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龟兹石窟的现状与保护

摘要:   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应其自身的绿洲农业,发达的冶铁业,以及位于丝绸之路北到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造就其繁荣的商业,从而使龟兹成为历史上西域重要的绿洲城郭国之一,也使龟兹地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有印度传入西域,在此地昌盛数个世纪,因而在今库车、拜城新河等地遗留有大量的石窟寺及壁画。自14世纪后,由于伊斯兰教的传入,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寺应为宗教的原因遭到了破坏于废弃


  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应其自身的绿洲农业,发达的冶铁业,以及位于丝绸之路北到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造就其繁荣的商业,从而使龟兹成为历史上西域重要的绿洲城郭国之一,也使龟兹地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有印度传入西域,在此地昌盛数个世纪,因而在今库车、拜城新河等地遗留有大量的石窟寺及壁画。自14世纪后,由于伊斯兰教的传入,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寺应为宗教的原因遭到了破坏于废弃。

  一、石窟现状

  龟兹地区目前现存石窟军开早在确勒塔格山河流和冲沟切割的徒壁岩体上,主要有: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渭干河河谷北岸的道德崖壁上,洞窟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废弃于公元10世纪。他是中国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洞窟总数多达300余个,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木吐喇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西北20公里大的渭干河龙口东岸崖壁上,现有洞窟112个,壁画风格多样,龟兹风、汉风回鹘风在此处表现明显。尤以汉风特征的壁画最为突出,同时保留有大量的龟兹文及汉文题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尕哈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确勒格塔山麓。现有编号洞窟46个,壁画具有典型的龟兹风格特征,洞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废弃于11世纪。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森木赛姆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牙哈乡克日希村北的确勒塔格山山口,距库车县城约40公里,是龟兹境内最东的石窟群,尚存洞窟52个。洞窟形制、壁画题材、壁画风格及其分期与克孜尔石窟大致相同。时代为4-9世纪,现存的11号和43号大像窟以高大著称,而壁画中则以描绘众多动物而闻名。并且在石窟群中区有佛寺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温巴什石窟、台台尔石窟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巴什佛寺遗址、玛扎伯哈石窟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森木塞姆千佛洞、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龟兹地区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地区,石窟岩体为第三纪的砂砾岩,岩体主要有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中砂岩约占70﹪,泥岩约占30﹪.砂岩中约有36.5﹪的碳酸盐组成和一些易容盐,属于钙质弱胶结性,胶结性差,遇水极易崩解。泥岩多为粉沙质泥岩,黏土矿物为锰脱石,伊利石和少量高岭石,属若膨胀非水性泥质岩石,易出现风化剥落现象。因此龟兹石窟岩体大面积坍塌与其岩体的岩体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差,耐崩解性能低,对水的作用反应敏感有直接关系。

  由于石窟地处相对稳定的塔里木地台和相对活动的天山皱褶带的过渡带上,地震活动强烈及频繁是该地区的特性,从库车县的地震记录可以看出,本地区有感地震时有发生,弱震发生也较频繁,地震频度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地震延续时间也较长。近年烈度较大的地震又1998年7月30日拜城东部5,6级地震;1999年3月15日库车-拜城地区5.8级地震;2003年2月24日伽师-巴楚6.8级地震。1999年克孜尔千佛洞周边地区发生地震时,第126、第127、第128三个石窟大部分窟体倒塌。2006年10月,库车发生3.8级地震,使得龟兹石窟部分岩体坍塌,壁画脱落。


  龟兹地区石窟大多地处戈壁山地,该地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荒漠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雨稀少,空气干燥。多年平均气温7,4度,1月份平均气温-8.5℃ ,7月份平均气温30,8℃,极限温度差39.3℃,年平均降水量82.6㎜;主要风向为SE,多年平均风速1.0M/S,最大风速22.0M/S,年平均20天大风日;蒸发量1月份28㎜,7月份447㎜,多年平均蒸发量1839.1㎜;年平均降水量178㎜.

  龟兹石窟壁画地仗大部分为3层,分别为粗泥层、细泥层和白粉层,粗泥层一般厚度为0.5-3㎝,主要有沙土和麦草构成;细泥层一般厚度为0.2-0.5㎝,由沙土和嘛构成;粉层由石灰或石膏涂刷在细泥层上,厚度为0,01-0.02㎝(在部分洞窟内地仗没有细泥层, 直接在粗泥层上涂刷白色的底色);少数洞窟内没有地仗层,如克孜尔新1窟,它是将窟内岩体凿平后,涂抹底色,而后绘制壁画。龟兹石窟壁画的颜料相对与内地石窟种类较少,主要有白色(石膏)、绿色(氯铜矿)、红色(朱砂和签丹)、蓝色颜料(青金石),这些颜料中以红色的铅丹最为稳定,大部分因为氧化而现已变色为二氧化铅,而蓝色颜料青金石随较为稳定,但由于其内部由于有大量的石膏和盐分结晶所形成的白色颗粒,及易造成蓝色颜料的脱落。龟兹石窟现存的主要病害有:

  1、岩体裂隙由于岩体的载体大多为沙砾岩,自身强度低,加上洞窟的开凿改变了原有岩体的结构,所以洞窟出现了大量的裂隙,这也是洞窟出现坍塌的主要原因,仅在库木吐喇石窟,对洞窟的安全影响非常严重,影响崖壁岩体稳定的主要裂隙39条,其中4条为构造裂隙,其余为卸荷裂隙。虽然这些裂隙做过加固保护工作,但某些区域的裂隙乃处于活动状态,克孜尔171洞窟的裂隙2006年的地震后扩大,而且47窟窟顶的裂隙处于非常活跃状态,常有大块岩体脱落。而其他石窟由于很多都没有做过岩体加固,裂隙的破坏作用就会更大。

  2、雨水冲刷影响龟兹石窟安全的另一个问题是雨水冲刷,因为此地的石窟所依附的山体含盐量极高,这样的岩体遇水极易崩解,其次龟兹石窟所在的山体大多植被无几,地表涵养水能力差,一旦发生暴雨及会出现洪流冲刷,切割岩体,从而形成沟低狭窄,厢壁陡峭的冲沟,冲沟形成后它会随着暴雨的出现而不断的发育、扩大,在龟兹石窟的大小石窟中,这样的冲沟比比皆是,仅在克孜尔石窟群之中较大的冲沟就有30条,这些冲沟不仅严重影响到整个岩洞窟所依附的岩体的安全,而且在雨季来临时,地表径流除对窟顶岩体造成冲刷侵蚀破坏外,最终汇聚到沟谷中形成季节性洪水。洪水发生时,水体中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沿沟谷向外涌出,对沟谷两侧洞窟的根基具极强 的侵蚀破坏作用。因为受风蚀、雨蚀和岩体裂隙,冲沟的切割作用,使得石窟岩体出现多出危崖体,这些危崖体具有垮塌、滑动、倾覆危险,危及石窟建筑以及游客的安全。

  3、壁画酥碱因为岩体于壁画地仗中含有可溶的盐在温度的变化下不断潮解结晶,破坏了壁画的原始结构,造成壁画松散、脱落,此类病害在壁画中现存的非常多,而且是壁画保护中不易根治的弊害之一。酥减的产生与岩体内水分的原因有很大关系。一般石窟群中,洞窟内的壁画出现此类病害比较普遍,尤其是底部壁画大部脱落,与地下毛细水上什有较大关系,在库木吐喇石窟中的新2窟内,曾测定毛细水最大上升高度为65㎝.

  4、壁画空鼓是由于壁画地仗层因为某种原因脱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