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烽燧

强汉盛唐在西域修建烽燧:维护丝绸之路行旅安全

摘要: 罗布泊地区烽火台——脱西克吐尔烽燧烽燧(唐称堠)是古代国防及军事活动中有关侦察、警备、通讯等设施的制度,在边防和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司马迁生动描绘周幽王游骊山“烽火戏诸侯”,玩火自焚,引来杀身之祸。实 ...

罗布泊地区烽火台——脱西克吐尔烽燧

罗布泊地区烽火台——脱西克吐尔烽燧

烽燧(唐称堠)是古代国防及军事活动中有关侦察、警备、通讯等设施的制度,在边防和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司马迁生动描绘周幽王游骊山“烽火戏诸侯”,玩火自焚,引来杀身之祸。实际上烽燧制度形成于汉,发展完善于唐。无独有偶,自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凿空西域,随后令霍去病将匈奴逐出河西,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敦煌等河西四郡,开通陆上丝绸之路,丝路亦是形成于汉,发展繁荣于盛唐,与烽燧的发展历史相契合,其中原委如何呢?

汉唐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汉武帝用武力辅以外交开通丝绸之路,打开中华与外部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外使节、商贾不绝于道;同时丝路又是汉经营西域的军事要道。因此,汉在丝路上建置烽燧,行侦察、通讯、警戒治安,捉拿盗匪的职能。换言之,烽燧是保证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有路就有烽,相辅相存,不可分割。

当我翻开三赴河西(甘肃)、三赴西域(新疆)考察丝绸古道的日记,记有敦煌西北80公里小方盘城遣址(汉玉门关址),侧近有烽火台及放烽的积薪遗存,扼玉门通西域的北道;敦煌城南30公里的南湖古董滩上有阳关遗址右侧墩墩山烽燧,锁通西域的南道,登上墩墩山向西远眺,丝路湮没在浩瀚的戈壁滩上,仿佛于阗古城在天际时隐时现。

1998年9月15日,我乘车从天山深处的克孜尔向南穿越天山峡谷,层峦叠嶂,群峰嵯峨,自然天成的古道盖上今人修饰成的公路在山中盘旋。出峡谷辖口抵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在公路东侧耸立一座汉代烽燧,呈长方形,高13.5m, 东西长6m ,南北宽4.5m,上存瞭望楼。考其方位在库车城西北10公里盐水河谷东岸戈壁台地上,它北靠克孜尔尕哈千佛洞;东约13公里处乃确尔达格山南麓铜厂河谷,有魏晋时代的佛教圣地--苏巴什佛寺遗址见存,它正如玄奘《大唐西域记》称:夹河两岸东西“昭怙厘寺”;西约30公里库木吐拉古城及临河依山的库木吐拉千佛洞。它北扼天山要隘,南锁大漠,捍卫东西交通的安全,两千年来仍然屹立在丝绸之路上。

必须说明,汉武帝设置烽燧的方略,主要布局在东自马邑、五原经居延、酒泉,西终敦煌玉门关的长城一线,以防御匈奴入侵。桑弘羊与丞相、御史曾奏言在西域置亭燧。武帝下诏称:请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联不忍闻”(《资治通鉴》卷22)。未予采纳。嗣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任郑吉为西域都护,治乌垒城(一说在轮台城,一说在轮台县东北之策大雅),“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汉书·郑吉传》)。然而终汉一代乃仍武帝之制,在西域没有广置亭燧,仅只在东起玉门、阳关、罗布淖尔,西至库车的丝绸之路上设置烽燧。这就是今人在新疆丝路古道之外罕见汉烽燧的原因。

唐朝开疆拓地,西边的疆界直达西域的碎叶,而在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沙漠与绿洲相间,置州与羁縻州,军防只能以城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布局军镇戍守捉与烽堠,控制丝绸之路要道。譬如伊州(今哈密)屯驻伊吾军,下置罗护等镇及26烽堠、2烽铺,东与河西、北与庭州、西与西州烽堠相接,保卫天山东部丝路北中二道的安全。唐文书所见“苜蓿烽”在伊吾军管内,天宝未,岑参为伊西北庭度支副使,可能巡视到此,《题苜蓿峰寄家人》有云:“苜蓿峰边逢立春”(《全唐诗》卷201,凡文中诗皆引自《全唐诗》,下不号注)。可见苜蓿烽似当在伊州至庭州的丝路北道之上。

庭州(今吉木萨尔)北庭都护府治所,屯驻瀚海军,唐文书仅见耶勒、柽林、乾坑等三烽名。考察阜康北沙窝南缘烽火台的位置,在金满、阜康往西的丝路古道(北道)上,烽墩林立,烽烽相距二十公里。

西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东西行客都在这里转换出入边塞的过所。据《西州图经》记载,西州有11条交通要道,纵横交错,东至伊州的伊西路、北至庭州的他地道(至轮台的白水涧道)、西至焉耆的银山道,是西州通河西、南疆、北疆的交通要道,也是西疆的重要驿道,把横贯天山南北的丝路南北中三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天宝年间北庭都护封常清和幕僚岑参经常往来于三道之上。唐制,烽和驿都隶属兵部,皆三十里一置,故有时在重要驿道上出现烽驿并置(烽驿同名),烽主放烽火,驿主传牒。无怪乎!唐人将烽驿相提并论,崔颢送安西都护裴行俭赴任赠诗称;“汉驿通烟火”指通西域的驿道即丝路上烽驿相连。又岑参诗云:“驿马从西来,双节夹路驰”;“一驿过一驿,驿马如星流”;“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这是岑子亲眼所见西域丝路上馆驿与烽堠相连的真实写照。

西州是唐朝开拓西疆经营西域的基地,自然是设置烽堠的重要区域,烽堠不仅是军防的重要设施,亦成为行旅的一大景观。李颀称:“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吐鲁番所出唐文书所见白水、赤亭、赤山、神山、鸜鹆等27烽名和7个烽铺。如果从乌鲁木齐赴吐鲁番,沿白杨河(白水涧道)右岸高速公路似匹练利剑劈开天山直泻吐鲁番盆地,天山峡谷形似葫芦,公路左侧的达坂城北至轮台故城是葫芦正身、南至吐鲁番为葫芦颈,由是白水涧道乃唐联结丝路北中二道的要冲,在此设置镇烽,故达坂城侧近的古城堡、烽墩,当是白水镇、白水烽遗址。赤亭烽方位在唐蒲昌县赤亭镇(今齐克塔木)。赤山烽又在何处呢?《西州图经》记,乌谷道似从哈拉和卓北三十里的胜金口入赤山,沿木头沟越天山达庭州。胜金口是高昌北边的门户。火焰山木头沟出口处即胜金口,唐称新兴谷,在其东侧山腰有庙基和佛洞址,西侧有烽堠遗址,唐雇人上烽契中的“赤山烽”即此。赤山即火焰山,岑参说:“白山南,赤山北”。火焰山自胜金口至连木沁一带称红山又称赤山。又伊西路由蒲昌沿天山南麓穿越火焰山出木头沟胜金口抵高昌城,可知赤山烽是高昌城北丝绸之路要隘。如果从交河古城北行数里,有一座烽火台,高约4米,登上烽火台向南远眺,交河城如一片柳叶悬在两河相交的黄土崖上,此之烽似为唐雇人上烽契中交河县在神山乡所置之烽,故名神山烽。所云鸜鹆烽位于西州天山县(今吐鲁番托克逊)西天山中部之阿拉沟,在今阿拉沟东口耸立一座石垒烽火台,距鸜鹆镇遗址(古堡)不远,扼吐鲁番西部通南北疆要道,当即鸜鹆烽也!

我们在吐鲁番古道上常见不知名的唐朝烽堠遗存,如果由高昌古城往东至柳中(今鲁克沁),即唐伊西南路的一段,在鲁克沁西及相距七十里的二塘沟口耸立两座唐烽火台;另外,从鲁克沁沿艾丁湖至托克逊的丝路支线上烽墩林立。又西州至焉耆的丝路中道的一段,由天山县西南进入天山支脉博尔托乌拉与库鲁克塔格山之间的大峡谷,名榆树沟,俗称干沟或旱沟,盖唐之银山道也!贞观十八年(646),安西都护郭孝恪“帅步骑三千出银山道”,大败西突厥。天宝十三载(754)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岑参从西州取银山道往焉耆、龟兹,岑参记实道:“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今天吐鲁番至南疆的公路基本走向与银山道一致。余有幸踏上银山道,只见一条白练似的公路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忽儿跌入谷底,一忽儿跃上童山四百旋。奇山异石高耸云天,山似银白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银山碛、银山道由此得名。冯承钧认为托克逊西南的“银山碛”就是“《慈恩寺传》之银山”,“山甚高广,皆是银矿”。银山碛是否是玄奘所说的银山,不敢妄断。然在古道上“多沙碛卤,唯近烽足水草,通车马行”(《西州图经》)。我感叹天公造物,鬼斧神工,刀削斧砍,硬生生将座座大山劈开一条通往南疆的孔道,千年前伊西节度使就是由这里往返南北疆,治理天山南北地区,唐在银山道上设置礌石、银山等戍、馆、烽,如今其具体方位尚不能确指,但银山道见有烽堠遗存,足证其重要。

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今库车)位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北缘,如今仍有许多城堡烽火台屹立在大漠之上。如果我们驱车由新和果园向东南深入戈壁大漠,车在骆驼刺、红柳堆中穿行,抵“不图巴什古城”,方型城堡,可屯军百人,当是唐安西都护府下一个戍所,在戍所南十公里的戈壁上有座烽火台;戍所西15里有座古城堡,名“通古斯巴什”,方位在库车城西南40公里,渭干河从城东流过,“城方型,边长260m”,城墙尚存,西门约略可见当年锁丝路的雄姿;城内房舍、马厩依稀可辨,视城规模可屯戍千人,当是安西都护府所属的一个镇城。在通古斯巴什东40公里有“唐王城址”,方位在库车城东南80公里处,也是一处镇城遗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址的考察,结合史籍记载,安西都护府于显庆三年(685)五月,从西州迁龟兹伊逻庐城(龟兹都城),它北依天山,南望大漠,安西都护府以治所为中心和丝绸之路为主线,辐射状设防,在东100余公里的丝路要隘轮台城置守捉,东南80公里处唐王城置镇,西南40公里处通古斯巴什城置镇,西北30公里处库木吐拉城置镇,在镇与镇之间如通古斯巴什与唐王城间置不图巴什戍所,在镇戍前10公里处置烽铺,互为犄角,环卫伊逻庐城,保卫丝路交通。唐朝改革重骑兵为轻骑兵,灵活快捷。因此,无论西突厥或吐蕃从东南西北四方侵扰龟兹或丝绸之路,安西都护可依托镇戍烽堠远程奔袭。张籍诗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岑参说:“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铁关控天涯,万里何遼哉”。就是丝路交通及保卫其安全的真实写照!

唐朝通西域丝绸之路所置烽堠与河西烽火相连接,则天朝,崔融《拔四镇议》有云:“并南山(祁连山)至于葱岭为府镇,烟火相望焉”(《全唐文》卷219)。《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从敦煌东北玉门关西十里偷渡出关,“迳八十里”到第一烽(今白墩子),避开第二烽(今红柳园)、第三烽(今大泉),径直抵第四烽(今马连井子),过第五烽(今星星峡),与伊州烽相接,越莫贺延碛至伊吾、高昌。莫贺延碛延袤二千里,星星峡在其东缘,乃丝路出玉门关入西域第一要隘,地处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群山之中,312国道覆盖在丝路古道之上,两侧屹立着烽火台和近代修的碉堡。自古以来星星峡盗匪出没无常,是行客商贾胆战心惊的地方,故烽堠是保证行旅安全的军事设施。

由是观之,汉唐烽燧历经二千年或一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兵燹之灾或大自然的肆虐,今天烽火台仍然屹立在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上,它是我们的祖先维护丝路行旅安全的历史见证!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关键词:

通古斯巴西城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