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四川文物》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摘要: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关键词:安宁河流域;羊耳坡遗址;考古学文化;文化序列广西象州县古城址2015、2016年调查简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象州县博物馆摘要:2015年,象州县博物馆调查了境内的军田村古城址和大乌来古城址,发现一批石器、陶瓷器与建筑材料。为进一步明确这两座古城址的年代与性质,2016年7—8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广西文物保护与 ...

|| 调查与发掘


四川西昌市羊耳坡遗址2016—2017年度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摘要: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建设,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对西昌市裕隆回族乡羊耳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共发掘墓葬、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399处,出土陶器、石器等各类遗物937件(套)。此次发掘丰富了安宁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对构建该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探讨其文明进程与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安宁河流域;羊耳坡遗址;考古学文化;文化序列

广西象州县古城址2015、2016年调查简报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象州县博物馆摘要:2015年,象州县博物馆调查了境内的军田村古城址和大乌来古城址,发现一批石器、陶瓷器与建筑材料。为进一步明确这两座古城址的年代与性质,2016年7—8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象州县博物馆再次调查了军田村古城址和大乌来古城址,同时调查了附近的大普化古城址,发现一批秦汉时期的陶器、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瓷器和建筑材料,初步确认了三座城址的年代。军田村古城址的年代应较早,延续时间也较长,至迟到明清时期还有人群活动。大普化古城址的年代下限应在明清时期,其年代上限或可早至唐代。大乌来古城址年代或在唐宋时期。两次调查为广西地区古代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对填补桂中地区乃至岭南地区的古代社会发展史也有积极意义。关键词:古城址;象州县;岭南地区;唐宋;明清
|| 探索与研究


也谈汤阴出土“工王姑发”剑

杨 涛(中国文字博物馆)摘要:2018年12月,河南汤阴羑河东周墓地M1出土的“工王姑发”剑,是迄今为止第一把有明确铭文确定的吴王诸樊剑。根据墓中出土器物的形制特征,结合吴王诸樊在位时间,确定M1墓葬年代为公元前560年至前500年前后。这一时期汤阴羑河所在地域已为晋属,且为晋国卿族中行氏家族封地。M1墓葬规格较高,墓主为高级贵族卿大夫阶层,且墓葬方向与中行氏姬姓贵族墓葬方向一致。综合来看,汤阴M1墓主人应为晋国中行氏卿族。

关键词:“工王姑发”剑;吴王诸樊;春秋晚期前段;晋国贵族;中行家族

川渝地区汉墓所见“抱囊俑”考

赵宠亮(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川渝地区汉墓中常见一种抱囊形象的陶石俑,类似形象也频见于广大区域的汉代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的画面中。对此学界认识不一,有“抱囊俑”“持袋俑”“执袋俑”“抱琴俑”等多种命名,或认为所抱执的物品为箾、琴、棒(金吾)、弓鞬等。通过考察可知,这种抱囊形象多见于燕居图、宴饮图、拜谒图和出行图等场景中。抱囊者有男有女,其身份为近侍或亲近属吏。抱执者所服务的对象亦有男有女(也见主人抱持或置于主人旁者)。据出现场景、形制判断,这种物品可排除箾、琴、棒(金吾)、弓鞬的可能性。推测它应为当时极为常见、习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女使用的一种物品,其名称和用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抱囊俑;金吾;汉画;宴饮图;拜谒图;出行图

巩县石窟两处比丘僧思察造像与题记考论李慧国(河西学院美术学院)摘要:巩县石窟现存造像与题记中有两处为唐代乾封年间比丘僧思察敬造。一处是第141龛,造像为弥勒二胁侍和七佛,题记除发愿文外另有《佛说盂兰盆经》一卷;另一处是千佛龛,造像为优填王像及千佛,题记除发愿文外另有《佛说佛名经》一段。两处造像及题记蕴含着特定宗教内涵,反映了初唐河洛一带僧尼祈愿内容和宗教信仰的转变。思察发愿文彰显了初唐时期僧尼群体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关切,造像与题记中对过去七佛、弥勒、盂兰会、千佛的表现也反映了初唐时期河洛一带弥勒净土信仰与千佛信仰的兴盛。同时,思察造像中优填王像与千佛造像还有着潜在渊源及关联,这种“主尊中心式”造像组合集中反映了信众忏悔前世、往生佛国的信仰祈愿。这两处造像及题记为唐代两京地区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巩县石窟;优填王像;七佛;弥勒净土信仰;千佛信仰

情理之间——再论唐代招魂葬

何月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蔡经纬(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摘要:通过辨析唐墓中明确采用招魂葬的墓葬实例,结合相关文献,可观察唐代招魂葬的基本面貌。研究表明,唐代招魂葬不埋葬尸骨,但有“替代形体”在场,招魂葬广泛流行于不同阶层中,且成为部分人群的主动选择。中古时期招魂葬由俗入礼的过程,反映了晋唐之间生死观念的变迁,传统“形神异制,墓庙大分”的观念淡化,墓葬藏形与藏神并存。此外,招魂葬的流行也反映了时人在情理之间所寻求到的平衡,在“以孝治国”的大背景下,制定和调整礼制的过程中,人情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唐墓;招魂葬;丧葬习俗;生死观

河南沁阳肖寺村元代济渎庙行宫碑记考释苏相禹(沁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牛永利(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院)

摘要:元延祐六年(1319年)《大元济渎清源善济王行宫遗庙碑》是河南省沁阳市济水故道岸边济渎庙行宫遗存的碑刻。该碑撰文者萧璘应是武陟县萧让第五子。济渎庙在豫西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主要有两种分布方式:一是沿济水河道分布,一是在泉眼边、非济水河道附近分布。肖寺村济渎庙行宫属于沿济水河道分布的类型,修造时间较后者更早。碑文“至元十有八年诏封济渎清源善济王”应有误,其准确时间应为“至元二十八年”。通过碑文可知,怀孟路改称怀庆路在元延祐六年三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之间。另外,碑文对研究元代加封济渎神封号、豫西北民间济渎信仰、元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碑文还可了解元代儒士崇尚的顺天应时、各守本位、以德化理民等天道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元代;济渎庙行宫碑;济渎信仰;元仁宗

新疆巴里坤县团结东路M12出土清代官服初考尚玉平(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巴里坤县团结东路发掘了一座官员墓。墓主人外层着熊纹补服,二层着五爪八团蟒袍,木棺内置水晶顶子的官帽,服饰搭配极具身份等级特征,表明墓主人为清代官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墓主人服饰与清代五品武官的服饰组合极为相似,但也存在僭越现象,诸如蟒袍为黄色而不是蓝或石青色,龙爪数量为五爪而非四爪等。对墓葬出土服饰从服式、纹饰、色彩、工艺及材质等元素综合分析考证,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级别,对进一步厘清清代官服制度的历史变迁以及清朝政府对巴里坤的有效治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里坤;清代官员墓;官服制度;五品官服
|| 多学科研究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石碑文物病害特征及机理研究
李艳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佳珉(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季鑫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

曹永康(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

摘要: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石碑是极其重要且丰富的一类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现场调查明确草堂石碑的典型病害类型,并以石碑的病害面积为标准评估石碑的病害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岩相、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拉曼光谱(Raman)和离子色谱(IC)等技术手段对岩石本体和风化产物进行分析,并基于石碑微环境数据对病害的形成机理进行探究。结果显示:草堂石碑以层片状剥落为典型病害,伴随有空鼓、粉化和酥碱等表观病害。石碑为具有层状构造的长石石英砂岩,以硫酸钙为主的可溶盐是产生典型病害的主要原因,仅0.5%的石膏即可诱发层片状剥落,微生物的存在具有辅助作用。可溶盐的潜伏性和活动性对石碑影响极大,亟待进行脱盐或控制微环境等保护工作。同时,研究结果证实拓印这项传统技艺会对石碑造成破坏,建议采用无损的数字化技术作为未来的石碑内容记录方式。

关键词:石碑;典型病害;硫酸钙;层片状剥落


关于《四川文物》

主管:四川省文物局

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出版:《四川文物》编辑部


双月刊

创刊于1984年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号

邮政编码:610041

编辑部电话:028-85231150

电子信箱:scwenwu@163.com

唯一官方投稿网址:https://scww.cbpt.cnki.net/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