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新疆汉、唐时期主要遗址

摘要: 公元前2世纪,西汉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汉、唐先进文化很快进入了西域地区,在古丝道沿线除古城址外,还形成了以居住址、宗教建筑等分布很广的汉、唐时期的遗址区。一、若羌米兰遗址位于若羌县米兰农场(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所在地)以东戈壁滩中,处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阿尔金山北麓冲积扇上,遗址范围东西长约七公里,南北宽五公里,分布有古戍堡、佛教寺院、墓葬、灌溉渠道、居址、烽燧、冶炼窑址等遗址、遗迹 ...

公元前2世纪,西汉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汉、唐先进文化很快进入了西域地区,在古丝道沿线除古城址外,还形成了以居住址、宗教建筑等分布很广的汉、唐时期的遗址区。

一、若羌米兰遗址

位于若羌县米兰农场(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所在地)以东戈壁滩中,处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阿尔金山北麓冲积扇上,遗址范围东西长约七公里,南北宽五公里,分布有古戍堡、佛教寺院、墓葬、灌溉渠道、居址、烽燧、冶炼窑址等遗址、遗迹。时代:汉一唐。1957年1月4日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本世纪初,英国的斯坦因和日本桔瑞超等人,曾从这里盗掘大量佛教壁画,以及古藏文、怯卢文、吐蕃文及汉文木简和文书等珍贵文物。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1973年、1978年自治区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和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都曾先后在此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主要遗迹有:

(一)古戍堡

位于米兰农场东约七公里,南临米兰河。东经88°58'26",北纬39°13'35"。

戍堡,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70米,南北宽56米,堡墙垣高6~13米,夯筑,用红柳枝和土坯夹筑,两层红柳枝间夹土坯三层。四角有望楼。堡内在北部为房屋建筑,面积约占400平方米,为半地穴式建筑,上部砌土坯,不见门窗,屋为平顶,上开有门洞,依地势北高南低形成阶梯状。在戍堡南墙有一高台,残高有13米,似是烽燧。

戍堡曾经几度发掘,发现大量吐蕃文木简和文书,经对这些木简、文书的识读,其内容涉及军队戍守、调动、供应及小麦种植、分占耕地、丝绸贩运等多个方面。木简中提到大、小纳布城,据学者认为大纳布城在今若羌县城附近,曾为古鄯善国国都扦泥城,而小纳布城即米兰城堡遗址,米兰遗址是汉代屯田中心伊循城所在地。

在戍堡房址内还出土有木弓、刀鞘、铁镞、骨镞等兵器及大量的漆皮甲片,有各类毛织物片,有陶纺轮、织花毛毯残片,棉布、丝绸残片,发现有木、陶、石等生产生活用具,如石磨盘、木铣、木碗、木盘、木勺等,另还有大量牲畜骨骸、农作物等、还有相当数量的卜骨。

从城堡内建筑结构、布局以及出土文物分析,它应是唐朝时吐蕃人所建的一座具有军事性质的戍堡。

(二)古墓地

位于戍堡南约800米处,墓地周围是地势平坦的沙地,墓葬地表无封土,为竖穴掏洞墓,墓口距地表很浅。竖穴呈长圆形,长1.3~1.6米,宽0.3~0.4米,深约0.7~0.9米。墓室长1.1~1.25米,宽0.4~0.6米,深约0.8米,在竖穴与墓室间,用泥砂块砌隔梁。葬式有两种:一种为侧身屈肢葬,周身用毛毡、毛布和麻布包裹;另一种是将头骨、胸骨、肢骨、足骨分别用毛毡、毛布、麻布包裹后按顺序排放,头发保存好,梳单辫或双辫。随葬品贫乏,仅在头部置一碗,或无。每墓中都有一羊头置于头侧。所出毛毡、毛布、麻布、木碗均与米兰吐蕃城堡出土的完全相同,墓主人辫发和土葬形式与《新唐书•吐蕃传》中“妇人辫发而萦之”,“其死,葬为冢”的记载吻合。所以,这些墓葬的主人当为吐蕃城堡的居民无疑。

(三)米兰佛教寺院遗址

本世纪,斯坦因在此盗掘佛教寺院十四处,比较重要的有二号、三号和五号寺址。

二号寺址位于吐蕃城堡东北,寺为长方形塔院式建筑,中央主体建筑仅存下半部,可见一排佛龛,相邻的龛之间以浮雕半圆柱分割,柱头作卷涡形,下有双础,龛内塑菩萨像。佛龛列柱正对的外墙排列了六尊跌坐无头的大佛像,两膝宽达1.8米,在走廊内发现一佛头,高约50厘米,规模相当大。

三号寺址在吐蕃城堡之西,为一外方内圆的建筑。中央是一座用土坯建造的“率堵波”,直径2.7米,四周有方形围墙,边长9米。“率堵波”周围有1.2米宽的回廊,入口处绘有著名的有翼天使像,具有浓郁的古典艺术风格。东南残壁画绘佛传故事。

五号寺址为一方形寺院,建筑形式与三号寺址相同而稍大,寺壁边长12米、回廓宽2.1米,“窣堵波”直径4米。壁画绘于回廊内壁,有与三号寺址同样的有翼天使像。壁面上的另有两幅壁画也十分引人注目,一幅为须大孥太子像本生;另一幅在其下方,为一条以波浪形彩环分隔的男女群像饰带,像皆半身,形象及手持物体具有西方特点。

在以上寺院都发现有梵文贝叶经或怯卢文题记,据考证,其兴建时间都在公元3~4世纪之间,为古鄯善国繁盛时期之遗存。

(四)米兰古渠遗址

该渠道是1965年由农垦勘测设计人员在米兰地区进行农田水利勘测设计时发现的。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调查期间也对灌溉渠道作了实地勘查。古渠系统分布在米兰遗址区内,它是由一条总干渠,七条支渠和许多斗渠、毛渠所组成,呈扇形由南北展开,所灌溉范围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干渠高大、笔直、整齐,长约8公里,宽约10~20米,高约10米左右。其上端开口于古米兰河东支故道,渠道已被今米兰河冲毁,下端接支渠。七条支渠屈曲蜿蜒,各宽约3~5米,高约2~4米,其长度自西向东分别约3公里、4公里、4.5公里、4.5公里、5.5公里和4.5公里,除西面第一支渠外,其余几条支渠均在总干渠末端集中分水。在有些地段的土壤剖面发现有犁沟痕迹,同时还见有麦草和麦穗。米兰古灌溉渠道系统时代为汉一唐时期。

二、若羌瓦石峡遗址

位于若羌县城西南约80公里的瓦石峡乡西南的红柳沙包地中。东经87°17'18"~87°17'19"、北纬38°40'15",海拔1000米。时代:唐一元遗址呈长方形条状分布,南北约2公里,东西约1公里。遗址区内未见城墙,见有约三十几处较集中的房址、三处窑址、两处墓葬区、一处冶铁遗址。遗址区内遗物非常丰富,有大量陶片、石磨盘、玻璃片、瓷片、钱币、生产工具、武器、纺轮、坩埚、秤盘和砝码、丝织品,各种装饰品、木梳等,采集到的古钱币,有“开元通宝”、“元丰通宝”、“景德元宝”,还有喀喇汗朝的残币。1979年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此清理了两间房址,又发现了两件元代至元年间的文书,对研究元代初期的活动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三、民丰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尼雅乡以北的沙漠之中,直线距离135公里。东经82°51',北纬37°57'~38°04',海拔高度1210~1250米。面积约220平方公里。时代汉一晋。1961年12月20日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25日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中心区域距县城约150公里,东西各有一道高大的沙丘,遗址就散布在这两道沙梁之间,沿古尼雅河岸延伸,宽约7公里,长约25公里的范围之内。遗址区内散布有佛塔、寺院、古城、居住、陶窑、冶炼址、水渠、涝坝、墓葬、果园、林带等各种遗迹。

(一)遗址

遗址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落。遗址区内散布的遗迹点有上百处,各遗迹点沙丘相隔,沙丘覆盖的地表上,散落有各类陶片、铜铁渣、串珠及木构件等。遗迹点以带状分布于古尼雅河南北两侧,成群散落,以佛塔为中心,粗划可有16个聚落遗址群。各点比较分散,最大一处约有19座房屋遗迹。遗址内沙丘密布,枯死的胡杨林立。房屋多为密肋平顶式木框架结构建筑,多篱笆抹泥墙,土坯墙很少,地表散布的文物甚多,历年来从尼雅遗址内发掘和采集的文物主要有:怯卢文、汉文木简、陶器、木器、棉、毛、丝等织物,铁器、木器、铜器、玻璃器、印章、货币等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1959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就曾对尼雅遗址进行过考察调查,后来中日尼雅考察队从1988年开始至今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标本。学术界认为此遗址为汉朝精绝国遗址,后汉时为古鄯善国所统辖。

其典型遗址群组,可分为:

1.佛塔

位于南北遗址群中间位置,佛塔,为“窣堵波”式,其下为方形基座,上为圆柱形塔身,整个塔身用土坯加泥砌成,外抹泥层。在该塔东西两侧约10米处有用红柳编织的低矮栅栏,南面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地面,散布有大量夹砂红陶片、木构件等,在塔身后有三重大沙丘,红柳丛生,西北约300米处,保存有较好的田畦,残留有水渠痕迹。

位于佛塔东北面9284(N2)遗址,此遗址有19组建筑,约有50余间房址,处于一直径为150米的圆弧线上,依次排开,中心是一开阔的平坦地面,其东部和南部均残存有土墙,彼此可联成圆弧,每组房屋,有多间套房构成,有居室、厨房、火灶、庭院、牲口棚等,过去还曾在此地区西北发现一处房址中有一古代冰窖。

位于佛塔东约1.5公里处93A18(N1)遗址,可分为四室,布局为刀形,其较大一间中央有一椭圆形生火灶,西北是牲口棚,南为一以篱笆墙相围的平坦大院,过去英国人斯坦因曾在此清理出许多重要古代文书,认为是一所“官署”。

2.以93A10(N13)、93A9(N14)为中心的遗址群。

93A9(N14)遗址,距佛塔约6公里,是一大型居址,由四片房址组成,构成院落,其中最大一间东西长17.7米,宽11.6米,用草泥墙相围,房中浮沙中还露出有断裂的又粗又长的带卯口的方木房梁,其平面呈回字形。在此建筑北边的房址的形式是一长宽各12米左右的正方形,屋内有散落的木构件,红烧的地面;东面也有一建筑,似为住所,有长条形土坑,庭院内有牲畜棚、冰窖、垃圾堆,英国人斯坦因曾在此垃圾堆中拾取了八枚汉文木简,从内容上看是当时统治集团上层彼此赠送礼品的函件,受礼者有:“王”“大王”“小太子”“且末夫人”,礼品为美玉,此处可能为王室官邸。在此建筑南边有一块不大的葡萄园,一圆形涝坝,以及十几处风化的窑址。

在此遗址东北约300米,还有一居住址93A10(N13),有6间房址相连,有两间稍大约30平方米左右,可分为居所和厨房。遗址地面散布有陶片和铁渣。距约百米处,有一水渠,篱笆墙内面有一东西向篱笆墙走道,可能为一果园。

3.佛教寺院遗址群

在距佛塔北约2.9公里处,有一东西长,南北窄的台地上,其东南角有一佛教寺院遗址,遗址以木板围成正方形土台,四周篱笆墙围成回廊,平面呈“回”字形,门朝西,在倒塌的篱笆墙上发现壁画残块。在台地北部为另一组房屋建筑,4间一字排开,房址南面有一用芦苇相围的大院,英国人斯坦因曾在此盗掘大量羊皮文书,怯卢文文书,汉文木简和其他文物近400件,其中就有一件“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的纪年汉文木简。在台地西部又有一大型佛教建筑遗址,由大堂、禅房和小房间构成,大堂南北长24米,东西宽12.5米,中心立一粗圆柱,四角分别发现有木雕佛像,周围为烧土地面,房址南、北、西三面均为芦苇篱笆墙,东面无墙。紧邻此建筑北侧有两间房址,东侧房内有圆角方形的火塘及长方形土坯土炕,西侧屋内有灶、土坯床、木桶和装盐的红陶罐等。在台地西南角及东部发现有长达20米的枯胡杨树林带。

4.9289(N3)、9288(N4)遗址群

距佛塔南约2公里的一三角形坡地上发现9289(N3)遗址,为一组大型木构件建筑,由廊檐式院落、大厅、卧室、厨房、存储室、牲畜棚等组成,院落周围有一圈篱笆墙。

在此遗址西约50米处,有一座基本与此遗址相似的9288(N4)建筑,地面上散乱有加工过的胡杨方木棍,在东北方和西北方有乘凉地,有枯死的胡杨树干,有长方形林荫道及小广场,西面有桃、杏、桑、沙枣树组成的果园。

(二)古桥遗址群

位于尼雅遗址南部,距佛塔约7公里。古桥从河岸向河中心成三段相连,横跨河岸,桥第一段现已大部分埋于沙中,岸边暴露有直径35厘米,长1米的圆木棍散乱于地上;中间一段现倾斜于沙坡,是一根长7.95米,直径约35厘米的圆木;河中心最后一段是一长12.2米,直径22.6厘米的细木头,由于沙埋严重,桥的根部不明,年代久远,该桥具体形制不明。

在古桥附近发现编号93A23(N41)的遗址,在古桥河道东岸还发现有引水渠,蓄水的涝坝,另有四、五处房址;古桥两侧有编号93A24(N44)遗址,其东北有一葡萄园遗址。

(三)古城

详见新疆文物志第一篇遗迹第二章古代城址第二节汉一唐时期城址“尼雅汉精绝古城遗址”条。

(四)墓地

详见本书第一篇遗迹第五章古墓群第二节汉及以后诸时期“尼雅墓地”条。

四、和田约特干遗址

约特干遗址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政府驻地东南约3公里,艾拉曼村旁。东经79°49'57",北纬37°6'39"。海拔高度1372米。面积1.5平方公里。时代:汉一宋,1957年1月4日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地处艾拉曼村的约特干洼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表现为农田,种植水稻。洼地的四周为土崖和居民住宅、林带、道路等。洼地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条由西向东流的溪水,现在遗址地表已被辟为耕地,种水稻或种植有沙枣树等树木。地表已不见任何遗迹,文化层被压在了很厚的淤土之下。在稻田的渠底和小溪底部可见到陶器碎片等遗物。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曾在此地盗走不少珍贵文物。

遗址中采集到的陶器均为轮制,多夹砂红陶质,少量的夹砂灰陶,器形多为缸、壶、盆、钵等。纹饰有划纹、戳印纹。少量的为泥质红陶,多为动物,人物,植物的雕塑。另外还曾采集到金鸭子,切割过的玉料,唐代的“乾元重宝”,宋代喀拉汗朝的钱币(铭文为“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这里可能为汉于田国国都。

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和田地区普查队1990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

五、尉犁刻坦阔坦遗址

位于尉犁县喀尔却尕乡穷买里村北约40公里。东经85°08'54",北纬40°10'42"。时代:汉。无保护级别。

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首次对墓地、遗址进行调查,并刊布调查资料。

墓地和遗址地处来尕达里亚和库木达里亚间的广阔地域之中。现遗址、墓地均为沙丘地带,有的沙包高有2~3米,直径有4~5米,像座小山。墓地、遗址上胡杨均已干枯,有的仅存残枝断根,有立着的树干,有的已倒戈。高约2~3米的红柳包比比皆是。被风吹拂细沙而露出黄色的土地上有水流经过和被水浸泡的痕迹。

据当地牧民反映,在来尕达里亚和库木达里亚之间有丰富的古代遗存,因条件所限,我们只调查了32000平方米的范围,发现有遗址和墓葬。墓葬在西,遗址在东,基本相邻。墓葬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为胡杨木制作的木棺,这是将胡杨原木劈成两半,然后在原木两端头上分别砍出长方形豁口,再在这端头上分别置以挡板,挡板也是用一劈两半的胡杨木做成的,接板的两端头也分别砍成一长方形的豁口,这样四块带有豁口的原木两端相接,互相吻合,形成一长方形木棺。见到一暴露在地面上的木棺,南北长2.75米,东西宽1.05米,高约0.60米。在这木棺的上部有六、七根或者更多,长约1米,直径约8~9厘米的原木柱或树皮盖于墓口。其上再覆以土或封泥,这个木棺内葬一人,仰身直肢,两手合拢于胸前,头朝北、面朝上,身着丝织品服装。因墓葬破坏,随葬品情况不详。

另一种墓葬为土坯垒砌的长方形墓圹,其一墓,墓圹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40米,高约0.40米,在墓圹顶用几根直径约0.15米、长约2米多的原木南北向搁置于其上。这种墓葬因残甚,埋葬情况不明。

所见的房屋大都已坍塌,有的还能看见有土坯,有的只仅见似土埂样的房屋地基。现由西向东把所残存的房屋遗址介绍如下:在墓葬的东南百米左右为F1,房屋形状比较清楚,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6米,东西宽7米,墙高0.15~0.80米,门朝南,有门道,门宽约1米左右,门道长2米,门墙宽仅0.20米。

在F1的东约20米处为F2,房屋呈扁刀形,东西长12米,南北宽9米,门朝南,宽约0.60米,房墙宽0.70米。

在F2的东约50米为F3,现只残剩北面一堵墙较完整,东西长约12米,墙厚0.45米。土坯建筑砌的规律是,一层长边平置土坯,间隔几层宽边平置的土坯,错缝不十分明显。东、西两堵墙残长7米左右。南墙无存,门向不清。土坯的尺寸为41×19×10厘米。

紧临F3为F4,现只残存北、东及南三面残墙。在房屋的东、西北及东南角有直立原木,原木直径0.10米、高约2米左右。房墙宽约0.60米、残高0.20~0.40米不等。

在遗址、墓地无任何遗物发现。

从墓地遗址所处地望,基本与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尉犁国故地相当。

六、塔什库尔干穹托卡依居住遗址

位于塔什库尔干达布达尔乡东南叶尔羌河上游穹托卡依自然村境内。东经76°10'、北纬36°39',海拔2640米。时代:公元5世纪前后。无保护级别。

该遗址系1990年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

遗址位于叶尔羌河北岸,面积约1000平方米。

据当地介绍,在遗址上曾有少量的石头房屋,并发现有石碗和铁锅等遗物。而在叶尔羌河上游像穹托卡依村这样的居住遗址还有于里克遗址、下库英地尔居住遗址、下阿克铁列克居住遗址、上库英地尔居住遗址、阿依布隆居住遗址、巴希安迪居住遗址、于克达西居住遗址、阿孜尕拉居住遗址、阿尔沙尔居住遗址和上阿克铁列克居住遗址。在遗址上普遍保留有以砾石砌成的石房子,有单间也有套间,遗址上还可以采集到少许夹砂红陶片、石磨盘等物,并发现有渠道和大片的耕地。这些居住遗址均分布在河岸的两旁或河湾地或冲击扇上,面积多寡不一,多的可达30万平方米。

在叶尔羌上游比较集中分布如此丰富的居住遗址,还有渠道和耕地,从其地望和文化内含分析,似为公元5世纪前后的於摩国故地。况且於麾国与当地名叫于里克的地名音相近。有可能是音译之差。

七、疏附亚吾鲁克遗址

位于疏附县伯什克然木河畔浩罕乡亚吾鲁克村。东经75°59'~75°60',北纬39°34'~39°35',海拔1350米。时代:唐一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十年代遗址被发现,1990年文物普查后方见有调查资料刊布。1992年曾发掘。

乌喀公路东西穿越遗址,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面积约南北长900米,东西宽450米。在遗址上发现有窑、佛教遗址、房屋及手工业作坊等。窑保存较好,呈圆形,在窑坑内外保留有较厚的红烧土和烧结面。手工业作坊区内发现有成排成行的大陶缸,因发掘面积有限,作坊区的布局尚不清晰。由于遗址遭人为破坏严重,佛教遗址难以恢复原状,仅见石膏制的房屋构造原件,佛脚造像残块,着彩绘的墙垣等。

遗址的北部在独立的小山之上,当地人称之为达克牙鲁斯夏雷。在遗址上尚存有土坯垒砌的房屋遗址,为长方形和方形两种形状,经发掘,沿山之南北均建有房屋,并有半地穴的形式。在此发现有石膏模制莲花瓣残块,佛手指、脚趾和人衣饰残块以及彩绘的墙壁。

在遗址的南北部均残存有大量的陶片,陶片有泥质也有夹砂,有轮制也有手制。陶色为红、灰,有的器表敷黄色陶衣。器形有罐、缸、碗、盘及杯等。1984年喀什地区文管所在遗址的南部采集一件陶罐,为三耳平沿敞口细颈鼓腹平底罐,此器造型在新疆尚属少见,高58厘米,口外径28.2厘米、内径11厘米、底径19.5厘米,肩部有三带耳,通体饰复杂的纹饰,口沿部饰二周连珠纹、刻划线纹,耳部刻划线纹,耳上部至口沿之间有人首塑像;肩至腹部满饰花纹图案,花纹与花纹之间用凸棱相隔,花纹从上至下依次为凸弦纹上饰斜线压纹、巴达木纹、连枝对称草叶纹、凸棱纹、忍冬纹;有两个球路纹(也可称联珠纹),一球路纹内为一戴冠人首,另一球路纹内为一跪座人像,有项光、戴冠,前立一鸡首形壶,手拿一只杯,两球路纹间有对草叶纹,用双凸棱线勾勒区间,再则是凸棱纹,最下为对称草叶垂帐纹。1987年在遗址上还采集到一件塑有人首的器耳。

1992年在遗址南半部分因人为破坏出土有贝叶梵文经,但均为残片,难以解读。

八、古龟兹国遗址

在古龟兹国境内,发现古龟兹国时期的城址、宗教建筑及遗址多处,其中遗址有:库木吐拉遗址、散甫萨克土墩遗址、额济勒克遗址。

(一)遗址

1.库木吐拉遗址

位于库车县三道桥乡西北,渭干河口东岸。东经82°41'40",北纬41°40'05",时代:汉一唐。1957年1月4日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文化层破坏较严重,曾被几条引水干渠分割得支离破碎。地表坑坑洼洼,地面遗迹不多,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有两处地表分布遗物较集中的地块,一处位于遗址的北部,长约95米,宽约77米,遗址内文化堆积厚达1.3米,地表散布大量陶片,其中有一地点,分布着13口大的陶缸,陶缸排列有序,口沿部均被破坏,其形制同龟兹故城内哈拉墩遗址所出陶缸相同。另一处位于遗址的南部,分布面积长约77米,宽约50米,文化堆积约1.5米,地表散布着各类陶、石、木、金属等文化遗物。出土可供遗址断代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钱币。钱币为龟兹小铜钱和汉龟二体五铢钱。为古龟兹国遗址。

2.散甫萨克土墩

又名“萨克萨克墩”遗址。位于库车县老城综合加工厂北约100米处,东北距龟兹故城北墙约250米。东经82°56'05",北纬41°43'10",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土墩遗址周长约133米,残高约9米,南壁较高且直,其余三壁均较平缓,顶部东西长约22米,南北长约17米,夯筑,夯层厚7~20厘米。

3.额济勒克遗址

位于新和县大尤都斯乡西南,直线距离22公里处,当地名叫仓塔木。东经82°16'41",北纬41°03'17",海拔高度为980米。

遗址位于来合买协尔古城北约2公里,仓塔木北约1公里处的一片波状流动性沙丘地中,遗址西400米处有一株独立的胡杨树,树旁有一废弃的房址和一条南北向的小路向南、北伸入沙丘之中。该遗址与来合买协尔古城位于一条直线上,站在高一些的沙丘顶上,可以看到来合买协尔古城的轮廓。遗址西南为玉买艾列克三小队的果园,北面与东面远处均有林带。遗址地处波状沙丘中较低洼的盐碱滩上,地势较平坦。遗址部分地表被流动的沙丘所掩埋,四周皆为高大沙丘和红柳土包。地表植被为红柳和骆驼刺等,并有打柴的车途经遗址。

据地表散布的遗物范围观察,该处遗址面积南北约300米,东西约200米。由于沙丘的掩埋及老乡取土(据向导介绍该遗址从前还有墙垣,后被破坏了)致使遗址原貌不清,再因遗址中有许多流动性的沙丘,遗址地表被分割成许多块状空地,在空地及沙丘边缘,散布有大量的遗物。遗物大多为陶器、残铁器和钱币等。陶器质地有夹砂红陶、灰陶、灰褐陶、黄色陶及带绿釉的夹砂红陶。器形主要有大型的瓮、缸和小型的罐、钵、碗、杯等。还有陶纺轮1件,夹砂红陶,稍残,半球状,钻孔,底内凹呈二台状有三道迥心圆圈纹。最大径2.85厘米、底径2.3厘米、孔径0.70厘米、高1.9厘米。珠饰1件,玻璃,绿色,呈圆球形,一端钻孔,最大径0.6厘米、高0.45厘米、孔径0.15厘米。

遗址区采集有铁器残片、铜器残片,残“五铢”一枚、龟兹钱币残片4件,以及饰绿色釉的陶片2件。

(二)古城址

详新疆文物志第一篇遗迹第二章古代城址“库车龟兹故国城址”条。

(三)宗教遗址

在库车境内属于古龟兹国时期的佛教寺院、石窟寺遗址重要的有:苏巴什佛教寺院遗址、克孜尔石窟寺、库木吐拉石窟寺、克孜尔尕哈石窟寺、森木塞姆石窟寺、玛扎伯赫石窟寺等,详见本书第一篇遗迹,第三章宗教建筑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各有关条目。

九、焉耆七个星老城唐代窖藏遗址

位于焉耆县七个星乡东北约2公里的老城村三组居民点中。东经86°18'56",北纬42°01'21"~42°01'22"。时代:唐代。无保护级别。

1989年村民在宅边自留地用推土机推土时发现的。

出土文物五件,皆为银质器皿,三碗二盘。最大的碗:口径约20.5厘米、高8厘米;小者,口径16.2厘米、高7.4厘米。内口沿下饰莲花瓣纹与连珠纹、外口沿下一周粟特文字。盘为圆底形,口径分别为21.2厘米和21.1厘米、高为4厘米和4.5厘米。其中一个盘中央刻有一只狮子和一些树木山石图案,另一只盘中刻有七只鸵鸟。这种造型及纹饰图案的银器在我国尚属少见。有学者以为非中原产品。由于遗物现场破坏,不存任何痕迹。估计是窖藏地。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瓦石峡遗址

龟兹故城

约特干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