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农耕星火系列:良渚城址水利系统

摘要: 良渚城址水利系统在中国,大禹是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大禹治水是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刚刚荣膺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良渚遗址群水利系统,以其设计合理,规模浩大,作用突出表明,史前时期的洪水和治水的古史传说是可信的。距今约5000年前的良渚城址,位于杭州西北约30公里的瓶窑镇东,这里是天目山前的一处“U”字形盆地,北、西、南三面背依天目山支 ...



良渚城址水利系统

在中国,大禹是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大禹治水是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刚刚荣膺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良渚遗址群水利系统,以其设计合理,规模浩大,作用突出表明,史前时期的洪水和治水的古史传说是可信的。


距今约5000年前的良渚城址,位于杭州西北约30公里的瓶窑镇东,这里是天目山前的一处“U”字形盆地,北、西、南三面背依天目山支脉,东面面向杭州湾的浙北平原敞开。出自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而东北,从城址的西北两面流过,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三条主要支流也在城址的西侧汇入东苕溪。每到雨季,大雨三天,则山洪汹涌而下,溪水出漕,一片泽国,洪水对良渚城址构成极大的威胁。生活在这样水环境下的良渚人,必须认真对待水患才行。


从2006年发现良渚城址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内外约十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勘察钻探,基本弄清了城址内外的遗址群空间分布、水文条件、水系环境以及相关的水利设施情况。良渚城址略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910、东西宽约177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城墙宽20~145米。保存最好的北城墙部分地段高约4米,其他地段一般残高2米多;城墙内外均有护城河,水路是主要交通方式;共有8座水城门,每面城墙各2座,在南城墙的中部还有1座陆城门。(参见图一)


图一、良渚城址及外围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的水患主要来自西北两面的天目山,为防水患,良渚人在城址的西北的山脚和山中修筑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水利系统,这是由堆筑在山体之间的十余个大小不同的水坝组成的。水坝分为高低两组,高坝系统建在两条山谷的谷口位置,包括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秋坞、石坞和蜜蜂弄等坝体,相对高度15~20米,坝体长约数十米至百米。(参见图二)高坝东南侧的低地建有低坝系统,最东面的塘山低坝长达五公里,是整个系统中长度最长、结构最复杂的坝体。塘山坝通过南山、栲栳山等自然山体,向西南方向连接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梧桐弄等坝体,构成低坝系统。低坝坝体的相对高度为6米左右,形成泄洪区的外围屏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高坝系统可以阻挡短期内870毫米的连续降水,相当于本地区降水量百年一遇的水平;低坝可以拦蓄出一片面积约9.39 平方公里的水库。这样的强大的拦洪和蓄水功能的水利系统,令人所有到过现场考察观光的人都感到强烈的震撼。另一方面,多级坝体形成的蓄水是当时重要的运输通道,营建良渚城址所需的产自天目山的大量石材和木材,都是通过舟船竹筏走水路运来的。以水坝设施为主体的良渚文化时期的水利系统工程,不但在史前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进入历史时期后已让在发挥着作用,并且继续着维修,这从2016年初,在蜜蜂弄水坝试掘中发现的东周时期的墓葬上,可以得到证明。这样的一个功能强大、效益突出、历代沿用的水利系统,人们不应怀疑其营建初始就有的合理的统一的设计。


图二、岗公岭水坝

这些高达数十米,长达数公里的良渚水坝是如何建造的?通过对高坝岗公岭和低坝蜜蜂弄等水坝的考古试掘,了解到其筑坝工艺为:坝底和坝内部采用青灰色淤泥堆筑,上部和外部覆盖包裹纯净黄土,关键位置以草裹泥堆垒加固。这样的营造方法与建筑在莫脚山的良渚内城营建方式是一样的。


坝体与城址相同的营建技术、坝体内发现的良渚文化陶片,都表明这十余处水坝构成的水利系统是与良渚城址属于同一有机整体,碳十四测年数据为距今4700至5100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一与良渚城址一体的水利系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技术先进,其规划视野和技术水平充分体现了良渚社会高超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充分证实了人们对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社会的认识。与同时期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良渚水利系统与埃及和两河流域早期文明旱地水利系统不同,在时间和类型上形成鲜明对照,在世界文明史和水利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说明】本文摘自许永杰著:《农耕星火》,故宫出版社2020年。欢迎个人转发,机构或媒体转载请与本公号联系。所有转载或引用,务请注明原出处。若有出入,请以原书为准。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