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环绕塔里木盆地的50个丝绸之路历史遗迹地名解释
原文名为:
《新疆:环绕塔里木盆地的50个丝绸之路历史遗迹地名解释》
2007-05-23本文初发于行政区划论坛《地名文化》
丝绸之路:在英文中,“丝绸”这个词叫“silk”,而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则称东方的中国为“赛里斯”国,把中国人叫“赛里斯人”,而“赛里斯”一词是“丝”的意思。
汉代丝绸之路分南北两道,分岔点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尉犁县)、龟兹(今库车县)、姑墨(今阿克苏市)至疏勒(今喀什市);南道自鄯善(今若羌县),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县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市)、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至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由此西行可至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印度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口)。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
丝绸之路东面的起点是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或东汉的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早在汉唐以前就已形成、因路段艰险、行旅较少而鲜为人知的“天山道”,路线是:自吐鲁番向西经托克逊、阿拉沟、巴伦台、乌拉斯台、巴音布鲁克、那拉提、新源、巩留至伊宁,然后沿伊犁河西去,经伊塞克湖至中亚。15世纪明陈诚出使西域和波斯国使团来中国走的即是这条道。
草原丝绸之路:东起阴山,经蒙古高原偏向西南翻越阿尔泰山进入阿勒泰草原,沿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西行,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萨克斯坦丘陵,越中亚平原到黑海。唐至辽、元,此道为商旅往来络绎的通道,唐诗人岑参、元使臣刘郁、长春真人丘处机等也留有足迹。
“丝绸之路”一词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提出的。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地区﹚、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 Seidenstrassen,英文作 the Silk Road)。
今天的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19世纪的认识要丰富得多,人们都知道,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丝绸贸易的商路,而且还是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见李希霍芬的《中国》、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等)
塔里木:Tarim,古突厥语,原意:农田,农业;另一种意思是:随意流动、奔跑;引申意为:“脱缰的野马”;“塔里木”一词在古突厥语中还有“(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流的支流”的意思,史书称其为计戍水、葱岭河,《汉书·西域传》所称“南北有山,中央有河”,就是指的塔里木河。
塔克拉玛干,Tekelmakan”,古突厥语,原意:(沙漠)底下的家园;另一种意思是:(埋在)沙漠里的城堡;歧义:进去出不来,死亡之海。
新疆操突厥语的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语言中一些古老的突厥语词组现在基本上都是专用名词而不是常用词语,并且失去了它们的原意。比如“塔克拉玛干”一词是由两个词组组成的,“Tekel”和“Makan”。前着的意思是“家乡、家园”,后者的意思是“底下、下面”。把“塔克拉玛干”译成汉语“逝去的家园”、与“沙漠里城堡”还可以理解,但译成“进去出不来”、“死亡之海”就有牵强与讹传,根本不符合原意。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沙漠、中国第一大沙漠。
过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维吾尔族百姓称塔克拉玛干为“埋葬在沙漠中的古堡”,如果没有这些古堡,人们就不会不事生产地进去寻宝。
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维吾尔人中流传的这样一个传说却说明了塔克拉玛干为“(埋在沙漠)底下的家园”,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初次进入喀什噶尔后听过居民中广泛流传的这些神奇、逼真的传说,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有无数的古堡、古城,那时,无论是绿洲上的通衢大邑还是僻壤穷乡,都有一种狂热的“寻宝”热。每逢新的风暴停息,一些不事生产的人就骑上骆驼进入沙漠,他们要寻找早就被风沙埋没、刚刚又被狂风“挖掘”出来的古城,“有的人因此而致富,有的人因此而一去不复返”。这些传说使知识最渊博的长者都无法辩清真假。
楼兰:
一,冯承钧认为罗布泊古称牢兰海,楼兰一词来自于此;
二,《水经注》提出的楼兰城名来源于国名;
三,表示“土地”、“城市”,产生于古印度语的Kroraina(该文字出土于楼兰古城)。
楼兰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述:楼兰国在汉初为月氏王廷所控制,到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76年,月氏为匈奴击破西迁后,楼兰又为匈奴统辖。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一封信上提到楼兰这时为匈奴人所征服。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为巩固对西域的控制,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自敦煌设亭障至盐水(即罗布泊)。西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大将军霍光遣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将楼兰国更名为鄯善。
现楼兰遗迹为西汉以来的遗存。魏晋时期,楼兰曾是中原王朝西域长史的治所,该设置一直到十六国前凉时期。约在4世纪中叶,楼兰城神秘废弃,以后漫成一片茫茫沙海。
20世纪初年,瑞典的斯文·赫定发现消失了千余年的楼兰古城,震惊世界,随后,美国的探险家亨廷顿、英国人奥里尔·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以及中国学者黄文弼、陈宗器、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中国考古队等均对楼兰进行了考察和发掘,楼兰古城遗址成为考古、历史、地理等学科学家及旅行者梦寐以求的地方。
辛格尔(疑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山国国都):蒙古语,“男性(居住)的地方”。
辛格尔细石器遗址位于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辛格尔村西一座沙丘上,20世纪30年代中期和50年代初,先后有瑞典的贝格曼和中国学者王永炎在此进行调查,贝格曼曾发现300余件石器和陶片共存,并见灶址。辛格尔遗址的细石器中有锥状石核,石器以石片器为主,主要有刮削器、石刀、锥钻等;同时发现少量残断的石磨盘和石杵,辛格尔遗址的细石器中以加工精致的桂叶形和叶形石镞最具特征。辛格尔遗址的年代与阿斯塔拉细石器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同,属新石器时代。
辛格尔细石器遗址所属为汉墨山国地,今为罗布荒漠一几无人居住之地,偶有牧羊人路过或歇脚。
米兰:即今新疆兵团农二师36团团部所在地米兰镇。
“安周(古车师国守将)退保之东城,应是古伊循,今之密兰”(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汇编》),许多古书中都有从敦煌(玉门关)至鄯善(楼兰)经过密兰的记载。这个密兰就是今天的米兰。 密兰的意思据说是蒙古语“米勒”音译。问了许多蒙古人,回答,“米勒”是“马”的意思--很久以前,这里曾是蒙古大军驰骋的疆场,马自然就是驰骋的象征了。
1906年12月,斯坦因考察米兰古城时,在一座土坯佛塔的回廊内壁,无意中发现了一组保存相当完好的东西合壁的有翼天使画像,从而轰动了欧洲文化界,米兰古城成了丝路东西文化交流的佐证,因而享誉全世界。
米兰古城遗址主要由古戍堡、东大寺、西大寺三部分组成。
古戍堡是吐蕃时代的一座军事堡垒,南北宽56米,东西长70米,呈不规则方形。城垣最高残存7米多,用黄土、柳枝、麦秸相间夯筑而成,墙外积满流沙。戍堡东北角有一400平方米的大建筑物,戍堡南墙有一个高12米的土台,长宽各为20米和12米,土台顶部立木杆,好象是烽燧。戍堡四角有角楼,高度在6---9米间。堡内建筑物集中在北部,多已坍塌。古堡东西侧排列着众多的佛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当年法显、宋云、惠生、玄奘等著名的高僧在西去天竺或东归故国的途中都曾在这里拜佛讲法。 东大寺高约6米,分上下两层,四周有高院墙;西大寺则与东大寺相对,外绕基座置走廊。
米兰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有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古城范围东西绵延约7公里,南北宽5公里,其间有多处佛寺、佛塔分布,还发现了汉代的水利工程和屯田遗址,这里灌溉渠系纵横,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屯田规模广达3000公顷。在古戍堡东南2公里处还发现有汉代居住遗址,遗址中抛散着青、白玉料,陶片遍地。
小河(古墓地,位于218国道阿拉干以北罗布沙漠中小河的干河床附近),汉语
喀拉库顺:Kalakuxun,湖名,即今天的罗布泊及其周缘湖,为罗布人对罗布泊和喀拉库顺湖的总称。其含义有三:
一是蒙古语说,其意大致为“地域”,斯文赫定、斯坦因等西方探险家在此探险后认为;
二是维吾尔语说,其意为“黑部队”、“黑娄部落”(见《若羌县地名图志》),据西域地理学者杨镰解释为:过去的喀拉库顺岸边居住有黑娄部落;
三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探险学家黄文弼解释喀拉库顺疑为“黑泥海子”(见《罗布淖尔考古记》)。
《山海经》记载: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坳泽,河水之所潜也。是指罗布泊(坳泽)在葱岭(不周之山)之东。
因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水几经移动在北纬39-41度之间,罗布泊曾被国外地理学家称之为“游移湖”、“交替湖”、“瓢泊湖”,最大面积时有5350平方公里,1972年彻底干涸时仅450平方公里。
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罗布,为古突厥语“聚水之地”,淖尔,为蒙古语:湖、湖泊之意。
历史上,罗布泊曾被称为坳泽、盐泽、涸海、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辅日海、临海、纳缚波等,元代称罗布淖尔,今称罗布泊,在今若羌县东北部,1972年彻底干涸。(更多信息可见斯文·赫定的《罗布泊,游移的湖》、《罗布泊探秘》等。)
阿不旦:罗布人曾经的行政中心,位于罗布泊北岸,上世纪20年代罗布泊水位下降不适宜罗布人居住后,罗布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