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深度学术研讨 助力辽上京申遗——“中世纪都城和草原丝路与契丹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要:   2018年8月8日至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赤峰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文物局)协办,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承办的“中世纪都城和草原丝路与契丹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辽上京建城1100周年”在契丹·大辽都城——辽上京遗址所在地、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成功 ...

  2018年8月8日至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赤峰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文物局)协办,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承办的“中世纪都城和草原丝路与契丹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辽上京建城1100周年”在契丹·大辽都城——辽上京遗址所在地、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成功举办。

  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和韩国等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44位学者在研讨会期间奉上了精彩发言。国内代表大多都是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研究议题主要涉及辽上京、辽祖陵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及其价值认识,中世纪的都城、地方城镇和重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中世纪帝陵、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手工业、宗教及草原丝路遗存的发现与研究等几个方面。现综述如下。

与会学者考察辽祖陵遗址

  辽上京、辽祖陵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及其价值认识

  辽上京是辽代营建最早、最为重要的都城,也是我国目前保存状况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辽祖陵是辽代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后的陵寝之地,开启了辽代帝陵的规制。董新林介绍了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皇城部分进行的考古工作。7年来发掘了西山坡佛寺遗址、皇城西门遗址、皇城东门遗址、宫城东门遗址、宫城南门遗址和宫城内大型建筑基址等,已探明了宫城的位置和规模,确定宫皇城东向中轴线布局,从而大大推进和深化了学术界对辽上京的认识,并为更加准确地认识辽上京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为开展中世纪都城的综合比较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孙华对唐宋时期南诏与辽都城进行了比较分析,二者都体现了既效法中土同时期都城形态,同时又结合自身传统的都城规划思想。

  孙燕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与要求,梳理了辽代上京城和辽祖陵遗址的遗产特征,介绍了当前比较研究开展的工作思路和框架,论述、探讨了辽上京与辽祖陵遗址所具有的潜在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符合的价值标准。项瑾斐以辽祖陵考古遗址公园阐释展示规划为例,就如何解读考古信息、分析文物价值、评估遗址状态、结合保护规划与遗址公园规划的保护展示要求,对保护与展示构架、阐释主题、展示手段、核心价值等进行讨论,探讨了辽祖陵遗址阐释与展示的技术路线与内涵。永昕群介绍了赤峰辽陵及奉陵邑保护总体规划的概况,着重介绍辽祖陵的价值评估、保护区划与保护措施规划,提出在编制宏观层次的保护规划时,应尽可能考虑到具体的保护、展示措施,这两者之间的良性反馈有利于保护工作的实际开展。

  道格拉斯·科莫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实验性的上游程序项目、可行性评估、《塞拉莱公共考古遗址管理指南》等相关内容,讨论如何更有效地将考古遗址申报为世界遗产,并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考古遗址开展有效、可持续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这对于辽上京和辽祖陵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性。麦克·皮尔森以苏格兰、塞尔维亚、俄罗斯及我国元上都、牛河梁等考古遗址为例,讨论了考古遗址展示与多重文化内涵体现、申遗过程中突出普遍价值(OUV)的制定等遗址保护展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案例对辽上京和辽祖陵遗址申遗具有借鉴意义。

  中世纪诸都城、地方城镇和重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中世纪城址中,都城的考古工作较为充分,但诸城址考古研究状况仍不平均。部分都城址考古积累丰厚,一些都城和地方城址的考古工作则在近年取得了较大进展,值得关注。

  钱国祥介绍了本世纪以来汉魏洛阳城宫城中枢区的考古发掘与收获,并指出曹魏创建的“建中立极”单一宫城形制改变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格局与面貌,并对中国和东亚古代都城具有重要影响。龚国强据已经积累的唐大明宫遗址的考古资料,全面地讨论了该宫殿建筑的给排水系统,拓展了对中国古代都城遗址研究的角度。

  宋玉彬介绍了近年渤海考古的新发现,并基于瓦当研究、城址考古材料基础上的一些思考,对渤海建国地、河南屯古城及西古城遗址的性质、西古城城址始建年代、渤海统治集团“礼佛”场所的历时性变化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赵哲夫介绍了渤海上京城近年来的系列勘探与发掘工作,讨论了基于此对渤海上京城的新认识。

  刘春迎探讨了唐宋大运河是如何影响汴州城(开封)的历史地位及汴州城的整体结构布局与方向。王三营介绍了北宋东京城顺天门的发掘与研究,揭示了五代至北宋时期该门址由单门道到三门道、瓮城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赵永军介绍了近年金上京遗址对城墙、城门、及皇城的考古工作,拓展了对金上京城址形制结构特征和历史沿革的认识。张剑葳回顾了金中都城墙遗迹消退历程,分析了景观遗产存续的威胁与保护契机和保护工作思路。朱存世、白婷婷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银川地区发现的西夏遗迹、遗物与地理标识,对西夏都城兴庆府的范围与结构做了初步复原。祁海宁介绍了南京明代皇城南墙及会同馆遗址的考古发现,这为探索明南京皇城形制布局及其变迁提供了线索。

  冯恩学、武松介绍了吉林省乾安县辽金春捺钵遗址群后鸣字区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情况,确认了后鸣字区遗址的始建与废弃年代,遗址的性质可能是冬春季节性的游牧渔猎营地。易立介绍了成都城正科甲巷唐宋坊市遗址内的遗迹遗物,并认为这一带应属于唐末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扩筑罗城后形成的城东新区。刘晓东介绍了黑龙江省桦川县瓦里霍吞城址的调查收获,该城址城墙始建年代约在唐代,后大致经历了四次大的修筑或修缮,为考辨唐代黑水都督府位置提供重要线索。高桥学而讨论了辽河沿岸辽代诸州县的分布特征,并从辽河东面防卫角度阐释了其重要性。此外结合当地渤海系居民中含有高句丽遗民的情况考虑,辽代对高句丽山城的再利用值得注意。刘涛参考扬州唐宋城的考古发现,对《嘉靖惟扬志图》中所附《扬州宋三城图》、《扬州宋大城图》进行了分析研究。黄信介绍了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发掘的考古收获,推测太子城为金代中后期皇室行宫遗址,即《金史》中记载金章宗驻夏的泰和宫。

  武田和哉以藤原京与平城京等为例讨论了日本古代都城形制及其变化,并介绍了平城京罗城的考古新发现,据此探讨了日本都城发展的动因,及其与中国古代都城的比较和所受的影响。佐藤嘉广介绍了平泉建筑、园林和考古遗址群,该城建于12世纪,虽与契丹、回鹘等都城无直接联系,但佐藤认为城市布局、朝向及重视佛教方面有共性,值得注意。

  中世纪帝陵、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陵墓既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广义上说也是城市的一个组成要素,因此有关陵墓的综合研究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之一。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祖陵考古队发掘龟趺山遗址时,清理出数百片契丹大字和汉字辽太祖纪功碑残石。康鹏对辽太祖纪功碑进行了缀合、复原与研究。万雄飞介绍了医巫闾山辽代帝陵的考古工作,通过近年的考古工作,基本确定医巫闾山辽代帝陵的陵园范围,发掘了乾陵玄宫前的中心祭殿,基本确定了乾陵玄宫位置,并新发现了一处乾陵陪葬墓地(即韩德让家族墓地)。孙新民对五代帝陵葬制进行初步研究,并从六个方面总结了五代帝陵葬制。

  林栋介绍了康平张家窑林场辽代契丹贵族墓群的考古新发现,共包括墓群两处,清理墓葬9座,为研究辽代契丹贵族墓葬提供最新资料。李树云综述了大同附近发掘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及葬具葬俗特征、壁画特征,并述及其他城址、聚落址、墓群在内的三十余处遗存。山口博之对宋金墓室壁画的荷叶莲台牌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作为吉祥图案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吉祥思想,后传播到韩国和日本。城仓正祥等介绍了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日本古坟时代坟丘和石室的研究案例,通过使用测量、探测等非破坏性的方法,有效取得了古坟的研究资料。

  手工业、宗教及草原丝路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手工业和宗教遗迹,是理解包括契丹辽文化在内的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钩稽历史文献与各类考古遗存探讨草原丝路也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的重要议题。

  石自社对隋唐至北宋洛阳城出土瓷器的窑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洛阳城出土的隋唐至北宋时期瓷器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王睿研对宋元时期扬州城遗址、临安城遗址、辽上京遗址、元大都城遗址、元上都遗址、元中都遗址、内蒙古集宁路古城址等出土瓷器进行了梳理,初步归纳了宋元时期瓷器产品流布的时代特点及其与不同政治文化、陶瓷贸易的关系。王小蒙、于春雷对耀州窑天青釉瓷的工艺成就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考古材料对其流行时间进行了再探讨。佐川正敏梳理了中国境内发现的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花头板瓦与滴水瓦,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发现的花头板瓦,并将其置于东北亚地区的视角下进行了比较研究。

  陈悦新对高昌回鹘时期的佛衣样式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结合《西州使程记》、《宋会要辑稿》等历史文献,探讨了回鹘佛衣样式承袭唐宋的历史背景。成叙永钩稽现存辽代佛教遗存资料,对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出土泥塑造像的制作时期和制作背景做了初步探讨。郭晓涛对五代李茂贞夫妇墓出土经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由此探讨了晚唐五代时期岐地地域社会的宗教信仰。正司哲朗对蒙古国东方省辽代八児思城I旁的佛塔进行了三位数字测绘,并结合碳十四测年校正年代认为该佛塔可能于16 世纪藏传佛教在蒙古复兴时被再次使用。

  蒙古学者恩赫图尔结合回鹘及契丹时期相关城址的考古发现、回鹘与唐朝绢马贸易等文献记载,讨论了中亚、东北亚游牧诸国参与贸易的形式及当时可能的丝绸之路北部路线。巴图宝力道梳理了南戈壁省“成吉思汗界壕”相关研究,结合考古发掘与碳十四测试数据,认为成吉思汗界壕约在契丹国时期始建,后12~13世纪西夏为防御成吉思汗攻击而重修,以保卫其都城。

  此外,本次会议中,苗润博通过钩稽史料对契丹开国年代问题做了新的讨论,并认为辽兴宗时期所修之实录围绕契丹开国史乃至整个建国前史作了“三大改造”,这体现出辽朝后期对于政权合法性、正统性的强烈诉求。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纪念辽上京建城1100周年为契机,旨在为各国学者搭建一个展示考古与历史科研成果的平台,构建中外学者之间学术交流的桥梁,推进中世纪都城、草原丝路以及契丹辽文化考古学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推进辽上京遗址公园的建设,推进辽上京和祖陵的申遗工作。通过两天紧张、热烈而有序的研讨,会议取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会后,与会代表考察了辽上京遗址、辽祖陵遗址、辽庆州城遗址等,参观了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和赤峰市博物馆等。(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分类信息

辽上京遗址

太子城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