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7】吐鲁番 之三

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九璞十景聆听丝路的声音07宁戎窟寺一所……山北二十里,宁戎谷中。峭巘三成,临危而结极;曾蛮四绝,架回而开轩。既庇之以崇岩,亦猥之以清濑。云蒸霞郁,草木蒙茏。见有僧祗,久著名额。——唐《西州图经》(横屏欣赏)柏孜克里克石窟Ebony 8×10 相机柏孜克里克石窟吐鲁番 在火焰山前,木头沟的断崖之上,遗落着吐鲁番古人敬献给佛的 ...

07

宁戎窟寺一所……

山北二十里,宁戎谷中。

峭巘三成,临危而结极;

曾蛮四绝,架回而开轩。

既庇之以崇岩,亦猥之以清濑。

云蒸霞郁,草木蒙茏。

见有僧祗,久著名额。

——唐《西州图经》

(横屏欣赏)

柏孜克里克石窟

Ebony 8×10 相机

柏孜克里克石窟

在火焰山前,木头沟的断崖之上,遗落着吐鲁番古人敬献给佛的美丽画廊——柏孜克里克石窟(维吾尔语意为“美丽的有装饰的地方)。

木头沟

Nikon D800E 相机

柏孜克里克石窟大约始建于公元5世纪的麴氏高昌时期。 公元10至11世纪,回鹘人在皈依佛教后修整了旧日洞窟,又开凿了新的洞窟,将高昌的佛教推向新的高峰。柏孜克里克石窟的现貌基本奠定于这一时期。

石窟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我国境内最大的回鹘佛教遗址。现在,人们常常把这一阶段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作为研究回鹘社会文化、宗教艺术的最佳素材。

柏孜克里克石窟

Ebony 8×10 相机

洞窟由北向南转折延伸

Nikon D800E 相机

第33号窟 举哀图局部 王侯

Ebony 8×10 相机

第33号窟 举哀图局部 僧人

Ebony 8×10 相机

第33号窟 举哀僧

Nikon D800E 相机

第33号窟 供养童子

Ebony 8×10 相机

第17号窟 经变图局部

Ebony 8×10 相机

第18号窟 经变图局部

Ebony 8×10 相机

第26号窟 菩萨头像

Nikon D800E 相机

第29号窟 菩萨 局部

Nikon D800E 相机

柏孜克里克石窟其开窟之时选址所在是经过了精心设想的。它既不远离王都,又巧妙地避开了尘世的喧嚣,背靠火焰山,俯视木头沟。在悬崖峭壁上劈出宽阔的平台(▼下图),建寺开窟,不藏也不显,无疑是僧人修行、俗众礼佛的圣地。

窟群前的大平台

Nikon D800E 相机

石窟僧房遗址

Nikon D800E 相机

石窟僧房遗址

Nikon D800E 相机

石窟僧房遗址

Nikon D800E 相机

柏孜克里克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柏孜克里克石窟 佛塔

Nikon D800E 相机

柏孜克里克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公元13世纪末,回鹘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

20世纪初,柏孜克里克石窟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分批切割下来,运往世界多国。现今这些流失于海外的壁画精品被收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等。

(横屏欣赏)

柏孜克里克石窟

Nikon D800E 相机

台藏塔

台藏塔 一

Nikon D800E 相机

台藏塔距高昌故城1.2公里,建于隋唐时期,为藏放经书的地方。占地近1000平方米,高约20米,东、北面均有佛龛。塔内曾供有一巨大佛像,20世纪初期被毁。

台藏塔 二

Ebony 8×10 相机

如今的台藏塔被包围在一片维吾尔族民居中,当地人倚着塔墙夯起土房、圈起羊圈,忙忙碌碌中谁也无暇投给他一个敬仰的眼神,它仿佛仅是旅途中倦鸟临时的栖息地。斗转星移,那盛极西域的佛教文化,今虽已淡出,但佛教却早已成为西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坎儿井

暗随坎儿到天涯-坎儿井暗渠

Ebony 8×10 相机

秋水荡丰草-坎儿井明渠

Ebony 8×10 相机

“迁出天山水,滋润万顷田”说的正是吐鲁番人民的智慧结晶——坎儿井。天山融雪在吐鲁番盆地受到火焰山的阻挡,渗入戈壁变为潜流。日积月累,使地面以下含水层不断加厚,储水量增大。人们根据地势落差,挖竖井打通地下潜流层,使水流顺暗渠流下来,这就是坎儿井。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纵横交错着1100条坎儿井,全长5000公里,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这是古代吐鲁番人民的伟大创造。

- 待 续 -

您的转发和分享

是最大的赞赏和鼓舞

《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

封面题字:冯其庸

作者:丁和

顾问:冯其庸 王炳华

学术支援:王邦维

设计总监:姚伟延

篆刻:王运天

出版发行:文化艺术出版社

印刷: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丁和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滑动了解作者

丁和从2003年起取材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称西域)地区,以8×10大画幅相机拍摄西域文化遗址、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以每年多次赴疆,累计近四十次行摄,走遍西域的沙漠戈壁、草原雪山。通过学习,并经由国学大家冯其庸及众多学者的指点,拓展并深入被摄对象,创作出“流沙梦痕”、“玄奘取经之路”,以及“古代龟兹石窟壁画”等一系列文化摄影主题,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个人文化主题影像展及出版同名书籍。获得轰动社会的巨大反响。丁和以镜头刻画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况。他的上千张8×10胶片,前所未有的精确记录了历史遗存的每一个细节,并通过由学者及专业机构所认可的解读,给读图者提供了以图看史的学习机会,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普及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西域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播以玄奘大师为典型的精神文明遗产。丁和的摄影作品也成为了学者研究西域,比对今昔的珍贵素材。在“古代龟兹石窟壁画”题材上,丁和为了能够做尽可能的完整、全面的记录,2007年亲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拍摄流失海外的龟兹壁画。2013年冬,丁和将实地拍摄所收获的影像资料无偿捐献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龟兹石窟研究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等研究机构。同年,丁和被入编《上海摄影史》,被称为文化影像的追摄者。

  1981年,丁和初从人文摄影,后以大画幅相机摄取风光,足迹遍及祖国各地。1990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主题摄影展《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展》;2006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其中十幅作品为上海美术馆所收藏。2003年开始拍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遗存。2005年秋,与冯其庸先生同入罗布泊考察,开始探考与记录玄奘取经之路。在冯其庸先生的指点下,丁和带着他的大画幅相机走完由西安至新疆出境,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穿越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过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取经之路全程。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以季羡林、任继愈为学术顾问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展——北京》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行,中央领导及文化部主要领导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为此专门播发统发稿和央视晚间新闻予以播报。继此之后的2008年5月,由上海市文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联合主办的《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展——新疆》在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展出。2008年10月,丁和有幸与冯其庸先生联合举办《冯其庸、丁和寻访玄奘取经之路影纪展》。2014年11月,丁和独立策展了大型影像展“Photoshanghai”获得巨大反响,并与冯其庸先生作《瀚海劫尘——西域文化遗存》联合展。从2007年开始,丁和全力投入西域石窟壁画遗存的拍摄,不但赴德拍摄流失海外的壁画精品,更多次往来于新疆各地佛教洞窟之间,旨在记录遗失海外的壁画以及现存洞窟壁画的现貌。他的西域壁画拍摄主题得到了身在香港的饶宗颐先生的指点与鼓励。2015年,摄著刊印《德藏新疆壁画》一书。2016年5月,丁和受中华艺术宫的邀请,由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新疆文物局及上海市摄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展览,并开设文化摄影专题公开课。

丁和曾先后出版书籍《藏风 丁和摄影作品》、《流沙梦痕 丁和西域艺术影纪》、《玄奘取经之路 丁和寻访影纪》、《德藏新疆壁画》、《丝路精魂 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

往 期 回 溯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六期 吐鲁番交河故城

  

五期 吐鲁番高昌故城

  

四期 哈密白杨沟佛寺

  

三期 生死莫贺延碛

  

第二期 玄奘

  

第一期 序言

长按关注我们

聆听丝路的声音

(图文版权所有 转载请标明出处)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丁和

    更多信息...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