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特尔巴衣尔:18世纪中叶科布多乌梁海诸宰桑游牧地考

摘要: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2期18世纪中叶科布多乌梁海诸宰桑游牧地考特尔巴衣尔内容提要清初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流域主要居民是杜尔伯特人,而非乌梁海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经乌梁海人请求,清廷将其迁移到阿尔泰山安置,从而形成了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分为七旗,其核心群体为科布多乌梁海人。清朝在科布多乌梁海人原游牧地安置了杜尔伯特 ...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2期

18世纪中叶科布多乌梁海诸宰桑游牧地考


特尔巴衣尔


内容提要

清初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流域主要居民是杜尔伯特人,而非乌梁海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经乌梁海人请求,清廷将其迁移到阿尔泰山安置,从而形成了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分为七旗,其核心群体为科布多乌梁海人。清朝在科布多乌梁海人原游牧地安置了杜尔伯特、明阿特、额鲁特、辉特等部。本文以满文档案记载为线索,结合古地图考证出了准噶尔汗国末期科布多乌梁海诸宰桑大致驻牧范围。


乌梁海系蒙古一古老部落,又称“兀良合”“兀良哈”“兀良罕”。清代,隶属于喀尔喀和托辉特部的乌梁海人被称作唐努乌梁海,隶属于准噶尔部的乌梁海人被统称为准噶尔乌梁海。准噶尔乌梁海又分为科布多乌梁海、汉哈屯乌梁海和特楞古特部(阿勒坦淖尔乌梁海)等。至乾隆朝中期,唐努乌梁海开始受清朝直接控制;准噶尔乌梁海也经清朝招抚和安置形成了后来的阿尔泰乌梁海和阿勒坦淖尔乌梁海,清代乌梁海三部局面正式形成。唐努乌梁海生活在唐努山之阴,阿尔泰乌梁海生活在阿尔泰山区,阿勒坦淖尔乌梁海生活在阿勒坦淖尔湖周边。乌梁海三部均以居地命名。

图1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乌梁海三部游牧地的研究很不充分。以往研究乌梁海三部游牧地者,多参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以及各种地方志资料,这些志书又多配有地图,据此可直观地了解到三部游牧范围,但志书所反映的是乌梁海三部游牧地完全确定以后的情况。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也注意到了清代档案和蒙古游牧图,但关注点始终集中在乌梁海三部形成以后的情况,而对此前的准噶尔乌梁海游牧地,鲜有人论及。蒙古国学者策·钢图拉嘎对清代阿尔泰乌梁海七旗游牧地进行了介绍和考证。[1]日本学者上村明的《阿尔泰乌梁海左右翼游牧图研究》一文,分析和研究了四幅阿尔泰乌梁海相关游牧图。[2]蒙古国学者奥·乌云济尔噶勒(О.Oюунжаргал)女士对科布多乌梁海人原游牧地有所提及,但未展开研究。[3]

唐努乌梁海和阿勒坦淖尔乌梁海游牧范围在清代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阿尔泰乌梁海的情况却很复杂。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之前并没有,此后,是以准噶尔科布多乌梁海五宰桑为主,再安插一部分汉哈屯乌梁海和一小部分特楞古特等部众而形成的。清修官私志书对科布多乌梁海人游牧地语焉不详。截至目前,中外学界尚未有学人对准噶尔科布多乌梁海人游牧范围进行专门研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档案透露的关于乌梁海驻牧地的诸多信息,为我们探讨乌梁海人在迁徙阿尔泰山之前游牧范围提供了可能。





在清代,阿尔泰乌梁海人并不是一开始就生活在阿尔泰山南北,而是不断迁徙,最后被安置于此,才形成了后来的阿尔泰乌梁海七旗。《清实录》记载了乌梁海人迁徙阿尔泰山的缘由:


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等奏,据乌梁海内大臣察达克等:“因现在游牧之科布多等处,不产貂鼠,请将伊等游牧展至阿尔台、额尔齐斯等处”。经军机大臣议覆:“以额尔齐斯等处,若系杜尔伯特游牧,应请旨传谕索诺木衮布、车凌乌巴什,如伊等情愿前往,即可迁移,将现驻之乌兰固木,即赏给察达克等,或不愿再迁,则额尔齐斯等处,与其闲旷,何如给与乌梁海等居住。”臣等遵即遣官前往。据亲王车凌乌巴什等告称:“察达克所请游牧,系乌梁海旧地,与我等游牧隔远。今乌兰固木,地亩甚肥,羊只孳生亦盛,久住可以饶足,情愿仍前居住,不行迁移”等语。查杜尔伯特部落,既不愿迁移,请照察达克等所指,自博尔济奇兰一带,展至阿尔台山阳,令其约束所部游牧。从之。[4]

以上记载表明,到乾隆二十四年为止,乌梁海人仍生活在科布多,后经请求才迁到了阿尔泰山及其南麓的额尔齐斯河流域。据奏报,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原系杜尔伯特人领地,但杜尔伯特人又予以否认,“察达克所请游牧,系乌梁海旧地,与我等游牧隔远。”《平定准噶尔方略》说杜尔伯特部三策凌投附清朝时由额尔齐斯河起程,[5]满文档案记载三策凌从伊犁河出发。[6]杜尔伯特人在投清前到底是否是阿尔泰山居民?

清代官修史书多次提到阿尔泰山原为杜尔伯特人领地,但阿尔泰山从何时开始成为杜尔伯特人居住地的,并未提及。

《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多次提到杜尔伯特部游牧地情况。1607年至1610年,杜尔伯特台吉们请求继续在额尔齐斯河游牧。[7]1618年沙俄使者沿额尔齐斯河向上游出发,走6周,又走了10天后,到杜尔伯特达赖台什游牧地一个叫乌留卡湖的地方。[8]这个乌留卡湖很可能就是额尔齐斯河上游的乌伦古湖。后来,杜尔伯特人游牧地向西和西北方向转移,到了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之间,[9]向西到达伊希姆尔河,[10]甚至有一度沿亚依克河到达恩巴河与托波尔河,靠近乌法县的巴什基尔人和诺盖人的领地。[11]最后在沙俄的警告下,撤回额尔齐斯河游牧。[12]“他们达赖台吉(什)及其子多尔吉台吉和跟他们一起游牧的那些卡尔梅克台吉们愿回自己的老牧地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游牧。”[13]说明17世纪上半叶,杜尔伯特人主要的游牧地分布于额尔齐斯河。

《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记载说:


岱青的弟兄以及子嗣先后一个一个地被准噶尔统治者征服、奴役。岱青的侄子齐什奇布(Eschkep)在1643年时就独立生活在额尔齐斯河沿岸……齐什奇布的儿子扎勒(Dshal)在额尔齐斯河左岸的波德斯布斯克诺伊·斯坦尼茨地区建造了一座称之为卡勒巴松·瓦什那的石砌的庙宇。[14]

岱青系杜尔伯特部首领达赖太师之子。说明杜尔伯特人在达赖太师死后虽被准噶尔部吞并,但其子孙仍旧生活在额尔齐斯河流域。

以上诸多资料记载表明,杜尔伯特人在17世纪主要沿额尔齐斯河游牧,为躲避准噶尔部的锋芒,一度沿着额尔齐斯河转移至其下游靠近俄罗斯堡垒游牧,最后在俄国人的压力下返回了额尔齐斯河上游。在这过程中,其首领们有时会暂时离开额尔齐斯河河谷向西到巴尔喀什湖或更向西到过伊希姆河地区,但杜尔伯特部老营始终在额尔齐斯河上游。

满、汉、蒙、俄、德等多语种文献都提到杜尔伯特人在额尔齐斯河一带活动,故杜尔伯特部游牧地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无疑。如上文所引,杜尔伯特部于乾隆十八年前来投清时说是从额尔齐斯河出发。《清实录》乾隆二十年有:“杜尔伯特汗车凌等告知,伊属人等生计稍艰,请将游牧移至额克阿喇勒等语。伊犁平定后,原议定伊等迁至旧游牧额尔齐斯地方居住。……俟擒获阿逆后,仍令伊等迁至额尔齐斯,路更近便”[15]之语,再次证明杜尔伯特部在投靠清朝前仍于额尔齐斯河游牧。蒙古国学者乌云济尔噶勒也认为,杜尔伯特部在投清前一直在额尔齐斯河一带游牧。[16]而杜尔伯特人偶尔也说“从伊犁出发”之语,其实所表达的意思与“从准噶尔出发”相同,与其游牧地在额尔齐斯河之事实不矛盾。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麓,汇集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别列则克河等现今阿尔泰地区大部分河流,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斋桑泊。我们已经知道,杜尔伯特部游牧地沿着额尔齐斯河一直到斋桑泊北部的亚梅什湖,而且很可能从额尔齐斯河上游到下游都是杜尔伯特部游牧地。也就是说,阿尔泰山南麓地区主要居民为杜尔伯特人。但此结论不排除阿尔泰山地区还生活着其他部落的人,也不排除在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流域外的其他地方也有杜尔伯特人的游牧地。






18世纪前半期,阿尔泰山主要居民是杜尔伯特人,那么后来被称为阿尔泰乌梁海的部众同期居住在何处?有人认为,当时乌梁海人也在阿尔泰山狩猎,并隶属于杜尔伯特部。[17]也有学者认为,阿尔泰乌梁海人生活在科布多,并隶属于扎哈沁部。[18]乾隆十九年平准战争前夕,清军首先对科布多地区的乌梁海人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围绕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形成了大量满文档案,这些档案为我们透露了一些关于科布多乌梁海人游牧地的信息。清军在对科布多地区进行军事活动之前,多次派出侦察队深入乌梁海境内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调查,调查报告详细反映了乌梁海人游牧地分布状况。负责去招抚乌梁海人的军机大臣舒赫德上报调查结果说:


于科布多(河)东北处居住之准噶尔乌梁海因唐努山无(大)雪(阻隔),俱已越(唐努山向西)而去。居于科布多河西岸之准噶尔乌梁海,因阿尔泰山海喇图岭雪大,现于科布多河之源二扎克赛河源头艰险之地。[19]

当清军大兵压境时,乌梁海人分两路逃亡,原因是乌梁海五宰桑分别居住在科布多河两岸。科布多河是今蒙古国科布多地区最大的河流,科布多河及其支流流域几乎囊括清代整个科布多以及杜尔伯特十一旗大部分地区。[20]由此可知,乌梁海人在入清前散居在阿尔泰山岭北坡到唐努山之间的广阔地带。

清朝官员通过进一步调查更加明确了乌梁海人的分布情况:


准噶尔乌梁海人驻牧于自哈玛尔沙扎海卡伦至那米儿沙吉盖卡伦等七卡伦之外。侍卫太保言:准噶尔乌梁海人于哈玛尔沙扎海卡伦、布彦图卡伦之外自哈勒巴乌兰外直至布彦图河源相连而居。[21]

据《雍正十排图》,那米儿沙吉盖位于科布多河北,于搜吉、锡博图与托里布拉克卡伦间。[22]那米儿(namir)系河名,在清杜尔伯特游牧地西南端,由西向东流入杜尔伯特右翼旗境内的哈日淖尔泊;沙扎海(šajigai)系湖名,在那米儿河西。[23]故该卡伦巡行路段可能是从沙扎盖泊到那米儿河所流入的哈日淖尔泊为止。

哈玛尔沙扎海卡伦在《雍正十排图》中画在了乌音齐河东,清代扎哈沁旗境内。[24]根据德国所藏《蒙古游牧图》,清代扎哈沁旗境内乌杨齐(乌音齐)河上游山脚下有一台站名为沙扎盖台。清朝统一准噶尔后,将喀尔喀与准噶尔间的很多卡伦改成了台站,如其附近的锡博尔沙扎海卡伦在《乾隆十三排图》中被称作锡博尔沙扎海嘉扪。[25]嘉扪系满语,为台站之意。查阅现代地图,沿乌音齐河,在乌音齐镇北约十几公里处有个地名叫卡伦敖包。清代将两卡伦间会哨之所称作卡伦鄂博(敖包)。[26]说明清代这儿有卡伦鄂博,是两个卡伦的巡逻线界限。清代的沙扎盖台在今卡伦敖包北几十公里处,所以卡伦敖包很可能是哈玛尔沙扎海卡伦巡逻线之南限。

哈勒巴乌兰(halba ulan)在档案中多次出现。雍正年间,清与准噶尔在哈勒巴乌兰、纳勤和硕、乌孙锥勒、克尔斯齐老一带交战。[27]乾隆十九年,参赞大臣萨喇勒抓捕乌梁海二德木齐时,“渡过科布多河,到哈勒巴乌兰山,分兵两路行进。”[28]可知,哈勒巴乌兰系山名,在卡伦外,并在科布多河西南。乾隆十九年,“科卜多所有旧城基址,既称地形卑湿。著传谕扎拉丰阿,伊现在安营于科卜多之南哈勒巴山,即于该处择高燥之地,计可容兵民若干,不必过为宽大,派屯田绿旗兵从容兴筑。”[29]乾隆三十三年,科布多参赞大臣集福奏报,在纳勤和硕地方开垦,将营地迁移到哈勒巴乌兰山南麓。[30]据此,哈勒巴乌兰地方已很清楚,就在科布多参赞大臣驻地。也就是在现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科布多市区偏东北处。

很显然,以上这些都是清朝完全站在自己地理方位观察的结果,认为:从后来的杜尔伯特人游牧地南部开始一直到扎哈沁部再到阿尔泰山麓都是卡伦外乌梁海游牧地。

若要进一步详细追踪乌梁海每一位首领活动领域,投诚人口供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细节。

准噶尔汗国时期,一些不满准噶尔统治的卫拉特人和被掳的其他族群的人纷纷来投清朝,这些人被称为投诚人。卡伦官兵会盘问投诚人,他们留下的口供为我们了解当时准噶尔各游牧部落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哲林淖尔(jerin noor)卡伦蓝领(侍卫)拉利等呈报:由准噶尔来降乌梁海厄尔克色勒等三口…乾隆十九年三月初二呈文供:吾是年四十四岁…为乌梁海宰桑雅儿都(yardu)鄂托克之人,吾于儿时自布鲁特掳来…吾游牧地于科布多塔尔浑扎克赛(tarhūnjaksai)之处…吾自塔尔浑扎克赛之查干乌苏处来投…吾诸宰桑因畏战而分二路逃亡之,(一路)逾唐努山走阿尔胡特(arhūd)、吹(cui)、阿宝(aboo)等处…是年二月,台吉达瓦齐处派宰桑布苏呼手持五道印有红章之敕书而来,令科布多处宰桑图布慎(tubsin),布噶喇尔(bugaral)处宰桑赤伦(cilun),扎克赛(jaksai)处宰桑雅儿都、车根(cegen),锡博尔(sibr)口处宰桑察达克(cadak)等五宰桑出兵赴哈套里口以抓捕阿睦尔撒纳。[31]

这份口供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游牧的乌梁海宰桑有五人。清朝方面将清卡伦边外科布多地区乌梁海人统称为乌梁海五宰桑属部,以区别于其他乌梁海部。

口供提供了所有科布多地区乌梁海首领的名字、居住地。口供提到图布慎宰桑的驻牧地在科布多。显然指的是科布多河,科布多河有一条支流也叫科布多河。笔者认为,此处所指的应该是其支流,因为在科布多河干流两岸分布着清朝许多卡伦,不会允许乌梁海人在卡伦地带活动。

口供说赤伦宰桑驻牧地在布噶喇尔(bugaral)。古今地图未见此地名,而另一则口供为我们确定布噶喇尔的位置提供了线索。乾隆十九年,清军在卡伦边外捉拿了擅自闯入卡伦的乌梁海德木齐[32]呼都克,并对此人进行讯问。其供曰:“吾名呼都克,现年四十岁,吾游牧地位于布彦图河下游(wasihūn)bodogo处。”[33]经清卡伦官兵进一步调查发现,呼都克驻牧地在布彦图河查干博脱郭地方,而且此人隶属于乌梁海宰桑赤伦。[34]说明宰桑赤伦游牧地包括布彦图河bodogo地方。

布彦图河发源于阿尔泰山,曲折流向东北,汇入科布多河,清代科布多城就建在布彦图河岸。查阅古今地图,在布彦图河沿岸并未找到呼都克所言的bodogo地方。《乾隆十三排图》在齐齐克淖尔以北扎哈沁旗北部标有博多浑昂阿和博多浑达巴汉两地名,[35]昂阿系满语,有山口之意,达巴汉系满语和蒙古语,指可跨越的山岭。洪钧《中俄交界全图》将从阿拉克泊南段流出的伊格尔河支流称作博特汗河。[36]据德藏《蒙古游牧图》,在扎哈沁旗西北、僧古尔河东,有一叫博多滚的台站。据现代地图,在科布多城南五十多公里处有一地方叫botgon,与《十三排图》博多浑位置吻合。但该地并不在科布多河下游,而是在其南部。如何理解这个偏差,第一种可能性是清朝官员将南部误报成了下游(wasihūn);另一种可能性是,wasihūn除了“下游”之外还有“向西”之意。游牧民族方向与当今的标准方位有90度的偏差,常常将南部说成“右”或“西”。据此,呼都克游牧地很可能在布彦图河南部的botgon地方。

据现代地图,在botogon西南不足40公里处,有一名为布噶图(bugad)的山,位于现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最东南端与科布多省交界处。笔者认为,此布噶图山很可能就是布噶喇尔地方。布噶图(bugad)是bugutu的口语形式,意为有鹿的。bugaral一词可分解成bug-aral,bug即鹿山的简称,aral指的是三角地带。换言之,宰桑赤伦驻牧地在布噶图山麓。据此可推知,宰桑赤伦驻牧地范围在布彦图河南部,向南直到扎哈沁部边境为止,向西到蒙赫海尔汗,背靠阿尔泰山而居。

口供说察达克牧地在锡博尔口,当为现今的锡博尔河。锡博尔河发源于今蒙古国乌布苏省西南喀喇奇拉山和图尔滚山,由北向南流入科布多河,其全境处于清代杜尔伯特右翼境内。

口供说乌梁海宰桑雅儿都和车根游牧地都在扎克赛,而且两宰桑因惧清军而赴科布多河上游二扎克赛处避难。二扎克赛在满文档案中分别称作塔尔浑扎克赛(tarhūn jaksai)和图尔哈扎克赛(turga jaksai),[37]说明扎克赛河分为塔尔浑和图尔哈两段,在科布多河上游,成为其源头之一。清代地图未见扎克赛之名,而在同一地点有一名为萨克赛的河,与索果克河汇合形成科布多河。[38]《乾隆十三排图》正好标有图尔哈萨克赛与塔尔浑萨克赛两河名,其上游支流称作图尔哈萨克赛,干流称作塔尔浑萨克赛。[39]口供中的二扎克赛为萨克赛河无疑。现今,当地人仍将萨克赛河上游称作图尔哈萨克赛,下游称作塔尔浑萨克赛。据当地人告知,萨克赛(saksai)是一种植物,在萨克赛河上游,该植物长得稀少而又细小,故将该段河流称作图尔哈(瘦小之意)萨克赛;在萨克赛河下游地区该植物长得茂盛且粗大,故将该段河流称作塔尔浑(肥大之意)萨克赛。该河发源地是座被称作查干乌拉(白山)的雪山,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山麓为茂密的森林,山口为陡峭山崖,是个躲避战乱的好去处。如今当地人对该河流有ŝahsaičahsai等多种叫法,jaksai很有可能是当时当地人对该河流的另一种称呼。厄尔克色勒口供说宰桑雅儿都驻牧地在扎克赛河,本人自塔尔浑扎克赛一带逃出。说明雅儿都游牧地在扎克赛(萨克赛)河流域。

被清军抓捕的乌梁海德木齐札木禅说:“吾名札木禅,现年四十三岁,吾游牧地位于布彦图河处。”[40]札木禅在另一处口供中透露其属于乌梁海宰桑车根,是在其宰桑车根的指使下进入清卡伦的。[41]这充分说明,车根游牧地包括布彦图河。清卡伦官兵经调查指出,乌梁海德木齐札木禅驻牧地在科布多河乌兰哈勒巴地方。[42]乌兰哈勒巴,古今所有地图均无法找到名为乌兰哈勒巴(ulan halba)的地名。但前文已证哈勒巴乌兰(halba ulan)地方位于布彦图河中下游南岸,即在清代科布多参赞大臣衙门营地。此处出现的乌兰哈勒巴很可能就是前文所证哈勒巴乌兰。

但口供里又说宰桑车根也在扎克赛河。布彦图河在今萨克赛河东南,二河俱流入科布多河。二河上游离得很近,有些支流发源于同一座山,有时很难分清到底是萨克赛河系还是布彦图河系。据此可以推知,车根驻牧地可能顺布彦图河而下,从其上游直到下游为止。这样,雅儿都和车根二宰桑牧地相连而居,但并非在同一处,二者后来的逃亡路线的不一致也说明了这一点。德木齐札木禅之弟供述:


吾现年十九岁,宰桑车根属下德木齐札木禅系吾胞兄。察达克、赤伦寻阿尔胡特而去;车根避走阿宝口;图布慎、雅儿都视海喇图雪大无法逾越,现居于塔尔浑扎克赛之源。[43]

这表明,清军抓捕闯入清朝卡伦之二德木齐后,乌梁海五宰桑分路朝两个方向逃往三个地方。察达克、赤伦去了阿尔胡特;车根去了阿宝;图布慎、雅儿都去了扎克赛河源头。

阿尔胡特系哈屯河支流,上游直抵噶鲁图淖尔,为汉哈屯乌梁海与科布多乌梁海交界处。阿宝山口处于阿尔胡特河东北,在哈屯河与吹河之间。[44]海喇图为科布多通往阿尔泰山南麓之通道,在布彦图河源头附近。[45]

至此,准噶尔乌梁海五宰桑游牧地已梳理清楚。图布慎在科布多河东北支流小科布多河游牧;雅儿都在萨克赛河游牧;车根游牧地在布彦图河;赤伦游牧地在最西南端,南接扎哈沁部,西靠阿尔泰山;察达克驻牧地在锡博尔河口,其他宰桑游牧地均在科布多河西部支流,仅有察达克在科布多东北支流游牧。

乾隆十九年二月,卡伦官兵送来一投诚人,其供曰:


吾等为准噶尔宰桑莽噶拉克所属乌梁海,吾等游牧地于努克穆伦处。[46]

莽噶拉克虽为其后阿尔泰乌梁海七旗首任总管之一,但他不在科布多乌梁海五宰桑之列。努克穆伦,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当今的布赫木伦河。布赫木伦河发源于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西南端,向东南流入蒙古国科布多境内的阿奇特湖,再从阿奇特湖东南端流出,形成了科布多河。可见,努克穆伦为科布多河支流和源头,系该水系重要组成部分。乌梁海宰桑莽噶拉克游牧地位于科布多地区努克穆伦河流域,可证明乌梁海五宰桑游牧地不包括努克穆伦。这样,我们理清了乌梁海五宰桑游牧地北限到努克穆伦(布赫木伦),那米儿沙扎盖卡伦巡逻路段北限也可能到此为止。

至此,科布多乌梁海人活动范围变得更加清晰了,在清朝卡伦外,沿着科布多河众多支流游牧,但不包括努克穆伦(布赫木伦)。其四至,东抵清哈玛尔沙扎盖至那米儿沙扎盖的七个卡伦,东北深入到乌兰固木,南接扎哈沁部,西靠阿尔泰山岭。


结语



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得出结论:准噶尔时期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流域主要居民是杜尔伯特人,而非乌梁海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之前不存在阿尔泰乌梁海,后来的清代阿尔泰乌梁海七旗是以准噶尔时期卡伦外科布多乌梁海五宰桑为主体而设立的。科布多乌梁海五宰桑游牧地分布在科布多河、布彦图河及其众多支流流域。该五宰桑游牧地北到乌兰固木,清朝后来在此安置了杜尔伯特人,南部有扎哈沁、包沁等鄂托克,说明当时乌梁海人占据着科布多地区最核心地域。乾隆二十四年之后,清朝在乌梁海五宰桑原领地安置了诸如明阿特、额鲁特、杜尔伯特、辉特和土尔扈特等其他部落;还有一部分牧地被收公作驻防营地、屯田和官牧场等。如此一来,乌梁海人在科布多的生活痕迹也随之消失。

但需要注意的是,乌梁海人是个游牧和游猎部落,不可能长期固定在某一地方。但历史地来看,乌梁海人驻牧地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6世纪初,兀良哈万户被灭后,兀良哈部作为喀尔喀部属下一鄂托克始终游牧于外喀尔喀部最西部,一度靠近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噶尔丹败亡后,康熙帝命该部管辖附近乌梁海诸部。[47]说明此时科布多一带分布着不少乌梁海人。兀良哈鄂托克因处于最西部,长年经营萨彦岭、唐努山到阿尔泰山一带森林部落,致使外界将这些众多森林部落也称之为兀良哈(乌梁海)人。而科布多乌梁海人是兀良哈鄂托克与当地森林部落融合的结果。

本文所依据的资料只能反映准噶尔汗国末期状况,要考证清楚科布多乌梁海人从准噶尔汗国早期到灭亡期间所有的变化,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史料。

(非常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促使本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注释

  滑动查阅

[1]Ц.Гантулга.Алтайн Урианхайчууд.ҮБ,2000.

[2]Камимура Акира. Алтай урианхайн долоон хошууны газрын зургийн тухай, С.Чулуун, МОНГОЛЫН ГАЗРЫН ЗУРАГ, ГАЗРЫН НЭР СУДЛАЛ (eds.)УБ,2015.

[3]オチル·オユンジャルガル「乾隆期中葉におけるドゥルベドの牧地問題について」『日本モンゴル学会紀要』,2006年;「清代ホヴド参贊大臣の設置について」『国際文化研究』第11号、2005年第3期。

[4]《清高宗实录》卷五九八,乾隆二十四年冬十月乙酉,《清实录》第16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682页。

[5]《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一,页十三,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丁亥,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941页。

[6]《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奏闻准噶尔杜尔伯特台吉车凌等情愿率属来归等情形》,乾隆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八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2页。

[7]〔苏联〕И.Я.兹拉特金主编;马曼丽等译:《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如第2、3、10号。

[8]《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上册),第26号,第59页。

[9]《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上册,第32号,第70页。

[10]《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上册),第63号,第134页。

[11]《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上册),第82号,第174页。

[12]《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上册),第79号,第171页。

[13]《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上册),第82号,第174页。

[14]〔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15]《清高宗实录》卷五〇二,乾隆二十年十二月癸丑,《清实录》第15册,第340页。

[16]オチル·オユンジャルガル「乾隆期中葉におけるドゥルベドの牧地問題について」,『日本モンゴル学会紀要』2006年。

[17]地方学者多持此说,对学界有一定影响。

[18]如,Ц.Гантулга. Алтайн Урианхайчууд, Улаанбаатар хот, 2000он.相信此说者多受《清实录》《平定准噶尔方略》等错误引导而致。然细读档案,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19]《军机大臣舒赫德等奏乌梁海等均已隐匿俟查明后相机办理折》,乾隆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以下简称《满文录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以下省略馆名),档案号:03-0174-1321-004。

[20]《嘉庆会典图说·科布多图说》对科布多河两岸各个支流进行了详细介绍:“科布多河上源曰索郭克河,出杜尔伯特右翼西北境,合数水东南流;和通泊(和托昂泊)、辉汉泊诸水合而东北流,复合哈拉泊水和图河东流注之;又屈曲西南,托尔博泊、塔尔巴泊二水合北流注之,是为科布多河。折东右纳一水,又东经旗南,洪郭尔鄂隆嘉们北,二水合北流注之。又东经库灵图山北,齐克尔台和出旗东北合根德克图泊水乌里雅苏图河、戴舒尔泊水汇为沙扎海泊,复南出注之。折东南锡博尔沙扎海河合一水西南注之,又东南经科布多城东北一水,出黄觉舒鲁嘉们西,一水出沙拉布拉克嘉们西,并东南流注之,又东南经城东北,布彦图河出阿尔泰乌梁海旗东境,合锡克尔什台河德伦特河东流经城北又东北注之,又东南注伊克阿拉尔泊东南二水,其东为哈拉泊,又南为都尔根泊。”(〔清〕刘启端:《大清会典图》,卷二百六十九,舆地一百三十一,清光绪石印本。)

[21]《为奏闻努三萨拉尔拿获胡图克扎木参的经过及其口供》,乾隆十九年正月二十九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357-002,缩微号:033-1837。

[22]《雍正十排图》,四排西三,汪前进等编:《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外文出版社,2007年。(以下所引《雍正十排图》均出自《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

[23]《雍正十排图》,四排西三。

[24]《雍正十排图》,五排西四。

[25]《乾隆十三排图》,七排西三,汪前进等编:《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外文出版社,2007年。(以下所引《乾隆十三排图》均出自《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

[26]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9~240页。

[27]《定边将军庆复奏报巡查鄂尔昆等地卡伦不必派参赞大臣请派侍卫台吉各二员稽查》,乾隆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191-016,缩微号:028-1699。

[28]《参赞大臣萨喇勒等议奏赵武乌梁海事宜折》,乾隆十九年三月初二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750-016,缩微号:040-2446。

[29]《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九,第2页,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乙巳(16日)条。

[30]《科布多参赞大臣集福奏请于科布多军屯附近营造新城缘由折》,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满文录副》,档案号:2289-006,缩微号:083-3562。

[31]舒赫德奏:《满文朱批》,乾隆十九年三月初十日,档案号:04-02-002-000372-0034。

[32]《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列有两种demuci,一种写作德墨齐,介于札尔扈齐与宰桑之间;另一种写作德木齐,在宰桑之下,管理鄂托克内自一百户以上至二百户事务。这里出现的当为第二种德木齐,在宰桑之下服务。(《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二九《官制一》,《四库全书》本,第23~24页)

[33]《军机大臣舒赫德等奏报札木禅及呼都克等人口供及解京启程日期折》,乾隆十九年二月一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357-003,缩微号:033-1866。

[34]《理藩院侍郎玉保奏报审问札木禅呼都克等情形并请将其解往军营候旨折》,乾隆十九年二月十一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357-004,缩微号:033-1878。

[35]《乾隆十三排图》,七排西三。

[36]〔清〕洪钧:《中俄交界全图》,清光绪十六年(1890)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http://lccn.loc.gov/gm71005082

[37]夜晚顺着塔尔浑扎克赛、图尔哈扎克赛间山脊而上,待天明后,顺塔尔浑扎克赛、图尔哈扎克赛与海喇图达巴汉山口而上,观之,全无踪影……二扎克赛河、查干乌苏、喀喇乌苏等河俱于库库勒口地方汇入科布多河。《军机大臣舒赫德奏闻乌梁海等迁往唐努等处及准噶尔内乱情形折》,乾隆十九年三月初二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321-010,缩微号:032-0959。

[38]〔清〕洪钧:《中俄交界全图》。

[39]《乾隆十三排图》,七排西三。

[40]《军机大臣舒赫德等奏报札木禅及呼都克等人口供及解京启程日期折》,乾隆十九年二月一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357-003,缩微号:033-1866。

[41]《理藩院侍郎玉保奏报审问札木禅呼都克等情形并请将其解往军营候旨折》,乾隆十九年二月十一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357-004,缩微号:033-1878。

[42]《理藩院侍郎玉保奏报审问札木禅呼都克等情形并请将其解往军营候旨折》,乾隆十九年二月十一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357-004,缩微号:033-1878。

[43]《军机大臣舒赫德等奏报审讯札木禅之弟乌梁海厄鲁特蒙古情形并将其放回折》,乾隆十九年三月十八日,《满文录副》,档案号:1357-009,缩微号:033-1936。

[44]《雍正十排图》,四排西四。

[45]《乾隆十三排图》,七排西三。

[46]《军机大臣舒赫德等奏闻乌梁海库本来归并查办安置情形折》,乾隆十九年二月十五日,《满文录副》,档案号:03-0174-1326-010。

[47]《蒙古游牧记》同治六年刻本,第十卷,第十三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编校:宋 俐

审校:王润泽

审核:陈 霞

jb@126.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