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家国天下:寻找中国新疆的历史印记

摘要: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8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正在热播。该片以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个维度,用考古成果和视听语言梳理新疆地区在中华文明大视野下的历史脉络。在新疆,草原、山川和水系如清晰叶脉一般,具有“生命力”的壮美景象,构建了新疆地区文物遗存、人文风貌、城市风光的 ...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8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正在热播。该片以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个维度,用考古成果和视听语言梳理新疆地区在中华文明大视野下的历史脉络。

在新疆,草原、山川和水系如清晰叶脉一般,具有“生命力”的壮美景象,构建了新疆地区文物遗存、人文风貌、城市风光的美感与质感。今天,就跟随国历君一起欣赏发生在新疆大地上的“家国”大事吧。

  汉朝时,一个平凡的书吏弃笔从戎,远赴西域,在当地各部族的协助下,成就了非凡的传奇。

  唐朝时,一条参天可汗道,凝结了西北诸民族对“大一统”的认同表达。

  清朝时,一场充满着流血、死亡却誓不回头的归途,诉说了家国难离的赤子心结。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两千多年的岁月烟尘散去,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始终是新疆地区历史长河的砥柱中流。

  

1

  17至18世纪,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流行绘制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依据的《天下图》。“天下”以华夏中原为中心,黄河环绕,向西翻过昆仑山便是西域,绘制者不厌其烦地将西域三十六国名称一一列上,以彰显此图与上古记载精准吻合。作为文化想象中的精神地图,“天下”虽大,但西域诸国在颜色区分上却毋庸置疑内属于华夏中国,丝毫不能含糊。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天下图》

  “西域三十六国”是汉代史籍对新疆地区早期各个城郭聚落的概称。它们大小不一,或游牧,或农耕,多则近十万人,少则不足200人。西域三十六国是汉代早期疆域内的地方社会组织形态,而并非真正的国家政权。

  在两汉交替之际,因王莽篡政,匈奴乘虚卷土重来,西域三十六国再次陷入动荡乱局。西域诸国不断吁请汉王朝恢复都护府制度,统一管辖西域大地。

  公元73年,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下令四路大军向西进发。在大进军的浩荡队伍中,一位41岁的汉朝军官第一次走出阳关,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就是后来名震西域的班超。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班超

  在与匈奴势力争取各城郭的博弈中,班超只带着36个军士,先后劝服了鄯善、于阗、疏勒等地归附汉朝,匈奴势力退出天山东麓。史书评价:“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三年时间,班超赢得了西域各部的信赖。当朝廷下令班超返回洛阳时,于阗的百姓们抱着班超骑着的马的脚哀哭,请求他不要离去。史书记录下了“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这样恳切的语言。

  班超最终选择留下,他将自己的大营安扎在今天的喀什城附近,开始了长达17年对西域的经略治理。他没有庞大的军团,没有雄厚的财政,但他懂得西域民众对“大一统”和家国天下的认同感。

  公元91年,59岁的班超被正式任命为西域都护,他也赢得了整个西域的拥戴。《后汉书·班超传》描述西域各地“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

  “贡奉”是指朝贡与进献。

  在古代西域和中原王朝的交往中,朝贡成了特殊的精神纽带,它彰显忠诚也交流情感。

  《职贡图》绘制着公元6世纪,西域各少数民族和外域使臣向南朝梁武帝进贡的场景。作者是当时身为皇子的萧绎,他亲眼目睹了盛况,便将他们的脸庞、神情、服饰都仔细地描绘下来。现存的宋代摹本尚存12位使者,横向卷轴中人物全部左向顺从,表现出对南朝梁武帝的敬仰与恭顺。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职贡图》

  施新荣(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从汉代以后,西域就向中原派出使臣,携带他的地方特产,这不仅是一种对中原王朝的忠诚,也是对中原王朝的一个义务。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这种情况继续进行。

  

  自汉以后,西域用进贡物品、特产来代替国家税赋的模式,被历代王朝继承了下来。《资治通鉴》与《魏书》均记载,公元5世纪,龟兹、疏勒、乌孙、鄯善、焉耆、车师等西域地方政权多次向北魏进贡。北魏也派遣董琬、高明等人出使西域,加强联系。

  公元10世纪,辽朝把朝贡确立为一项制度,当时西域的高昌回鹘王国、于阗王国、喀喇汗王朝每三年会到辽朝朝贡一次。

  与纳税交赋相比,朝贡推动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事实上,历代王朝对西域的回赏大多更加丰厚。

  《双人献马图》记录了西域使团向唐太宗献马的场景。“高鼻深目,卷发阔耳,着民族服装”,典型的西域民族形象,画家捕捉下这一瞬间:他们努力按着烈马,希望它能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呈现出最好的姿态。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双人献马图》

  唐太宗曾言:“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他胸襟宽广,海纳四方,这正是大唐赢得万方来朝的真正原因。

  隋唐时期的西域,各部对“大一统”的家国天下意识已十分浓厚。势力强大的突厥可汗在接受唐玄宗册封时,主动提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透露着西北少数民族此时已普遍认同天下理应“大一统”。

  生活在漠北的回纥人,是今天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他们在唐军的帮助下反抗并摆脱了突厥人的欺凌奴役。

  回纥人建立汗国后立即内属大唐,每任可汗均由朝廷册封承认。回纥等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为了方便朝觐唐太宗,回纥首领请求建造一条从大漠通往长安的坦途,并给这条路取了一个名字:参天可汗道。

  从形成动议、开工兴建到迅速完工,这条古代驿路成为回纥等西北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的最好表达,极大提升了西北和中原之间的政治、文化、贸易的往来。

  史书记载,参天可汗道修成后,民族首领、西域使臣、商贾驼队络绎不绝,以至于沿途修建了66个驿站提供休息和给养。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群中,《各国王子举哀图》描绘了西域的吐蕃、回纥等部族王子听闻释迦牟尼涅槃的消息,纷纷赶来哀悼,或割耳削鼻,或刺胸流血,以此表示内心的痛苦。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各国王子举哀图》

  这样极其夸张的行为并非画工们的想象。

  据记载,这幅创作于唐代的壁画,正是参考借鉴了唐太宗去世时,西域各王子数百人闻丧哀悼的场景。

  历史上的唐朝,军队中少数民族将领比例甚至接近一半。

  伫立在昭陵前的61尊蕃臣石俑,身着圆领紧袖,衣襟向左,与中原汉民族衣襟通常向右、衣袖宽大不同。这个细节透露了他们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身份。在目前已确定身份的36尊石像中,有波斯王子、西突厥首领、回纥首领、于阗王、龟兹王、吐火罗王等西域贵族。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六十一蕃臣石俑

  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存放着一份唐代回鹘王子的墓志铭。回鹘,正是曾经的回纥部族。

  这位王子名为葛啜,去世时年仅20岁,在长安居住的时间才一年。如此少年,却让唐德宗皇帝以隆重的规格厚葬。皇帝命令,丧葬的一应开销都由政府承担,在唐代这是极高的礼遇。在他的墓志铭中,人们可以找到德宗皇帝如此厚爱这位王子的真正原因。

  数十年前,一场“安史之乱”让大唐陷入了空前的危机。长驱直入的叛军一度攻占长安、洛阳。

  国家危难之际,回纥部族可汗派遣叶护太子率军参战护国。葛啜的父亲也以王子的身份两次随军。回纥军队进入陕西后,唐肃宗派他的长子广平王李俶前去迎接。在接风宴上,叶护太子对李俶说:“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

  回纥部的参与,大大加快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两地的进程。对此,唐肃宗评价:“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

   盖金伟(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隋唐时期,许多西域少数民族保家卫国,守卫边疆,出生入死,共同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史之乱”爆发后,于阗王尉迟胜立即把政务交给弟弟,率领5000士兵不远万里赶赴内地援助平叛,随后西域各城郭诸国纷纷提出请求,要求协助平叛。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为今天的世界保存了许多历史的容颜。

  壁画中的李圣天衣袖上绘有升龙,两肩纹有日月,腰佩玉剑,与唐代的衮服极为相似。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李圣天

  李圣天,并非汉族君王,而是10世纪初西域于阗王朝的国王尉迟僧乌波,自起汉名为李圣天,只因“李”是唐朝的国姓。

  李圣天始终持守于阗是中原王朝之属地的政治原则,五代时期,他向后晋王朝表示归属。

  赵匡胤统一中原建立北宋后,李圣天专门遣使远赴开封,向宋太祖表达祝贺和归属之意。

  唐宋时期,除于阗外,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同样臣属中原王朝,接受册封,定期朝贡。

  

   孟楠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因为喀喇汗王朝是(公元)840年从漠北地区回鹘汗国灭亡以后西迁的一支回鹘人,他(们)和葛逻禄人、样磨人等等共同创立的这样一个王朝。这个王朝其实是和北宋关系是特别地密切,不论是在政治的联系,经济的交往,文化的交流方面都是非常多的,喀喇汗王朝给宋朝上书的时候,就把宋朝称为“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这里边“东方日出处”是指的宋朝在东方。

  

  喀喇汗王朝之所以称呼宋朝皇帝为“阿舅”,《宋史·回鹘传》中写道:“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宋朝)为舅,中朝(宋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

  这说明,回鹘和中原政权的臣属关系并没有因中原政权更迭而改变。

  在喀喇汗王朝古钱币上,考古人员可以发现一些奇特的称呼:“桃花石·布格拉汗”。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桃花石钱币

  “桃花石”是北魏皇族姓氏“拓跋”的译音,在元代史书中泛指“汉人”,后渐渐泛指中原王朝,喀喇汗王朝的可汗们用这样的称谓彰显自己是中国的组成部分。

  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把当时的中国称为“秦”:“秦分三部:上秦在东,为桃花石;中秦为契丹;下秦为八儿罕。”八儿罕便是今天的新疆喀什地区。

  宋、辽、西域,三位一体构成了完整的“秦”(中国)

  这块巨大的石碑,制作于14世纪的元代。新疆吐鲁番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复制还原了它最初的样子。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通过翻译比对,回鹘文与汉文内容都记载着高昌回鹘王国的起源,以及八代首领始终对元朝忠贞不渝,并在平定叛乱中立下战功的历史。

  石碑讲了很多事,也只讲了一件事:守护家园,忠于国家,心怀天下。这些情愫正是源于我们的文明和历史。

  

2

  1771年的夏天,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渥巴锡

  为了这次会面,渥巴锡和他的族人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明朝末年,土尔扈特部为了寻找更广阔的草原,离开新疆故土,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至清乾隆年间,因不堪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年仅20余岁的首领渥巴锡决定带领全族返回祖国。东归路途上的艰苦,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俄军的阻截、恶劣的条件、死亡的威胁,没有什么能阻挡土尔扈特人东归的脚步。

  此时的北京,在议论纷纷的朝臣们面前,乾隆皇帝决心尽一切力量,妥善安置这些远方的游子。面对沙俄不惜发动战争的外交威胁,乾隆皇帝终于愤怒了,他要求新疆当地官员用直白语言回复:“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在承德避暑山庄,乾隆皇帝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录下事件全过程。

  能回到祖国的人是幸运的。离开伏尔加草原的近17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恶战和跋涉,只剩不到一半人口。

  为了妥善安置,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勘察水草丰美之地,划给土尔扈特人做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如今,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恬淡的日子,悠扬的马头琴,土尔扈特的后代已经在这里定居了200多年。

  中华民族的成员,无论路途有多远,回家总会成为最终的选择。

  

  吐鲁番市东郊,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高达44米。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苏公塔

  在230多年前的新疆,这一建筑称得上是一个“超级工程”。

  塔下的石碑,分别用汉文与维吾尔文记录这座建筑所纪念的人物:“大清乾隆皇帝旧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

  额敏和卓是清乾隆年间吐鲁番地区的贵族。他不仅率众归顺清朝,并在清军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以及处理南疆事务中立下卓越功勋。乾隆皇帝称赞他“其心匪石,不可转移”,并在中南海紫光阁中为之挂像。

  1865 年初春,穆罕默德·雅霍甫带着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队,入侵中国的新疆地区。他就是被称为“中亚屠夫”的阿古柏。在清军尚未到达前,新疆地区各民族率先承担起保卫家园的重任,在全新疆各地反抗阿古柏的入侵。

  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开赴新疆地区。

  在收复迪化城的战役中,清军在位于今天的乌鲁木齐山梁上架起大炮,发射了一枚至关重要的炮弹。这枚炮弹的威力并非在于火药,而象征着中国人收复故土的无比决心。一炮响过,阿古柏部溃不成军,仓皇逃窜。清军发射炮弹的位置,至今都被当地居民称为“一炮成功”。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清军发射炮弹的位置

  正当阿古柏在英、俄的支持下占据新疆大部分地区时,沙俄也于1871年武装侵占了伊犁,并在伊犁“摊派银两,索要妇女幼男”。

  一位名叫色得克的平民没有选择躲避,他冒险避开沙俄军队封锁,向伊犁将军荣全报告了沙俄的动态。

  在这两场收复故土的斗争中,新疆地区各族民众为大军指引带路,主动配合清政府的军事部署。

  当清军进抵阿克苏时,十多万维吾尔族居民“皆守城以待官军”。

  

   艾比·沙拉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学院 教授):

  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左宗棠大军平定和收复新疆,维护了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也为近代新疆设立行省打下了基础。

  

3

  中国近代史上,新疆地区在列强环伺下,鲜有平静的岁月。从塔城火烧沙俄贸易圈到反抗沙俄的策勒村事件,新疆各民族用反抗与愤怒,诠释着“家国不可分离”的信念。

  1931年9月18日深夜,一声诡异的爆炸划破了沈阳的夜空。九一八事变爆发,掀开了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新疆地区各民族也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共赴国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之中。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5个月,东北全境沦陷。

  一部分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及家属假道苏联,奔赴新疆。到1933年,新疆地区先后接纳了4万余东北义勇军。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东北抗日义勇军参加新疆医药事业人员

  目睹着国土沦陷,新疆地区的民众开始用募捐钱款、认购抗战债券、征献4万匹军马的方式,激励前方抗日战士奋勇杀敌。

  到1938年9月为止,全疆收到各族民众捐款合大洋60余万元。

  在中国空军极缺飞机的情况下,正是用这笔钱购买了10架战斗机,它们被命名为“新疆号”,在祖国的天空与日机搏斗。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新疆号战斗机”

  一位名叫艾沙的维吾尔族农民,他的“捐赠”是18岁的儿子于素甫。这位父亲对募捐处说:“愿将一十八岁之子于素甫捐送前防,效力抗战日寇,牺牲国家,以顺其愿,倘其子不忠实抗战,打倒日寇,即系不孝,如无该子,宁死不见子面。”

  当中国的海岸线和滇缅公路被日军封锁,新疆地区成为全国抗战大后方最重要的国际交通线。

  由内地青年学子和新疆百余名少数民族驮工组成叶城县驮运队,许多青年驮工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样令人动容的决心和牺牲,正如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在其创作的诗篇《中国》所写的:“中国!你瞧!我们就是这样驰骋在你的土地上,每一分钟,都在保卫着你,争取你的未来!在世界上,要建立起唯一的、崭新的、独立的新中国!”

  加依娜(巴什拜博物馆讲解员 巴什拜·乔拉克外曾孙女):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国著名的哈萨克族爱国民主人士,巴什拜·乔拉克的铜像,巴什拜·乔拉克是我的曾爷爷,我国著名的哈萨克(族)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时期还捐献了一架飞机,1940年巴什拜又捐赠了400匹鞍具齐全的战马。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巴什拜乔拉克铜像

  如今,巴什拜·乔拉克的往事依旧在新疆塔城地区广为传颂。

  依靠牧羊起家,这位哈萨克族牧场主几乎一生都在支持着关乎国家命运的正义事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捐献700匹战马给抗日前线和苏联红军反击法西斯的前线。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巴什拜慷慨陈词:“解放军流血作战,来到新疆,为的是给各族人民带来幸福生活,是为各族人民的解放而来,我们大家应该为他们献礼!”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巴什拜购买的战斗机

  这架20世纪的战斗机,由巴什拜个人出资购买。20世纪50年代初,虽然抗美援朝的战场距离新疆万里之遥,但这位哈萨克族老人依然以这样轰动全国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国家的爱。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在中国近现代的百年抗争中,新疆地区各民族心系国家,投入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洪流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

  它们犹如一页页光彩夺目的诗篇,吟诵两千多年,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正在热播,想全方位地了解新疆历史,可在央视网观看。


  END

信息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