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穿越废弃丝绸之路 抗战物资运抵叶城

摘要: 《96岁驮工重温抗战岁月》追踪69年前,7名热血青年辗转5个国家和地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带着驮工队在数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穿行,徒步开辟了一条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抗战物资通道,这条路一度是运送盟国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96岁的白生良用20年来,写成12万字的“驮工日记”,并绘制12幅插图,其中的一幅插图,牵出了《1943驮工日记》未曾揭开的历史……《留守》曾经的丝绸之路 1937年不 ...

《96岁驮工重温抗战岁月》追踪>>>

69年前,7名热血青年辗转5个国家和地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带着驮工队在数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穿行,徒步开辟了一条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抗战物资通道,这条路一度是运送盟国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

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96岁的白生良用20年来,写成12万字的“驮工日记”,并绘制12幅插图,其中的一幅插图,牵出了《1943驮工日记》未曾揭开的历史……

《留守》

曾经的丝绸之路 1937年不再使用

从南亚到新疆,全长约2959公里。

在白生良手绘的地图上,从起运港口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到印度列城2000多公里的路线,着墨并不多,“因为这一段有公路也有铁路,很好走的,不需要我们勘探。”

从卡拉奇到列城,白老记忆里多的是沿途趣闻。“在印度出发的火车上,我们和当地人交谈,知道他们也有十二生肖,但是和中国不同,用狮子替代了我们的老虎,金翅鸟代替了鸡。”说到这里,白老哈哈大笑,“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这样的趣闻太新鲜了!”

1944年9月,到达列城后,白生良和队友一分为二,白老在列城留守,因为大雪封山,这一留守就是半年多。留守期间,白老渐渐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从列城到叶城,将是一段艰难的旅程。“那条路是曾经的丝绸之路,但1937年就不再使用,很多年都没人走过。”按照当地人的说法:5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3座,非常危险。“我们的队员都不了解,并没想到会有那么艰难。”白生良虽然紧张,但也坚定了“做好勘探,把这条道路的详尽地图画出来”的决心。

《白骨》

白骨当路标 翻越3座5000米高峰

“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5000米以上的高峰。”白老指向地图上的一个小点,“5307米的卡尔东山口,出列城坡行1个小时,便会遇到。”

在白老手绘的地图上,列城到叶城不过675公里,却密密麻麻地标注了许多地点。卡尔东山口、西塞拉山口、喀喇昆仑山口,这几处小小的三角形旁标注的数字,成为白老和队友们对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时一直跟着前面马匹踏出来的小路走,山坡上到处都是积雪。”白老说,为了增加摩擦力,他们按照“之”字形向上行走。

初次看到雪中死马的白骨,白老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在这没有路的雪山上,有白骨的地方就说明有人走过,“领队的驮工,其实就靠这些白骨当做路标,找路前行。”

在冰雪中走了4天,他们抵达了海拔5268米的西塞拉山口,这里虽不是路途中的最高峰,却是l条大冰川的源头,山口强风大雪,是这条线路上最险恶的地方。“走一趟下来,眼睛吹肿,呼吸困难,头痛、气闷。”白老回忆当初,感受尚历历在目,却始终想不起他们是怎么越过那座高峰的。

有了之前翻越雪山的经验,途经喀喇昆仑山口时,白老和队员们反而轻松了,但不少马匹倒下,成了后来人的路标。

《木乃伊》

吃完野韭菜炒羊肉 河谷里找木乃伊

穿越过最艰难的路程,抵达马力克夏已是第8天。“这里是驿道的三叉路口,第一小队此前沿叶尔羌河前行,走的是东线,由于我们抵达时,河水已涨,涉水困难,最后决定改走力东路。”从白老手绘的地图上看,力东路的线路较沿叶尔羌河前行的路程更短,

第二天,白老和队员们离开叶尔羌河滩向东北方向走,很快,进入了200多公里的无人区。“一会上坡,一会又进入山谷。”白老的记忆中,这片无人区充满着勃勃生机——驿道在谷地坡度变缓,两边水草肥美,足有一人多高,水声潺潺为队员们拂去了往日倦怠。

抵达赛图拉后,终于出现了几户居民,“山岗上有一个哨所,那一晚,我们吃到了回到祖国后的首顿饭菜。”白老和队员们都很兴奋,边防哨所内的连长用野韭菜炒羊肉款待他们,当时听说喀拉喀介河上游不远处有木乃伊,队员们都很兴奋,顺着河谷小道向东行半小时一探究竟,说到此处白老忍不住笑了,“其实不是木乃伊,是因为当地气候干燥形成的十几具干尸。”

休整一天后,白老和队员们再次启程出发,沿途朵朵白云、漫山野花陪伴着他们抵达叶城,到达时,抗战已经胜利。

还原记忆>>>

独自关在小屋手绘12幅插图

白老的书中一共有12幅地图,全是他一笔一笔描绘而成。

古道、公路、河流、湖泊、山峰……在他手绘的地图中,沿途信息标注清楚,甚至还有体现剖面的“南亚列车至新疆叶城路线的海拔高度图”。

白老说,当年他们在运输物资的同时,也勘察了沿途地形,其中从列城到叶城的675公里,共翻越了3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途经奥斯腾峰时,眼前的一片雪白至今记忆犹新。2005年,当纪录片 《1943驮工日记》摄制组找到他时,已经88岁的白老决定提起画笔,描绘出这条“生命线”。

白老的大儿媳说,白老退休前是工程师,建筑和绘画都有一定的基础,“画图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小屋里画画。”由于视力越来越差,白老还为自己在床上制作了个小桌,方便工作。“好多时候,只有拿出地图看看,才想起当年翻过的山有多高。”

天府早报记者陈明玥郝晋制图/小科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