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二十年

摘要:   2022年4月20日15:30,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三十九讲在公共教学一楼12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二十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教授,讲座由魏坚教授主持,韩建业教授担任评议。魏坚教授主持讲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 ...

  2022年4月20日15:30,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三十九讲在公共教学一楼12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二十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教授,讲座由魏坚教授主持,韩建业教授担任评议。

魏坚教授主持讲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古老文明起源、形成的综合性研究项目。自2001年预研究开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开展了二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总书记对中国考古工作,对探源工程高度重视,他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强调,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探源工程完全符合总书记对考古学成就的概括:延长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今天,我们已经迎来了中国考古学第二个百年征程,也是“探源工程”新阶段的开始。因此,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对工程重大成果进行梳理回顾并对工作进行反思与展望是非常必要的。

  在讲座中,王巍教授首先介绍了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立项缘起。王巍教授提到,国外一直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存有质疑,普遍将商代晚期作为中华文明历史的开端,而文献中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更被看作传说和神话。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程,通过考古发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是考古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2001年,王巍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对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总体思路和课题设置的建议并于次年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备性研究负责人。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由王巍教授和北京大学赵辉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

  之后,王巍教授对“探源工程”的参与学科及DNA、同位素技术等自然科学的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对“探源工程”的宗旨进行了阐释,并从四个方面点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 中华文明是何时形成的?是否确实有五千年历史?她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为何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二 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志?

  三 中华文明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历史格局是何时、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何能够形成这样的格局?

  四 中华文明有何特点?为何会形成这些特点?

  在随后的讲授中,王巍教授通过介绍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解释。

王巍老师讲授中

  接下来,王巍教授对关于文明的相关概念及形成标志进行了阐释和说明。王教授谈到,文明是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取得较大进步,与此同时社会出现分工和日益悬殊的贫富贵贱分化。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文明是在国家的组织管理下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总和。

  其后,王巍教授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概括,并结合具体的考古发现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讨论。王巍教授提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1)距今八千年为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农业的初步发展,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2)距今六千年为加速阶段,此时社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的开始出现;(3)距今五千多年文明正式形成,表现在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的出现、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进入古国文明阶段;(4)距今四千多年,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过渡,一些区域良渚文明和石家河文明由于环境的变化等原因,文化和社会内部发生变化,转向衰落,区域性文明进程出现挫折。中原地区持续崛起,文明进程进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进程;(5)距今三千年为文明巩固阶段,经过商王朝的经略,西周王朝通过封邦建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王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王朝统治得以巩固;(6)距今两千年为文明的转型期,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标志,中华文明由王国文明转变为帝国文明。

  此外,王巍教授概括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多个阶段。王巍教授认为,距今8000到7000年之间,各地区已经出现了文化交流;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交流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

  随后,王巍教授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十点特质:“以农为本,重农轻商”、“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土生土长,自成体系”、“多元起源,互动交流”、“互动辐射,百川归海”、“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血缘地缘,有机结合”、“祖宗崇拜,宗法制度”、“以玉为贵,将玉比德”和“尊卑有序,礼乐制度”。王巍教授认为兼容并蓄是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质,并通过考古材料进行了具体阐释。

  王巍教授还探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的背景、条件和机制。王巍教授认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南北差异的自然环境导致的不同生业形态、内部不同区域间文化的联系以及共同信仰和共同的祖先认同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背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则包括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及剩余产品的出现。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与机制具体表现为分工、分化、权力和战争的出现和发展和原始宗教和祭祀的发展及礼器的出现与礼制的形成。

  讲座结尾,王巍教授提炼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阶段与关键节点并总结了环境因素对中华文明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王巍教授指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是促进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回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社会效益与评价以及探源工程20年的成果,王巍教授对探源工程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新的展望。

韩建业教授评议

与会人员合影

  韩建业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议。韩老师首先从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的角度,概括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并对王巍教授在探源工程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了感谢。其次,韩老师总结了本场讲座的核心内容,并结合王巍教授的具体研究贡献,对文明的概念、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环境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韩老师展望了下一阶段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最后,王巍教授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本次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画上句号。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作者:王巍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