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国内外学者关于新疆佛教遗址的研究

摘要: laiy lai赵莉赛博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疆文物开始流失海外。在客观上也使西域佛教考古、历史和艺术研究走向世界,许多国外学者开始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国外有关新疆地面寺院的研究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外学者针对新疆佛教遗址进行的主要工作是编写考察报告,整理相关发掘资料,以及撰写个人游记。斯坦因的三本考古报告《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 ...

laiy  lai赵莉 赛博古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疆文物开始流失海外。在客观上也使西域佛教考古、历史和艺术研究走向世界,许多国外学者开始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国外有关新疆地面寺院的研究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国外学者的研究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国外学者针对新疆佛教遗址进行的主要工作是编写考察报告,整理相关发掘资料,以及撰写个人游记。斯坦因的三本考古报告《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记》皆涉及地面佛教寺院。作为一个受过考古专业训练的学者,斯坦因的发掘工作相当细致,他对所能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遗迹、遗物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遗址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判断。但由于当时中亚佛教考古处于起步阶段,对许多当时和后来的地面寺院考古材料并不知晓,所以斯坦因没有进行较大范围的综合研究,特别对佛教寺院的布局和形制基本上没有涉及。

 

1904 年,格伦威德尔回到德国后,即撰写了《高昌故城及周边地区的考古工作报告——1902~1903 年冬季》一书,内容主要是介绍吐鲁番地区的地面寺院。在这之后,格伦威德尔还撰写了考古报告《新疆古佛寺》和研究专著《古代库车》。这两本著作主要对新疆的多处石窟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包括洞窟形制、壁画题材及其分布、现存状况、出土遗物等;在书中,地面寺院并不是重点,涉及的仅有焉耆七个星佛寺遗址。

 

1922年起,勒柯克主编的大开本图册开始出版,书名为《新疆古代佛教艺术》,共7卷,每卷均有文物图版和专题研究文章。第6、7 两卷的出版是在勒柯克1930年去世后,由瓦尔德施密特主编,至1933年出齐。这套书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考察经过、石窟壁画题材、洞窟形制、分期与年代、文化类型、人种与民族、社会历史等。其中涉及地面寺院的主要是图木舒克佛寺遗址。此外,还有勒柯克的《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和瓦尔德·施密特的《犍陀罗、库车、吐鲁番》等。


奥登堡在考察之后仅写有简报《俄国1909至1910年的新疆考察》,后来杜丁著有《中国新疆的建筑和遗址》,他们都简单地介绍了对新疆佛教遗址的调查工作,书中刊有地面寺院的照片,部分附有线图。

 

1915年,在香川默识编的《西域考古图谱》中刊布出日本大谷探险队所获文物部分图片。1937年出版的《新西域记》刊录了探险队成员的个人游记报告。大谷探险队成员均非专业考古人员,其报告大多过于简略。

 

这个阶段,国内有关新疆佛教遗址的研究主要是由黄文弼完成,他对塔里木盆地沿线的佛教遗址均进行了考察,有些地方还进行了发掘,在后来出版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著作中对上述地区的佛教遗址进行了介绍,对一些佛教遗址的年代和性质等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60年以后,韩百诗等人根据伯希和发掘的材料整理并陆续出版了《伯希和探险队考古档案》,其中有《图木休克》和《库车》四本图录和著作。整理者依据伯希和留下的笔记和照片对寺院的情况进行了大致描述,对遗址内出土遗物也予以简单介绍。在研究部分,整理者主要集中在对佛教雕塑风格的对比分析,同时也关注了寺院建筑形制和整体布局。伯希和在库车地区发现的梵文和龟兹文写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皮诺负责重新整理。近年来,皮诺发表了一系列法藏龟兹文佛典和世俗文书的论文,如《西域的吐火罗写本与佛教文献》等。

 

1995年,由迪亚克诺娃根据奥登堡的笔记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藏品,整理出奥登堡当年在锡克沁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锡克沁艺术品》。

 

这一阶段,对德国探险队所获文物的研究,主要是由当时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长海尔特教授进行的。但他的研究重点是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很少涉及地面寺院。印度艺术博物馆前任馆长玛丽安娜·雅尔迪茨著有《新疆考古与艺术史》一书,介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面寺院遗址。

 

关注新疆佛寺遗址的还有法国学者玛雅尔,她所著的《西域的石窟和建筑遗存》一书,除了论述新疆的石窟遗存外,还对塔里木盆地的地面寺院做了讨论,但作者主要是介绍性的描述。

 

日本学者关于新疆佛教艺术的研究主要收录于日本西域文化研究会主编的《西域文化研究》丛书第五卷。此卷名为《中央ァシァ佛教美术》,其中收集有熊谷宣夫的《西域の美术》,上野照夫的《西域の雕塑》,以及堀贤雄的《西域旅行日记》。

 

另外,奥地利学者H. G. Franz在其所著的《从犍陀罗到帕干》一书中,对佛寺类型进行分析,把新疆部分佛寺遗址归入“带回廊佛寺”一类。

 

近年对新疆佛教遗址进行探讨的学者主要有美国的玛丽琳·丁·瑞,她著有《中国和中亚早期佛教艺术》两卷,主要通过艺术风格的比较,对塔里木盆地的佛教遗迹进行比较研究和年代推断。

 

由于种种原因,日本在二战后对于新疆石窟的研究几乎陷于停顿。近几十年来,对新疆石窟给予较多关注并取得成果的主要有名古屋大学的宫治昭教授和中川原育子博士、东京农业大学的山部能宜教授以及龙谷大学的入泽崇教授等。其方向主要是对石窟壁画进行图像学的研究,对佛教思想也有涉猎。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联合出版的《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和《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系统地介绍了中日联合考察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的情况并刊发了研究文章,使得对尼雅和丹丹乌里克遗址中的佛教遗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对新疆石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中国学者完成的。

 

 中国学者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对新疆佛教遗址的考察工作全面展开,不仅克孜尔、库木吐喇、七个星等著名石窟、佛寺遗址得到较为全面的考察,发表了相关的报告;而且一些中小型石窟及过去未被发现的石窟也被发现、调查,发表和出版了相关的考察报告和内容总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新疆天山南路的文物调查》《新疆石窟艺术》《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  》《新疆克孜尔石窟考古报告(第一卷)》《新疆焉耆县锡格星石窟》《新疆三仙洞的开窟时代和壁画内容初探》《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库木吐喇石窟内容总录》《森木塞姆石窟内容总录》《克孜尔尕哈石窟内容总录》以及一些龟兹地区和高昌地区的石窟调查简报等。

 

另一方面对石窟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石窟断代研究、壁画风格研究、历史考古研究、壁画题材研究、佛学思想研究、石窟比较研究、壁画乐舞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使我们对新疆地区佛教的认识日益深刻。

 

这一阶段将考古学方法应用于石窟寺研究中,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使石窟寺考古学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石窟的年代和分期是石窟考古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进行多学科研究的基础。宿白的《克孜尔部分洞窟阶段划分与年代等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在排比洞窟形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分期与年代,阐述了克孜尔石窟在中亚和东方石窟中的重要地位。

 

1986年,我国开始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的编辑工作。该巨型画册中分有《中国壁画全集》,新疆壁画共占6卷(后改为《中国新疆壁画全集》)。编辑组一改过去编辑画册都按洞窟序号编排的方法,而采用了按年代顺序编排。编辑组用较长时间全面考察了龟兹和高昌地区的石窟,在前人分期研究的基础上,从佛教的历史背景、壁画题材内容、绘画风格和洞窟形制入手,并参照了14C测定数据,对新疆石窟的分期和时代提出了初步意见。

 

此外,北京大学第一次从克孜尔部分洞窟中采集标本进行了14C测定,在对克孜尔石窟年代分期研究时加以应用,使克孜尔石窟年代分期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从此14C测定方法开始运用到新疆石窟年代研究上。它作为从洞窟形制、绘画风格、历史背景综合考证研究的一种辅助手段,成为年代划分的重要参照资料。以后,新疆石窟壁画等文物陆续进行14C测定,对推动石窟年代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日本学者也重视运用14C测定手段研究克孜尔石窟的年代问题,名古屋大学于1995年测定了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原印度艺术博物馆)于1999年从收藏在该馆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采集标本进行了14C测定,取得了30余个数据。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发表了克孜尔石窟两个洞窟的14C数据。2011年,日本名古屋大学采集了一批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标本,取得了一些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外有关研究机构所取得的克孜尔石窟14C测定数据总计达120余个。在没有确切年代资料的情况下,参照14C测定数据作为新疆石窟年代判定的辅助手段,为新疆石窟年代分期研究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这一阶段出版的比较重要的图录和著作有:《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三卷)》《中国石窟·库木吐喇石窟》《中国新疆壁画全集(六卷)》《龟兹石窟》《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克孜尔石窟探秘》《新疆石窟艺术》《回鹘之佛教》《龟兹佛窟人体艺术》《龟兹艺术研究》《滴泉集:龟兹佛教文化新论》《西域佛教考论》《佛教东传中国》《新疆佛教壁画的历史学研究》《龟兹》等。其中比较重要的论文有:《丹青斑驳  千秋壮观——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及分期概述》《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和后室的壁画》《克孜尔石窟的佛传壁画》《克孜尔石窟的洞窟分类与石窟寺院的组成》《克孜尔谷西区的石窟寺院》《龟兹艺术的风格与成就》《龟兹风壁画的形成与发展》《库木吐喇的汉风洞窟》《克孜尔石窟菱格画形式探源》《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藏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所出洞窟原位与内容》《唐代西域的汉化佛寺系统》《龟兹石窟与突厥、回鹘、吐蕃文化》《阿艾石窟题记考识》《从龟兹壁画看说一切有部佛陀生身“有漏”思想》《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库木吐拉石窟初探》《库木吐拉石窟壁画的风格演变与古代龟兹的历史兴衰》等。

 

此外,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也对部分佛寺遗址的历次调查及发掘情况撰写了相关简报及研究文章。


本文由孙莉、刘能摘编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 《新疆佛教遗址》之“概述”。内容略有删节、调整。



《新疆佛教遗址》是“新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丛书之一。收录了新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151处佛教遗址和增补的56处佛教遗址,共计207处。全书按照古代区域划分为于阗、鄯善、疏勒、龟兹、焉耆、高昌和伊吾七个部分,各部又按照现行地州(市县)行政区划顺序编排,同时还补充了大量流失海外的新疆佛教遗址藏品。本书反映了目前关于新疆佛教遗址最全面的综合性成果。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作者:赵莉

更多信息...

丹丹乌里克遗址

克孜尔尕哈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