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复原公元3 ~ 7世纪中叶西域佛教发展状况的最佳案例

摘要: 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何恩之、魏正中 著,王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简体横排 平装定价:188.00元作者简介魏正中,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疆佛教、地中海、罗马帝国、丝绸之路等领域的考古研究。何恩之,美国罗格斯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佛教艺术史专家。序言 欣闻我与魏正中合著的Archaeological and Visual Sources of Meditat



龟兹寻幽

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

何恩之、魏正中 著,王倩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简体横排 平装定价:188.00元


作者简介

魏正中,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疆佛教、地中海、罗马帝国、丝绸之路等领域的考古研究。


何恩之,美国罗格斯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佛教艺术史专家。


序言

欣闻我与魏正中合著的Archaeological and Visual Sources of Meditation in the Ancient Monasteries of Kuča中文版《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翻译出版,感谢在这一过程中付出辛劳的所有人。魏正中深受中国考古学熏陶,将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恰当地运用到佛教石窟的考察中,而我的佛教和艺术史知识背景则受惠于美国学术传统的训练。本书所采用的新方法和视角,正是我们二人教育传统的结合与创新。通过将各自所长结合起来,我们对公元之初至650年左右的龟兹地区佛教僧团生活和修行礼拜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然而,如果没有获得许可多次亲赴新疆调查龟兹地区的石窟寺院遗址,这些认识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和西方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我真诚地希望鼓励和促进中西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展。我和魏正中合作完成的这本书,正是利用各自所学的知识在擅长的领域得到了新的见解。合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双方可以就同一课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中国艺术—无论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都丰富而精深,西方学者翘首以待能够更广泛深入地探索中国艺术的精髓,我热切地盼望中西学者能够共同致力于在中国艺术领域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使中国艺术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最广泛的认可。


何恩之

美国罗格斯大学名誉教授


前言


位于丝路北道的龟兹国在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 ~ 前87年)首次受到汉朝史家的关注,当时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控制北部商路和贸易,数次出兵西域。商业繁盛的龟兹国是吐鲁番和喀什之间的咽喉要地,北倚巍峨雄伟的天山山脉,南临荒渺空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龟兹国由白姓贵族统治,其世系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中叶。与东部强邻汉地王朝不同,在公元648年受辖于唐帝国之前,龟兹国一直培养并发展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宗教认同。龟兹土著是吐火罗人,有自己独特的口头与书面语言。现存壁画生动地描绘出高贵华丽的宫廷以及龟兹人对音乐的钟爱,苏巴什的残垣断壁上似乎还依稀透露出曾经宏伟严丽的宗教景观。


百余年前的1902年,德国探险家拉开了龟兹探险活动的序幕。格伦威德尔(A. Grünwedel)、勒柯克(A. von Le Coq)和瓦尔德施密特(E. Waldschmidt)相继发表了对丝路北道多处遗址进行的数次考察活动的成果,奠定了此领域的研究基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学者着手调查残存的文物古迹。直到80年代,中国考古学者和艺术史学者才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他们的论著成为龟兹研究的新起点,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的写作意图便是继承这一传统,推进未完成的龟兹石窟寺院考察和研究工作。


在西域诸多佛教王国中,龟兹国是复原公元3 ~ 7世纪中叶西域佛教发展状况的最佳案例,因其地保存了数量繁多、大小不等、破损程度各异的石窟寺院遗址。广阔的年代跨度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研究,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通过遗址内壁画风格和建筑形制的数世纪演变得出确切年代。《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亦不包括地面寺院,如都城内曾遍布的佛寺塔庙,或者苏巴什和夏哈吐尔、乌什吐尔宏伟的建筑遗存以及散布在龟兹境内的窣堵波遗迹。


《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将石窟及壁画视作当地僧团独特修行方式的再现,目标是复原龟兹境内数处石窟寺院中僧团的生活。克孜尔和库木吐喇因规模庞大而广为人知,但同样重要的还有克孜尔尕哈、森木塞姆、玛扎伯哈、托乎拉克艾肯、台台尔和温巴什。《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关注的并非某一问题,而是试图获取对龟兹佛教更全面综合的理解。


前两章魏正中(G. Vignato)对龟兹古国八处主要石窟寺院遗址进行了复原研究,特别关注其布局和演变。他检讨了单座洞窟的相关问题,尤其重视曾受到较少关注的讲堂窟、大像窟和禅定窟;探索了洞窟组合与组合类型以及组合构成区段的模式,认为每处石窟寺院是构筑龟兹国佛教有机体的一块基石。龟兹佛教无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石窟寺院之间仍然存在着细微差别,这可能是教义的发展演变所致,也可能是担负的功能有别。教义和功能对石窟寺院最终格局的影响远超过其所处的地理形貌。这些差别也显示出龟兹佛教内在的丰富性,有助于形成完善的有机体,从而为佛教的进驻、发展和繁荣提供良好环境。


从考古、宗教和图像的视角发掘信息,我们对龟兹石窟和壁画提出一种全新解读,揭示出教义与修行的密切关系。《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认为石窟整体,包括建筑、壁画及现已不存的塑像,是僧侣们精神生活的创造,是他们特定修行实践的有形展示。何恩之(A. F. Howard)在第三、四章主要探寻串联龟兹中心柱窟内所有装饰的统一线索,她的研究重点在于特殊图像。风格的年代早晚不影响图像的教义内涵,原因在于所研究的问题并非是审美风格(壁画的精美绝伦当然无可否认)的演变,而是龟兹僧侣根深蒂固的佛教信仰的连续性。因此对所有遗址中沿用数个世纪的特殊图像的研究无需精确的年代框架。


图像题材和形象的长期存在与紧密交织并非是简单的审美选择,而是嵌入龟兹佛教视野和范畴内的信仰的表达。特别是何恩之在第三章中对中心柱上所绘壁画场景内涵的复原颇为可信,这主要在于三个因素的结合: 其一魏正中的考古学研究,对龟兹石窟寺院遗址进行了全面复原;其二禅修文献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这项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施林洛甫(D. Schlingloff)对瑜伽实践的研究,后来被哈特曼(J. -U. Hartmann)和山部能宜深入;其三犍陀罗艺术及其教义发展的最新研究。


魏正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大量禅定窟的存在,而且表明它们是龟兹石窟寺院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石窟寺院中,禅定窟占据着特定区段,此类区段作为构成单元,如同礼拜区和居住区般补充完善着石窟寺院的功能。简而言之,禅定窟不是后来的增建,而是石窟寺院遗址的必要构成。禅修是龟兹僧团每日修习的重要方面,亦是中心柱窟和大像窟装饰的主要动因。总之,禅修在何恩之看来是串联龟兹中心柱窟装饰中特殊图像的关键线索。


《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对龟兹佛教特质的解读不仅依靠可以获取的考古资料,而且包括遗址中发现的文书残卷。第四章何恩之将这些残卷与特定的部派思想联系起来,以阐明龟兹国流行的佛教部派。除采用龟兹地区出土的残卷外,作者还主要参考了梵文文献,必要时也引用了汉译梵文原典。施林洛甫整理出版的《梵文禅定修习法要》(Yogalehrbuch)是激发学界研究的重要因素,亦给予了我们启示,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禅修文献产生的沃土中亚,以及禅修曾是龟兹僧侣团体首要修习实践的史实。这是作者集中探索一系列特殊图像的决定因素之一,特殊图像皆产生自禅定状态,主要见于中心柱窟以及少数方形窟。


最近研究表明龟兹和犍陀罗佛教艺术中偏爱表现相同的题材,即释迦牟尼佛的神通、禅定产生的神奇景象及其修行成佛的经历。这些共同的兴趣很可能是因为说一切有部在两地皆占有突出地位。然而龟兹的艺术表现有别于犍陀罗,这不仅是因为前者将三维立体转变成二维平面,而且还在于表现本身,龟兹根据本土诉求对犍陀罗原型进行了改造。


本书对龟兹佛教的研究几乎全部基于当地资料—洞窟、壁画、文书。然而也不忽略周邻佛教地区的可能影响,以印度为主,中原次之,我们尝试从龟兹作为接受者和转化者的角度来解读,进而指明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在中亚的发展自成体系。


图164 玛玛尼德里 (Mamane Dheri)出土的帝释天拜访造像碑,公元216或316年,灰色片岩,白沙瓦博物馆藏


图129 森木塞姆第48窟主室内中心柱正壁


图131 森木塞姆第48窟主室顶部左下方所绘阿喻迦岁本生故事


长按右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