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纪要

摘要: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新疆考古所2016年12月17~18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主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16年新疆文物成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文博系统的代表与嘉宾,以及相关新闻媒体等约150人参加了本 ...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作者:新疆考古所 
2016年12月17~18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主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16年新疆文物成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文博系统的代表与嘉宾,以及相关新闻媒体等约15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41位与会代表采用PPT的形式,向大会呈上了异彩纷呈的成果报告,内容涉及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动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遥感考古、人类学、年代学,以及环境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新成果。

新疆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军主持会议
 
  新疆文物成果汇报会开幕式由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军主持,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王卫东致辞并发表讲话。王卫东局长满怀信心地告诉大家,2016年是中国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同样,也是新疆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收获的一年,史前考古、城址和墓葬发掘都有突破性进展。大家齐心协力共完成主动性发掘项目 14项,配合基本建设考古任务13项。王卫东局长在肯定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的成绩的同时,分析提出了新疆文物考古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明年的重点:立足新起点,服务国家大局与新疆稳定大局;顺应新期待,服务社会公众和基层一线;谋求新发展,服务文物保护工作,创新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凝聚新共识,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寻求新突破,切实做好当前文物考古工作。

通天洞遗址及其环境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研究员首先向大会报告了《阿勒泰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和布尔津县海流滩墓地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其中,通天洞遗址不仅是阿勒泰地区首次发现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遗址,更是新疆境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历时两个月的精心发掘,洞穴内、外探方所呈现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约400件旧石器时代的标本以及动物碎骨化石等遗物。从遗存文化堆积、石器组合特点、预制技术等现象,初步认定通天洞遗址最早的年代可达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甚至可能更早,经碳十四测定,距今在四万年前。而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遗存在3000至2600年前。于建军在阐明通天洞遗址考古学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完成的工作。布尔津县海流滩古墓的发掘为墓地年代判断提供了依据,表明该墓地是早期铁器时代规格较高的一处墓群。

北京大学王幼平大会发言
 
  北京大学王幼平教授发表了《新疆旧石器与远古“丝路”—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试掘成果的初步观察》的报告。他认为:石器是远古人类迁徙流动的最直接、最确切的证据。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试掘中发现的地层与旧石器文化遗存出土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代表不同技术与文化的旧石器材料,不仅证明新疆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史前时代,也为进一步证明联结旧大陆东西方远古人类与文化交流的史前丝路的存在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和更确切的新资料。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考古的重大收获,开启了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篇章。结合新疆地区独特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更新世气候与环境变迁等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新疆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及东亚地区与旧大陆西侧早期人类与文化交流与发展进程中的桥梁作用尤为重要。

吉仁台沟口遗址出土冶炼铜铸铜遗物
 
  王永强向大会报告了《2016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发掘》,发掘收获巨大,遗址内发现的居住房址最大的一座建筑面积370平方米,是新疆伊犁青铜时代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房址。铜矿石、铜渣、陶范等冶铜铸铜遗迹遗物的发现,使得吉仁台沟口遗址存在冶铜和铸铜活动的证据链得到证实和充实。铁块的出土不仅将新疆铁器出现年代大大提前,还将为铁器的传播路线研究和冶铁史研究提供新材料和新方向。此次在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内发现的距今约3600年的用煤痕迹,将人类用煤历史向前溯进了近千年,为探索伊犁河谷文明源头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阮秋荣研究员做了题为《2016年尼勒克汤巴勒萨伊墓地考古发掘 -—兼谈伊犁地区青铜时代墓葬类型》的报告。2016年发掘虽然收获较小,但汤巴勒萨伊墓地青铜时代的墓葬数量、分布范围、文化内涵等得到确认。结合2010年发掘,该类墓葬形制和葬式及随葬品等反映出同一人群同一时期的文化内涵。到目前为止,新疆伊犁地区的考古发现显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比较单一,所发掘的墓葬和遗址均反映相同的文化内涵,与中亚安德罗诺沃文化联系紧密。就墓葬形制而言,汤巴勒萨伊墓地均为竖穴土坑墓,尼勒克乌吐兰墓地和特克斯库克苏河2号墓地还存在竖穴石棺墓、竖穴木椁墓、竖穴石室墓等类型,同一文化传统下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的墓葬类型?是族群不同?还是代表时代演变?不同墓葬类型为我们深入研究伊犁河流域青铜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西北大学马健大会发言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马健副教授做了题为《2016年度东天山地区古代人群聚落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报告,集中展示东天山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农牧文化互动、多元文化荟萃的重要区域。近十年来,西北大学在该地区发现、发掘了大批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墓葬。通过解剖式考古发掘方法,揭示出东天山地区当时存在多种埋葬习俗,不仅有一次葬、单人葬,还存在大量二次扰乱葬、二次迁入葬、二次迁出葬等特殊习俗。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东天山地区人群灵魂观念、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勇大会发言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中,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新疆古楼兰交通与古代人类村落遗迹调查》项目,2016年度的调查中,在一条古河床西岸台地上新发现一处双河遗址,遗址面积约200平方米,可见陶、铜、铁、石、玻璃等器物。另外还发现马牙等动物骨骼以及部分炼渣,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研究罗布泊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通过2014~2016年三个年度的调查,对楼兰地区的人文与自然遗产分布概况、保存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现有遗存及遗物特征初步判断,该地区曾经有过两次规模较大的人类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大会发言


都木都厄布得格墓葬区俯瞰
 
  在阿拉套山脚下的博尔塔拉河流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分别对阿敦乔鲁遗址和呼斯塔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中国人民大学在泉水沟遗址和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遗址发掘所揭示的公元前2千纪后半叶的青铜时代晚期遗存、公元前1千纪前中叶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存以及蒙元时期遗存,对于研究欧亚草原地带距今3500年以来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丧葬习俗、经济形态、技术系统、社会状况和人地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2016年8~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达勒特古城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旨在进一步探究达勒特古城的形制、年代、历史沿革等问题。发掘面积约260平方米,出土文物较为丰富,目前修复出陶碗、陶盏、管流罐、红陶罐各1件。其余出土器物有玻璃残件、铁器、陶纺轮、石纺轮、陶灯、铜灯、察合台铜币、铜珠、玛瑙珠、水晶珠、绿松石珠、红宝石、红珊瑚等,但数量极少。另外,填土中还出土有大量牛、马骨,并有零星幼儿骸骨出土。达勒特古城的考古发掘工地作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数字化试点项目,将数字化考古管理平台和物探、钻探、航拍、全景摄影引入到考古发掘工作中来,做到科学发掘、科学记录,方便研究及演示。2016年发掘区域遗存的年代、范围、性质等仍需未来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揭示。

石城子遗址F1全景
 
  奇台石城子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基本明确了古城的年代和性质。自2014年起连续三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城墙、城门、角楼和房址。2016年继续在城内西北部发掘,发掘面积640平方米,清理出房屋、墙体、柱洞、散水和门道等遗迹。遗物主要为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另有少量残陶器和金属器。瓦当当面图案均为云纹,板瓦和筒瓦上的绳纹、布纹、菱格纹,均为明显的汉代风格。在考古发掘中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自治区内外专家学者亲临考古工地进行现场论证,学者们观察考古发掘,结合周边相关遗存对石城子古城的历史地位、性质等进行过深入讨论,一致认为石城子古城是汉代的疏勒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凌教授报告了《2016年唐安西大都护府考古收获》。首先介绍了多年在阿克苏地区做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考证,对唐安西都护府所在的地理位置做出了大致推断,这对于新疆隋唐考古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推进。在此基础上,将利用遥感等多种技术进一步做大量的更为细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在对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古城的发掘过程中,他做了大量的尝试,对新疆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巫新华研究员介绍了北庭古城南门考古发掘的情况。2016年7~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与吉木萨尔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对北庭故城遗址南门外城墙做了考古发掘清理工作。此次考古清理发掘,验证现有古城遗址、遗迹均为唐代建筑;确认外城城墙的修筑年代为唐代,高昌回鹘时期至元代一直在延续使用,无后期大规模重新修筑或修葺痕迹。

石头城遗址全景
 
  在新疆西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塔什库尔干县文管所的配合下,对石头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继2015年在遗址北部部分城墙及相邻区域发掘清理长约20米的城墙、马面、房屋、地窖,总发掘面积约200平方米。2016年9~11月,继续在遗址北部房屋遗址发掘,揭明此地房屋经历过多次的改扩建和修复,在墙体表面局部发现有涂抹白灰以及地面涂牛粪的现象,一些特别厚的墙是由于墙体的重叠造成的。在蓄水池的地层中发现较多的动物骨骼,其中以马骨为主,还发现有疑似泉眼的构造。遗址西部城墙和马面构造比较复杂,其中城墙外修建有加宽部分,各部分的修建年代也有明显的早晚关系。在原疑为房屋遗址(E区)下发现墓葬,墓葬分布较为杂乱,埋葬较浅,出土多具人骨和木棺,部分有被扰乱和破坏现象,葬式基本为仰身直肢,头向不一,其中有婴幼儿个体。出土做工考究的四直腿箱式木棺,带转轴的关扇式棺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色。从出土“开元通宝”等遗物及箱式木棺分析,墓地的年代为唐代,当为朅盘陀国居民的公共墓地。
 
  2016年9~10月,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师生对玛纳斯古城和惠远古城(老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调查利用GPS、RTK、洛阳铲等工具,结合Corona卫星图,对古城进行实地勘测,记录古城城墙等遗存的保存情况和地理坐标点,对古城各处遗存进行拍照和测绘,在部分地点进行试探,并从考古学的角度对该城址的年代、形制做出判断与分析。调查中地表采集的遗物,为判定古城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刘瑞俊教授报告了2016年度也迷里故城遗址工作概况。

脱西克烽火台发掘清理出多量木简、文书
 
  配合新疆长城资源保护与加固工程,近两年来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带队在哈密地区完成了古代烽燧遗址调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胡兴军带队完成了和田地区烽火台、城堡的调查,并对墨玉县扎瓦烽火台、于田县阿其克城堡、普基城堡三处遗址进行局部解剖,初步认为和田地区长城资源均修筑于唐代,是唐代安西都护府下辖四镇之一于阗镇下的重要军事设施。其结构布局、修筑方法等为研究古代西域地区军事防御建筑形制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党志豪带队,对吐鲁番市境内的42处亟需抢险加固的长城资源开展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并对其中部分遗址进行了清理,出土了少量的木简、文书和其他遗物;胡兴军带队调查了巴州境内,沿丝绸之路分布的33处烽火台遗址,其本体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方法等揭明了汉唐时期军政建置的形制、规制、布局规律以及军事设施与周边城池关系。重点对7处烽火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克亚克库都克烽火台布方发掘,在坍塌土清理中,发现木简45枚,纸质文书90余件,可辨识文字有“开元”年号及唐代军事设施“守捉”汉文题记。另在千间房南烽火台西围墙内发现房屋建筑,屋内残存有壁画残片。调查期间,在敦里克烽火台南还新发现烽火台一处,根据形制,推测其年代也为汉唐时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胡兴军大会发言


奇台县白杨河墓群全景照
 
  近年来,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逐年增长,本年度共完成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13项,年代贯穿春秋时期至清代,取得了多项新的发现。大会选取了闫雪梅《2016年阜康白杨河上游墓地考古发掘》、张杰《2016年奇台、吉木萨尔县白杨河墓群考古发掘汇报》、明德•吉达西《新疆沙湾县S101国防公路沿线考古发掘汇报》、胡兴军《和田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墓葬考古发掘汇报》、艾涛《2016年昌吉、精河、乌什、阿合奇等地考古发掘汇报》。其中,配合墨和公路建设项目在洛浦县比孜里墓地首次发现不同时期具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墓葬,成功提取的箱式木棺,为塔里木盆地南缘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地层学证据,丰富了汉代西域考古研究资料;配合奇台白杨河水库建设项目再次发现公元8~10世纪带殉马的竖穴偏室墓,填补了天山北麓一带唐-宋时期考古资料的空白。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艾涛大会发言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年代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纺织考古、古环境研究等多项研究进一步深化,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结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的崔银秋和魏东分别报告了《新疆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聚落遗址古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和《沙湾大鹿角湾古代人群的生物人类学研究》;北京大学宋殷的《新疆出土丝绸和毛织物的初步分析研究》、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的《新疆纺织品文物保护与研究新进展:以中国丝绸博物馆实践为主》;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任萌和罗武干分别报告了《新疆出土2500年前火坛内壁烧灼物分析》和《古代砷铜技术传播路径的思考》;北京科技大学的陈坤龙、李延祥、韩向娜分别报告了《伊犁地区早期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哈密古绿松石矿初探》、《薄荷醇提取脆弱文物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报告的《北亚早期人类古DNA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唐自华报告的《锶同位素反映的帕米尔地区文化交流》;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温睿的《吐鲁番加依墓地出土料珠的科技分析》;12篇科技分析成果为新疆古代技术交流与传播等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部阿里甫江•尼亚孜做《莫乎查汗墓地出土铜器保护修复项目汇报》,介绍了借助显微镜、超景深三维显示系统等现代技术设备,清理出金、银、铜、铁等一批重要文物,复原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技术,分析检测了合金成分、铸造加工工艺等特征,揭示新疆地区青铜时代晚期冶金技术面貌。
 
  2016年,新疆的田野工作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现代空间技术、测绘技术、数字信息采集和材料提取技术逐步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多项考古工作;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联合开展的我国干旱区典型遗址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考古研究完成了新疆长城资源信息管理与三维展示系统平台的建设,针对戈壁城址和河流台地遗址开展了遥感与物探工作,并取得一定收获;多个主动性考古项目中综合应用无人机航拍、三维重建、电(磁)法物探、遥感航测等科技手段多角度分析认识历史文化遗存;博乐市达勒特古城考古工作启动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地数字化试点项目,首次引入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聂跃平和郭子祺分别报告了《我国西部干旱区典型遗址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考古研究》和《浅层物探技术在古城遗址探查中的应用与实践》;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王保平介绍了《龟兹故城考古勘探研究》;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的郑书民介绍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方法及其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湖北省海达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研究院考古数字化研究中心的刘长明介绍了《考古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近两年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不断增强公众意识,自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新疆自治区文物局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公众分享考古成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予以推进,积极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有效途径,先后组织开展图片展、考古工地开放日等活动,及时、科学的向社会公布考古结果,普及历史和文物知识。我们成功地在吐鲁番军事设施遗址和达勒特古城考古发掘期间,举办考古现场公众开放日活动;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掘其间,选取以往阿勒泰地区考古工作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制作成宣传版面在阿勒泰地区及六县一市巡展。

吐鲁番高昌区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发掘现场开放日


达勒特古城公众开放日活动
 
  2016年文物成果汇报会期间还在在新疆师范大学开展“新疆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活动,,为学校师生带来了北京大学陈凌教授《唐安西大都护府考古及相关问题》、西北大学马健副教授《东天山地区古代埋葬习俗的考古学探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和王永强《放牧金山—阿勒泰地区考古收获》、《天马•草原•游牧文明:考古伊犁》4个专题的学术报告。举办这样的活动,既是文物考古工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重要性和独特作用的生动表现,也是“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有益尝试。
 
  2016年12月18日晚的闭幕式上,新疆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军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讲话。两天的会议,安排紧凑有序,内容丰富,展示了新疆考古工作的新发现和新收获以及不断创新的方法与技术。

大会合影
 
  李军副局长认为本年度文物成果汇报会开得非常成功,圆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田野工作扎实,硕果累累;二是考古项目大多注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三是公众考古逐渐被重视,考古研究成果逐渐被公众分享,新疆自治区文物局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公众分享考古成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最后,李军副局长就新疆文物考古工作在田野发掘、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以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明确具体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邱陵研究员整理,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新疆自治区文物局审核,刘玉生摄影)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石城子遗址

玛纳斯古城

达勒特古城

通古斯巴西城址

吉仁台沟口遗址

龟兹故城

高昌故城

通天洞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