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一个文物守护人的真情表述

摘要: 近期,由孔正一所著的《守望古塔——从荒草园到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守望古塔》)一书在西安首发。该书真情讲述了一个文物人35年守护小雁塔、亲历小雁塔从“荒草园”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其中不乏工作、生活、人文、趣事等。从修飞机到修文物在《守望古塔》中,孔正一以“因缘”一文,讲述了11岁时首次见到小雁塔时的感悟。他怎么也想不到,会用35 ...

近期,由孔正一所著的《守望古塔——从荒草园到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守望古塔》)一书在西安首发。该书真情讲述了一个文物人35年守护小雁塔、亲历小雁塔从“荒草园”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其中不乏工作、生活、人文、趣事等。

 从修飞机到修文物

 

在《守望古塔》中,孔正一以“因缘”一文,讲述了11岁时首次见到小雁塔时的感悟。他怎么也想不到,会用35年时间去看护、管理和守望小雁塔。


1971年至1979年,孔正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O二工厂从事飞机精密附件修理工作,孔正一说:“我们的工作台是全白色的,很像一个医务室,人人都像个医师。”


1979年小雁塔留影


1979年,孔正一调入西安小雁塔保管所(以下简称“保管所”)工作,时年24岁的他已有9年工龄,西安市文物局第六任局长郑育林评价他:“你过去修理现代的东西,现在修理古老的东西,都是修理意义却不同。”


第一次养护文物是在他入职保管所后不久的一个早晨, 由于小雁塔顶层露天部位四边墙角8个排雨孔被淤泥堵塞,孔正一想到如遇大雨积水就会灌满塔顶,若雨水顺着天井灌入塔内会对小雁塔造成严重破坏,他用水桶提水上去,用手掏淤泥,忙了一上午,终将那8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小小排水孔弄通畅了。



疏通塔顶排雨孔一事得到同事们好评后,也给孔正一干工作增加信心。不久后,孔正一看见办公室柜顶上摆放着两块锅盖大小的不规则石头,得知是小雁塔塔基南侧石牌坊檐上掉下的残檐,该石块曾修复过多次,但遇刮风下雨,又会掉下来。孔正一当即请示领导要修好该石牌坊,获批后他用“衬托法”解决了掉落的难题,这是他第二次修文物。被他修复的石牌坊为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原物,已近百年,门额正面刻着“不二法门”,背面刻着“万汇沾恩”各4个大字。


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塔基石门坊


孔正一于1998年在主持小雁塔工作时,再度维修保护该石坊门,此时已距离上次维修时间过了18年。不同的是,此次维修工作采用了高科技的保护技术,即用意大利“单呼吸”涂料对石坊门进行整体抗风化喷涂。单呼吸技术是指外界的雨水湿气不能浸入石材中,而石材中的湿气却可以释放出来。“这是一次早期的技术保护实验,此项技术可以维持20年时效,现在全国已得到广泛推广。”孔正一说。


孔正一初到小雁塔时,发现院内有多株树龄已逾千年的古槐树,其中6株树干歪斜,随时有倾倒的危险。孔正一临危受命,再一次把他修飞机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小雁塔院内古槐保护中。他对每一株古树设计了不同长度的保护支撑杆,计算了支撑的高度和角度,从购买到设计、再到裁剪钢管、实施支撑等均独立完成。如今38年风雨过去,这6株古树依然挺立,它们成为小雁塔荐福寺千年历史的见证。



“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已享誉百年,该钟铸造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距今800多年,总重量8000公斤,为陕西境内梵钟之最。民国因战乱使钟身体被炸开一道长裂缝,此后无法敲击的伤钟被一直置放在小雁塔里。1993年,日本富士山中日友协及其他各界友人要求举办“1994年中国文物古迹游暨雁塔晨钟八百岁庆典鼓钟活动”。经西安市文物局同意,孔正一作为工程总负责人,与修复团队经过100多天的奋战,完成古钟的修复、悬挂,终于使沉寂的晨钟重新在小雁塔上空鸣响。


1994年主持修复“雁塔晨钟”


“雁塔晨钟” 来源:西安博物院


孔正一从修飞机到修“雁塔晨钟”、清代石门坊和古槐,为他在业内赢得掌声。此后,他还承担了恢复西安鼓楼南面的百年巨匾“文物盛地”“声闻于天”牌画的复制、复原工程任务,如何将这两块宽8米、高3.6米的巨匾悬挂上去是很大的挑战。当时请了多家单位报价均超过4万,而孔正一只花了不到6千元,采用了他自己设计的机械和动力学加力学的原理的“神操作”,最终成功完成该项任务。在该匾成功悬挂完成后的18年间,除了现场参与者谁都不知道孔正一具体的悬挂设计。而在“守望古塔”书中,孔正一首次详细公开了悬挂“秘籍”。


2005年,鼓楼“文物盛地” “声闻于天”匾额恢复现况


今天,人们到西安博物院参观时,会在负一层大厅看到一个醒目的“隋唐长安城沙盘模型”,该模型由孔正一设计、制作完成。该模型是当今唯一具有考古意义上的隋唐长安城沙盘复原模型。“依据当时最新的考古报告和史念海先生的唐长安城里坊图,我们对以往的错误进行了修正。这个模型起初外包工程费是250万,但我们仅用25万就完成了。”孔正一说。


隋唐长安城沙盘模型 来源:西安博物院


 从“塔”到“院”用了数十年

小雁塔从“塔”到“博物院”,最后再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条路走了数十年。小雁塔作为“塔”只是单体的文物建筑,而且当时院内有大面积是“荒草园”,兔子、狐狸经常出没,在连续多年间都要拔一人高的荒草。从什么时候开始,小雁塔由“塔”变身为“博物院”?


1980年,小雁塔职工齐心协力种大树


孔正一介绍,西安博物院的筹建在1979年由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高歌提出。当他看到小雁塔文物库房诸多精美文物,认为应该让它们走出库房走到大众面前。国家文物局相关领导认为,西安作为周秦汉唐等13朝古都,本身的地位十分特殊,应该有一个独立的、标志性的、讲述千年古都历史的博物馆。


2002年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斌视察工作



1980年的“五一”劳动节,关闭了半个多世纪的小雁塔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西安博物院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的支持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在200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建成开放,孔正一被任命为该院副院长。现在,小雁塔已成为中外观众喜爱打卡地之一,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近百万人次前去参观。

 推动小雁塔成功申遗

西安博物院建成不久后,便启动了小雁塔的申遗工作。“申遗难,难于上青天”反映了申遗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也说明了人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性、独一性和严肃性。该项工作经过6年多的筹划准备和2年多申遗项目落实,它涉及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关配合部门和人员,相互交织。孔正一体会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极其繁杂艰巨的工程。


2013年西安博物院组织召开“小雁塔丝路申遗陈展大纲审定会”


孔正一负责小雁塔申遗工作的整个文本校对和修改。“这次申遗几乎动用了全院的人力物力,仅召开各类会议就达百次之多。国家申遗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同宾女士多次来小雁塔指导工作,2005年因建设西安博物院拆掉的,原20世纪60年代用城墙砖砌筑的小雁塔中轴线东西两道院墙,在国家申遗专家建议下又重新恢复,旨在将小雁塔古迹区与现代博物馆区分别开来。那些原来被拆除的近9万块城砖被剥离了近半个世纪又‘完璧归赵’,还给了古城墙。”孔正一介绍。


2010年陕西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会议


孔正一回忆,2013年10月13日,当日正好是九九重阳节,周日下午4点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评审专家,加拿大籍年已75岁的狄丽玲教授一行来到小雁塔正式对申遗进行现场实地考察评审。当天跟随评审团的有国家文物局领导、专家,省、市各级负责文物文化的主管领导以及参加申遗工作相关机构与单位、部门的主要人员将近百人。


孔正一说:“光看这个阵容就可想而知申进工作的分量之重。”这是自孔正一到小雁塔工作30多年来从未遇到的场面,按照申遗评审要求,上述各类人等均不得靠近评审专家,规定只有6个人可以陪同狄女士现场考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周魁英陪同,翻译、摄影、协助、档案记录员各一位,主讲人由孔正一担任。


小雁塔“申遗”验收检查


孔正一说:“当时规定任何人不得随意插话,只能由我一个人回答狄女士提出的所有问题。为了这一天,为了不出差错,我早早就熟悉并掌握了评审专家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演练了数十次。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考评中,我准确地回答了狄女士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可以看得出她是比较满意的。但一颗悬着的心还是久久不能落下,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申报的审批是非常严格的,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这颗心一直悬到了2014年的6月22日小雁塔及大雁塔等陕西省的7处古迹公布申遗成功。”


2023年4月13日早晨,在蒙蒙细雨中,孔正一在他工作了35年的西安博物院内,在他的《守望古塔》新书首发会上,他望着小雁塔动情地说:“有许多往事都是值得回味的,写作、记录、讲述我们曾经和这些珍贵的文物故事也是一种守望。”该书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该院工作记录和学术研究的补充与延伸,对本地行业发展史具有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采写、编  辑 | 卜丁
校  对 | 杨利娜
审  核 | 屹   夫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