,因此明朝很快便重新收复这一地区。洪武五年(1372)九月,“壬子,置甘肃卫都指挥使司、庄浪卫指挥使司。”西宁卫设于六年(1373)正月,凉州卫设于七年(1374)十月,不过最初属羁縻之卫。此后,伴随明朝北疆经略的普遍开展,甘肃地区也陆续设置卫所。凉州卫设于九年(1376)十月,永昌卫设于十五年(1382)三月,镇番卫(今甘肃民勤)设于洪武中。

但在嘉峪关以西,明朝却满足于保持羁縻统治与维持宗藩关系,从而与汉唐王朝形成了巨大差距。顾祖舆认为:“明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虽直抵玉门,而嘉峪以外皆为羁縻地。嘉靖中割弃哈密,嘉峪益为极边矣。夫弃敦煌而世酒泉,则玉门以外声势遥隔,此蕃、戎所以生心,边备所以日棘也。有远驭之略者,其亦取鉴于汉、唐之成算哉?”




作者简介:赵现海,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免责申明:

本平台仅限于学术文化交流,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介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编辑:蔡银花 审核:王璞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玉门市博物馆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