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遗产共享共治——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展示与公众参与

摘要: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孙燕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区域,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共同构成,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建筑群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的发展而延续至今,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景观,见证了影 ...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孙燕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区域,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共同构成,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建筑群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的发展而延续至今,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景观,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北京中轴线建筑群规模空前,纵贯老城南北,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共5131公顷,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北京老城,其内居住了约83.5万居民(统计时间:2020年12月)。在元明清三代,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承载着重要的国家礼仪与城市管理功能,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是举办国家庆典活动的仪式场所,也是公众游览、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北京中轴线的利益相关者已远远超越了遗产地居民的概念,涉及全北京乃至全国更广泛意义的公众。诚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与参与,而如何通过遗产展示与传播策略让更多公众关注遗产,认识其价值,深度体验遗产的文化魅力;又如何通过遗产管理机制的构建鼓励公众参与到遗产治理,自主为遗产监督贡献力量?这可谓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之初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2年)第26条、第27条特别强调“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的居民对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指出应通过公众参与实现“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的愿景。以此为目标,经过申遗七年的努力,在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遗产管理机构、广大公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中轴线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遗产展示体系,出台多项推动公众参与的措施和活动,并在管理体系中纳入公众参与机制。这些举措初见成效,在2023年8月开展的世界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评估中获得了认可。

image.png

以遗产展示宣传推动公众认知

北京中轴线的突出价值源自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的理念,源自中华文明礼仪文化传统,及这种理念与传统延续不断持续的影响。在物质层面,遗产价值展现在整体建筑群的区域选址、规划格局、建筑艺术美学、承载的历史与当代功能等方面。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些抽象的概念,加之遗产地复杂而类型多样的构成要素,使其很难快速地、形象地建立对遗产整体的认识,更不必说感受、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而如果公众难以对遗产形成正确的认识,就更难以谈及深层次的理解和参与了。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如何借助遗产展示体系全面地阐释遗产价值,成为推动公众认知的重要途径。

在遗产展示工作开始阶段,《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即确定了遗产展示应“紧紧围绕遗产价值,综合考虑各构成要素的遗产特点、类型、游客承载力等因素”的基本原则。而申遗文本则以遗产价值标准为基础,从与遗产物质特性相关的三类属性,即位置与格局、建筑与景观、功能与传统出发,解析遗产价值的六方面价值特征:1.象征意义:国家秩序的物质缩影;2.规划格局:理想都城的规划范式;3.文化传统:多元传统的空间载体;4.建筑景观:气势恢宏的景观序列;5.延续性:连续不断的城市脉络;6.关联性: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在此框架下,遗产的整体展示旨在通过原状陈列、主题展览、文化活动体验、眺望景观观赏、历史探访线路等多种方式,多角度、立体地阐释遗产价值,形成由1处专题展览(即正阳门箭楼内“北京中轴线”专题展)、四个区段各遗产构成要素专题展览与城市景观特征体验、多点历史空间活化利用与旅游设施设置,共同构成的“1+4+N”展示体系。

各遗产构成要素均可通过专题展览等形式阐释其对价值的贡献。以位于中轴线南段的先农坛为例,其对遗产价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先农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的场所,集中表达出中国自古以来对农耕文化的重视;且与天坛形成以中轴线东西对称的格局,展现出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秩序的强调。近年来,先农坛逐步扩大对公众开放面积,先后完成了神厨神库、神仓院落的文物修缮与环境整治,增设先农坛、神仓历史文化展,全面介绍中华文明悠久的农耕文化、先农坛的历史、祭祀先农和亲耕耤田的礼仪活动、加工祭祀用粢盛的过程等,并于春秋季节定期举行耤田春种、秋收活动。现在,先农坛的游客络绎不绝,神仓新推出的文创产品广受好评,参与耤田农耕更成为中小学生体验农业活动的示范性项目。

image.png

再者,北京中轴线展示体系的构建对于纳入遗产构成要素的既有世界遗产而言,也是一次从新的角度审视其价值与现有展示内容的机会。万宁桥(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故宫(明清皇宫组成部分)、天坛均在此次遗产申报过程中,依据其各自对北京中轴线价值的贡献修订了部分展示内容、增设展示标识,并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活动。此外,为方便公众更便捷地获得对北京中轴线完整、连贯的认识,北京市文物局等相关单位联合腾讯公司合作开发了官方微信小程序“云上中轴”。小程序的内容充分考虑到对遗产价值的阐释,从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艺术、各区段景观序列特征等方面展开介绍,配合全景模型展示遗产地全貌。

在媒体宣传方面,具有品牌效应的高品质节目依旧是向更为广泛的公众传播遗产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多家媒体支持下,《跨界中轴》《照片里的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的智慧》等主题宣传片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中外观众展开宣传。而从2021年开始又推出《最美中轴线》文化音乐竞演真人秀节目,打破了遗产宣传多为纪录片形式的刻板印象,以音乐为媒介引导公众认知、感受北京中轴线各个遗产点的建筑、历史与文化。自开播后,节目引发全国观众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关注,成为当年最受公众关注和喜爱的音乐节目,全平台视频累计播放量近19亿次。

多措并举推动公众参与、公众监督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与保护工作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后,公众对参与遗产保护抱有极大的兴趣与积极性,那么如何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公众为保护贡献力量,又如何通过机制建设促使公众将短期的热情发展成为长期的、内在的文化自觉,则成为申遗与保护过程中需面对的挑战。为建立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北京市文物局于2023年公布了《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这是中国首个市级层面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专门机制,旨在为社区居民、社会力量、普通公众参与遗产的监督管理、行政决策、价值阐释、活化利用、资源捐赠提供指引。而在申遗过程中,推动公众参与的举措不断以标志性的文化赛事、教育探访活动等方式呈现,尽可能覆盖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社会群体,而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公众参与监督、反馈变得更加简便、直接,拉近了公众与管理机构之间的距离。

从2021年开始连续举办四年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即是促进公众参与的标志性活动之一。大赛设置多主题“赛道”,鼓励参赛选手从自身专业出发,将对北京中轴线的价值理解转化为创意设计作品。大赛设立以来收获公众热情支持,上至八旬老者,下至小学学生都可成为参赛选手,青年学生群体更成为参赛主力。大赛的举办不仅获得大量青年视角下的创意作品,更收获众多“资深”遗产志愿者。经大赛选拔和历练,现已形成约3万名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团”成员和40组“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小使者”。他们中的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自发组织中轴线的研学活动,成为中轴线志愿者的中坚力量。如西城区奋斗小学学生曾是2021年大赛选手,自2022年开始她就带动身边同龄朋友自发成立了北京中轴线宣讲兴趣小组“纵横少年团”,多次发起实地探访活动,为同龄人讲解遗产地故事。类似的鲜活案例还有很多。北京中轴线的志愿者活动已成为青年学生投身公益事业最为便利的途径之一。为保障志愿者活动的规范性和延续性,北京市文物局于2023年出台《北京中轴线志愿者服务管理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制度。

再者,通过赋权公众监督促进公众参与,不仅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彰显城市现代治理水平的重要平台。北京市在市级层面已建立多种市民意见收集平台,如12345市民热线、社区和文物等相关部门的电话与网站、电视专题访谈节目等都已成为居民常用的意见反馈渠道。在此基础上,北京中轴线管理机构借助数字技术,建立多种类型、简便易行的公众监督和意见收集平台,如“云上中轴”小程序搭载的“数字打更人”板块。通过该板块,公众可完成北京中轴线各遗产构成要素的“巡检”任务,即通过定位确定所在位置,上传反映遗产地现存问题的照片,基于预设问题类别快速对发现问题进行分类,提出意见建议。这些公众反馈问题可通过小程序快速送达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使之获悉一手情况。简便的操作使得该版块正式上线第一周就收到893条记录、约1400张现场照片,数字科技赋能有效推动了公众参与遗产监督。

赋权公众代表参与遗产管理

赋权公众,特别是与遗产地关系最为密切的社区居民,参与遗产保护管理政策制定过程,是近期世界遗产领域“5C战略”所倡导的注重社区参与的保护方法的基本要求,也被认为是保障遗产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北京中轴线这类与城市社区生活联系紧密的城市遗产而言,公众在遗产管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无疑是评估管理机制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为此,《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推出遗产监督员机制,即本着自愿、公益、择优的原则,聘用公众代表成为遗产监督员,赋予他们参与、讨论和监督遗产保护管理的权力。监督员可持聘书考察北京中轴线各遗产构成要素保护管理状况,询问管理机构人员相关情况,定期与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沟通,反馈监督意见建议。监督员还可优先获得北京中轴线相关资料,参加遗产保护调研和培训。2024年1月,《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实施,同时首批遴选聘用了31名遗产监督员。监督员人员构成多样,有遗产地周边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北京历史文化爱好者、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工作人员、老字号商户工作者等。

这一机制的实施鼓励了热心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激发了监督员的荣誉感,成为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遗产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也是对城市遗产公众参与机制的探索。遗产管理体系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不同于一般公共事务,深入的参与需要参与者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理念背景作为支撑,而技术层面的要求成为限制许多普通公众参与的屏障。由此,任何一项遗产公众参与机制的实施都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需要长期培育公众群体,使之逐步建立对遗产保护管理诸项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成效与愿景

自2017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与保护“进入快车道”以来,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保护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据统计,2020年网络平台中涉及北京中轴线的信息量为63498条,2021年达386099条,2022年则增长为811969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更为便捷、高效、多元的途径推动遗产保护、管理与监督工作的公众参与则应成为遗产管理机构长期关注的重要内容。当前工作进展,特别是一系列规划、管理规定、引导机制等文件的出台,可以说已为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展示与公众参与搭建了宏观的政策框架,不过要达成遗产共享、共治的目标,尚需各项工作的长期开展,跟踪评估工作成效,及时调整与优化工作机制与方法。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展示、管理与公众参与能够成为世界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实践,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与老城的整体保护,提升公众遗产保护观念与文化自信。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