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研究所所长讲粟特考古新发现

摘要: 主讲人:马克苏多夫·法尔霍德,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亚考古。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主要想讲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发现的有关粟特的三个考古遗址,第一是Koktepe(科克特佩)遗址,这是粟特人最早期的遗址;第二个是Kafirkala(卡菲尔·卡拉)遗址,这是属于粟特中期的遗址;第三个是Paykend(颇肯特)遗址,是属于粟特晚期的遗址。第一部分:文物与文献中的粟特人历史


主讲人:马克苏多夫·法尔霍德,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亚考古。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主要想讲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发现的有关粟特的三个考古遗址,第一是Koktepe(科克特佩)遗址,这是粟特人最早期的遗址;第二个是Kafirkala(卡菲尔·卡拉)遗址,这是属于粟特中期的遗址;第三个是Paykend(颇肯特)遗址,是属于粟特晚期的遗址。

第一部分:文物与文献中的粟特人历史

上图红色区域是粟特人所居住的范围,也是丝绸之路的中心。它位于天山的最西端,印度和伊朗的北部。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两条很大的河流,分别是锡尔河和阿姆河,粟特人活动的时间约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1世纪之间,居住的范围就是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也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和片治肯特(塔吉克斯坦)三座古城所处的位置。粟特人的语言是粟特语,属于东伊朗语支,今天已经没有人能使用粟特语,是已经灭绝的古语言。粟特语中有少量的词汇与一些语系融合而保留下来,乌兹别克斯坦有少量的专家可以读懂粟特文字。粟特所属的区域属于丝绸之路的中心区域,曾经有众多的宗教在该区域内传播与流行,早期是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与基督教,之后是伊斯兰教传入,并成为该区域内主导的宗教。

祆教经典《AVESTA》(即《波斯古经》/《阿维斯陀》)中曾记载粟特人居住的七个地方,书中的“Gava Sugde”就是粟特人的一个遗址。有关《阿维斯陀》成书年代,已经有很多专家做了研究,但仍未能确定其确切的时间,目前认为其中最古老的部分可上溯至公元前1323年,这是粟特人首次出现在祆教文献中的记载。《阿维斯陀》记载了祆教徒的宗教活动,详细说明了他们做礼拜的过程。

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也有对粟特人的记载。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波斯帝国的一个王朝,波斯帝国曾经也进入了今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区域。上图中绿色的区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图,红色的区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的区域。右上角的区域是花剌子模,阿契美尼德王朝也曾经进入过该区域,但是统治的时间较短,有关粟特人的记载也比较少。

贝希斯敦铭文是大流士一世所刻,该铭文有三种语言,其中就有粟特语。

上图所刻画的是粟特人向大流士一世进献贡品的场景。

粟特人武士

公元前4世纪,希腊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向东扩张与征服,在征服中亚地区的过程中,最北到达了粟特人活动区域,但并未成功就返回。亚历山大大帝的武力在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但他在征服到锡尔河流域的时候,遇到了赛种人的游牧部落,没有能够征服。亚历山大大帝当时征服的很多城市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他征服的最东方的城市“极东亚历山大”,就在粟特地区(另译索格狄亚那)的周边。古希腊的文献中记载,亚历山大所征服的地区,征服后的状态都是很繁荣的。当时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到粟特人所居住的地区时,当地居住的游牧民族反抗强烈而频繁,无论是出于一见钟情的爱,还是为了结好当地贵族与反抗势力,亚历山大在征服与平叛的过程中迎娶了他的王后罗克珊娜,一位生长于粟特地区的美丽女子。

亚历山大大帝

上图是亚历山大大帝在粟特地区迎娶的王后罗克珊娜。围绕两人的爱情故事,后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

意大利画家彼得罗·罗塔里于1756年所绘的《亚历山大大帝和罗克珊娜》

公元1世纪到4世纪,从中国迁入的大月氏人进入这个区域,并建立了贵霜帝国。

公元6世纪到8世纪,突厥人进入这个区域,建立了突厥汗国。突厥人统治这个区域以后,粟特文和粟特语就逐渐消失了。粟特人和突厥人混居在一起。

公元8世纪以后伊斯兰帝国进入了这个区域。

粟特人是善于经商的民族,尤其以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经商活动著称。在长安附近发现有很多粟特人的墓地,有当时来经商的粟特人。根据考古发现,粟特人还远行到伊朗,甚至挪威等地从事商业活动。粟特人因为活跃的商业活动,在世界上产生了一些影响:在新疆的和田地区,把商人叫粟栗,其实就是粟特人;当时由于粟特人善于经商,活动范围广,粟特语也成为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语言;粟特的钱币也在丝绸之路上流通。

粟特纹饰的织物

粟特特色杯子

粟特人并没有建立大型国家,他们习惯居住在河流周边,建立小的城邦,并且每个小城邦都是比较独立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也了解到粟特人和他们的国家,也就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康居。

粟特人俑(汉朝)

粟特人俑(康居)

《史记》中记载了粟特人善于经商,以百人组成一个商团进行贸易,最小的商团都有100人。

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区域发掘的遗址中出土的壁画。大象是印度的代表。

片治肯特壁画的一个部分(宴饮图)

中国的博物馆中粟特人骑骆驼的一个展品。在中亚一般的骆驼是双峰骆驼,与中国的单峰骆驼是不一样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戴着尖帽的形象的就是中亚的粟特人。

粟特人善于经商,他们来到中国,随着经商活动与能力的扩大,在中国政府担任的职位也比较高。图中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粟特官员安伽墓石椁与石门。

上图是吐鲁番地区发现的佛教壁画,一般认为壁画里出现的形象是粟特人,而不是当地人。

突厥人和阿拉伯人进入粟特人活动的区域后,粟特文化逐渐消失,并成为了突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粟特人遗址考古发现

图中正中是乌兹别克斯坦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古城撒马尔罕。右侧靠下的Afrasiab就是古撒马尔罕城遗址,它的北面就是这里讲述的第一座粟特古城科克特佩

现在来讲考古发现的证据,粟特人居住在泽拉夫善河区域范围内,这一区域有两个比较大的遗址,分别是是科克特佩和卡菲尔·卡拉古城。科克特佩遗址最底层的时间能追溯到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早期,卡菲尔·卡拉古城是在铁器时代。在同一时期的山前地带。有游牧部落与粟特人居住在一起。中亚地区部落生活有一个规律,在河流区域居住的是农业部落,在山前地带居住的是游牧部落。

科克特佩遗址区域图,遗址的东南部居住的是等级比较高的领主居城,在西北部区域居住的是普通的老百姓,这两个区域都有城墙围绕。科克特佩遗址的时间最早应该是公元前13世纪,一直沿用到公元前4世纪。这个遗址最早的考古工作开始于90年代。

科克特佩一期应该是不属于粟特人文化的。一期所建的建筑基本为半地穴式房屋,陶器基本上为手制。目前尚不明确遗址中大型建筑是怎样建造的。其社会经济是半农半牧的形态。

公元前9-8世纪,科克特佩二期出现了,文化与一期完全不同。从二期开始,是属于粟特文化的范围,建筑属于方形的建筑,陶器基本上为轮制,语言也同一期的语言是不同的。一期人所使用的不清楚,但是二期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伊朗语语系,使用伊朗语交流。二期时,人们开始建立城墙。二期建造了两个建筑,一个是王城,一个是祭祀遗址。祭祀遗址据推测为拜火教,但与一般我们认识的祆教应该不为同一类。

科克特佩遗址中一期、二期文化完全不同,二期的粟特文化是非常完善的,包括建城的方式,祭祀的信仰都是非常完善且成体系的。那一时期,粟特人活动和迁徙的范围比较广阔,专家不认为粟特文化是从科克特佩一期发展而来的,而是外来的。一些专家认为,粟特人应该就是信仰祆教。

根据考古勘探结果,该遗址大约起始于公元前12-13世纪。根据碳测年,前两个数据为科克特佩一期遗迹的测年结果。而遗址二期(粟特文化)应该是起始于公元前862年。

饼图中,深色的部分是手制陶器的比例,而浅色部分是带有彩绘和装饰的陶器。科克特佩一期,应该与楚斯特文化的陶器是比较相近的,在新疆地区的一些史前遗址当中也有出土类似的陶器。

深色圆形部分为科克特佩一期的建筑基址。浅色部分为一期第二阶段,基址呈现方形。

发掘现场

一期房型为半地穴式(黄色,紫色),二期(绿色)开始为方形的地面建筑。

科克特佩一期是手制带彩绘的陶器,与仰韶文化的纹饰比较相近。科克特佩一期是青铜时代。陶器的耳的制法与楚斯特文化是比较相近的,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史前遗址当中也出土过陶器有着类似的制作方法。

科克特佩一期出土的石镰

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些考古学家认为,科克特佩一期出土的石镰与仰韶文化的石镰有着相似之处。这种形制的石镰在伊朗地区一般见不到,所以他认为这种石镰与古代中国有着一定的联系。

科克特佩二期也就是粟特时期的遗址,规模较大且处于地面之上。城址的周边还有角楼形制的建筑。类似的大规模方形遗址在中亚地区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随处可见,属于比较基本的建筑的形式。

图中是科克特佩二期到三期(粟特时期)的遗址,这个遗址在三期的被最终遗弃,之后游牧部落来到这里,将一个公主埋葬在这一遗址之上。公主的墓葬的形制是斜坡墓道,洞室墓。有些人将这个墓称为月氏人墓,这里埋葬的为一名女性,全身穿戴金饰。

图中是亚历山大进入粟特地区的线路,先来到科克特佩/撒马尔罕区域,最后到达锡尔河流域建立了亚历山大最后一个城市(极东亚历山大),后来去到印度。锡尔河成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界限。亚历山大帝最后停留在了锡尔河的区域。

刚才提到的月氏公主墓葬及墓葬的形制。埋骨于此的公主其领口、腰带和头饰均为金饰。墓葬的时期,也就是张骞进入到中亚的时期,也就是康居时代。

墓葬中发现了一枚铜镜,报告人认为是“汉代铜镜”,时间大约是一世纪左右。部分现场专家认为铜镜风格倾向于南北朝时期,报告人解释说对于乌兹别克斯坦来说,只要出土中式风格的铜镜,一般会直接以汉镜代指。

接下来进入今天所讲的第二个遗址:卡菲尔·卡拉

有人推测,流经卡菲尔·卡拉的较细的河流,是科克特佩二期文明所挖掘的,因为该河流的周边发现了许多考古遗址,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遗址是科克特佩二期之后才出现的。

泽拉夫善河以北也有河道,为了当时农业发展开辟了河道。粟特人农业开发能力强,走到哪里都会开辟一些河道。卡菲尔·卡拉遗址也是在他们所开辟的河道支流上。

航拍图中间应为王城,周边分布百姓居住,外面有城墙包围。中亚古城常见的名为Rabat的郭城区域是农民和底层人民生活的地方,而王城周围是武士、大臣和高官所居住的区域。公元2-3世纪,城一般分为三部分,王城、高官和平民百姓。城内河道,达尔干河。

该区域埋有少量同时期墓葬。王城约有15-20米高,每个王城只有一个入口,保卫措施完善。在阿拉伯人入侵时,高耸的城墙带来了很好的防护效果。虽然按理来说这样的结构不方便逃跑,但王族最终自己放火并逃出了围城。考古挖掘时,在城的角落发现了金饰以及其它一些贵重的财物。

卡菲尔·卡拉王城的平面图。对于王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该城是古撒马尔罕王的行宫;也有一种说法,该城是琐教的祭祀遗址。因为城址发掘出土有琐教祭祀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重要物品。

图中是出土的典型粟特文化的陶器,主要为泥制,中间还掺杂了一些其他物质,使其有铜器一般的效果,是粟特文化的显著特征。同时期也使用铜器,只是平民百姓买不起,只得使陶器具有类似铜器的色泽。

粟特时期的印章封泥

在商贸的过程中,传输信件为保密,特别盖上印章封泥,而只有富裕的人才有此类印章。在卡菲尔·卡拉遗址中有一处出土了600多个此类的印章。一些专家认为此处是拜火教的遗址。封泥上所刻画的人形十分有意思,有些是佛像,也有是拜火教的像,也有突厥人的形象。其中最早的有亚历山大时期一些人物的形象。

佛像的细节非常逼真,座位和背光刻画的非常细致。

其他封泥还有被解读是拜火教印章的;主管动物的娜娜女神的;武士在骑马刺杀一个人的;男性据考证可能是突厥人的;还有封泥上有半月形,专家认为是有伊朗文化的影响。

这个封泥出现狼的形象,与如图所示的其他文物类似,由此说明中亚的游牧部落曾有过崇拜狼的时期。

《唐书》上有记载关于突厥人的形象,以及他们的旗帜上有狼的形象。

直到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居民仍保留有很多与狼相关的习俗。比如产妇在临产前会挂着一个狼牙,手上握一个狼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受伊朗文化影响较大的区域,对狼的描绘则比较负面,而在乌兹别克斯坦狼是保护神的形象。俄罗斯的历史描述,狼的形象也是比较负面的。对于乌兹别克斯坦人,狼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着保佑的象征和意涵。

8是撒马尔罕的一个壁画,有一只母狼在哺育幼儿。唐书有记载,突厥人是起源于狼哺育的一个孩子,一些乌兹别克斯坦出土的器物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同样有传说,罗马城也是狼喂养的孩子所成立的。罗马也有同样的标志,撒马尔罕有这个壁画,讲述的是相同的故事,具体如何流传的却不得而知。

卡菲尔·卡拉遗址中的门的形制是圆拱形,通过一个回廊才能进入到中心的空间。

遗址发掘现场,周边是方形的空间,中间是宽阔的公共场所空地。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发现是卡菲尔·卡拉遗址的门都是木质的,垮塌之后还有一些烧毁的痕迹。与阿拉伯人打仗时,在城市里放火(掩护撤退),将当时烧火后留下的炭迹非常整齐层层垒起来在地面上,之后才逃出去。残留的木头上有精美的人物雕像。

中间的木头分为两部分,以中间的纹饰带分开,上面一部分人,下面一部分人,区别不详,均手持物品。

木门上发现有许多铁钉,周边有许多小人的形象。

娜娜女神的形象,因为娜娜女神的座骑是动物,因此认为她是掌管动物的神,也主管自然。祆教诸神中,阿胡拉·玛兹达是主神,还有其它一些小神,娜娜女神是女性神中地位最高的,除了主管动物,她还主管自然中的河流。

图像上的小人手中持有一些物品,向娜娜女神进贡。下面一排的小人手持不同乐器。

有些手持火,有些人手持植物,可能是胡麻。

在钱币上也有娜娜女神的形象,门的圆形的部分也有娜娜女神。手持的木杖,上面刻画的以娜娜女神的形象为主,以及其它的神。

祆教徒的尸棺,娜娜女神以四只手的形象出现。

粟特时期戴饰上出现的娜娜女神形象也是四只手。

娜娜一般以坐在狮子上的形象出现。某一处遗址的城墙上发现的娜娜女神周边有许多进献礼物的人,娜娜女神骑在狮子身上。在印度也有发现娜娜女神的形象。

持乐器人俑

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专家认为他们身上的服饰,是7世纪比较流行的服饰。

也有一些学者做发饰研究,发现头发的形制不同。

卡菲尔·卡拉出土的项圈与卡菲尔·卡拉出土的阿拉伯人带来的金币

最后一个遗址,颇肯特遗址,位于泽拉夫善河的下游的末端(乌兹别克斯坦西南布哈拉州,与土库曼斯坦交界处)。

在古代,泽拉夫善河最终汇入阿姆河,现在支流已经干涸了。

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纪,进入颇肯特地区时,支流已经没有水了。

布哈拉城建立了输水渠道,将水引过来。

因为泽拉夫善河的上游是撒马尔罕城,基本依靠泽拉夫善河提供撒马尔罕用水。

撒马尔罕、布哈拉与颇肯特的人都是饮用泽拉夫善河。

有趣的是,在当地中心城市布哈拉的周边有像长城一样的防御系统,环绕着布哈拉。

颇肯特遗址就有着守城的功能。建立像长城一样的建筑,以及一系列小城,是为了抵御周边游牧民族的入侵。

这里在粟特时期,主要功能是抵御周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在阿拉伯时期,也就是伊斯兰时期,转变成了为了抵御非伊斯兰民族的入侵。

发现“布哈拉长城”的遗址后花了34年时间,才找到了颇肯特遗址。

最新的发现就是这个遗址,根据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武士居住的地方。

作者: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马克苏多夫·法尔霍德

IICC-X整理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