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察报告(二)

摘要: 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察的第二阶段是考察吐鲁番。9月18日,一早我们就从哈密出发赶往吐鲁番,到达吐鲁番市区时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我们要在这里考察8个遗址点和博物馆。其中就有今年刚刚申遗成功的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今年6月份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成功,新疆地区获批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地6个,除了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外,还有南疆库车县的克孜尔石 ...

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察的第二阶段是考察吐鲁番。

9月18日,一早我们就从哈密出发赶往吐鲁番,到达吐鲁番市区时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我们要在这里考察8个遗址点和博物馆。其中就有今年刚刚申遗成功的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今年6月份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成功,新疆地区获批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地6个,除了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外,还有南疆库车县的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嘎哈烽燧和苏巴什佛寺遗址,北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北庭故城。

“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明代人陈诚所著的《西域番国志》。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古称“姑师”(《史记·大宛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时期是东师前王庭地。西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设置戊已二校尉屯田。东汉和帝三年(公元前91年)戊已校尉驻地由交河城迁驻高昌。晋置高昌郡,称高昌国。唐设安西都护府治,称西州。唐末吐蕃军队进入西域,开始了与唐长年的西域争夺,吐鲁番被吐蕃占领。宋号称辉和尔,即畏吾儿。元设畏吾尔都护。元末明初分设柳城(今鄯善县的鲁克沁)、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即长官)。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设吐鲁番领队大臣,始筑广安城(今老城)。光绪12年(1886年)置吐鲁番直隶厅,隶属迪化府,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范围,治所在吐鲁番。民国2年(1913年)直隶厅改为吐鲁番县。1984年12月撤县设市。

故城入口

1、交河故城

故城离市区不远,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一座岛形台地上,因一条名为雅尔乃孜的河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交河故城最初建造于公元前2至5世纪,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交河故城是历史记载中吐鲁番地区的第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被雅尔乃孜沟围绕的江心土岗上,江心孤岛呈柳叶状,长约1650米,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崖岸如削,高达30多米,形成天然壁垒。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以崖为凭不筑城墙。全城长1000米,城内以南北长300米、宽10米的大道为轴线分为三个建筑区域,官署区、作坊区和平民区,房屋院宇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讲解员告诉我们故城和古城的区别,故城是以前有人住,后来被废弃无人居住的城市,古城是一直以来都有人在那里居住生活。

交河故城居民区

交河故城大致有三个发展时期:一是车师前期,《史记》记载为姑师;二是麴氏高昌国和唐西州时期,三是高昌回鹘时期。曾在这里长期居住和生活的有车师、汉、回鹘等民族,为开发西域,保卫中原,发展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曾做出过重大贡献。14世纪中期,察合台汗国分裂,汗王秃黑鲁铁木尔率先信奉了伊斯兰教,并强迫东察合台汗国的16万民众成了穆斯林。这时居于交河故城的只有百户居民(见陈诚《西域行程记》,公元1414年),估计都是穆斯林,所以,在吐鲁番盆地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尚保存不少寺院、和尚、佛教圣迹的当年,交河故城的佛教寺院才会被破坏的那么彻底,在交河故城的南端才会有清真寺的建筑。之后交河故城逐渐变成一座荒城,最后遭到废弃。

交河故城的历史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方式。整座城不是靠“垒”起来的,而是“挖”出来的,类似于陕北的窑洞,但又比窑洞的规划和规模庞大很多。全城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高低,都经过严密的规划,哪里是官署,哪里是民宅,哪里是寺庙、集市等,都规划得整整齐齐。在城门附近有好多水井,应该与两边的河床深度差不多,也就是说有三十多米深,以古代的条件挖出这么深的井应该很不容易,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工艺。

东门内侧水井

居住区位于城区中部,中央大道以东,仓储区与北部寺院区之间的区域,由大小不等的院落组成,大者长90米、宽80米,院落分布于城内干道分支出的宽约2至3米的街巷两侧,沿街巷开门,各院落由院墙维合成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院内有住屋、佛堂、水井和庭院,建筑方法以“压地起凸发”为主。

大佛寺主殿遗址

古城的寺院区遗址有大佛寺、东北佛寺、西北佛寺和塔林等建筑区域。寺院区位于中央大道以西、居住区以北的区域,占城区2/3以上的面积。遗存一佛教寺院为主,包括殿堂、佛塔、佛坛、僧房等建筑类型,共80多处。建筑技法一垛泥法为主,间有“压地起凸法”、夯筑法等其它技法。

大佛寺位于中央大塔北面,居寺院区的中心,4世纪之后兴建,寺院为前院后殿格局,坐北朝南,南北长88米、东西宽59米,气势磅礴,可以想见当时佛教发展的盛况。遗存包括大殿、僧房、殿庭、塔基、院墙等遗迹。寺院南部为入口和殿庭,沿院墙环设僧房,殿庭中残存东西对称分布的两座塔基,北部中路为大殿,东西两侧为僧房。大殿中央有方形塔柱,塔柱四面有28个佛龛。即使是残存的墙壁也有七八米高,可惜的是整个故城能看到的佛像遗迹只剩中心塔小龛里仅存的一点点遗迹了。

东北佛寺位于大佛寺东北处,寺院朝南,为前殿后院式建筑,由门前双塔柱、入寺通道、主殿院落及别院构成。双塔柱立于入寺通道起始端,边长约2.8米、高3米,相距5.5米。自两塔柱至主殿院落间设宽16.5米、长约51米的通道,两侧为护墙,残高1.2米。主殿位于院落的入口处,正中开门,面阔9.7米、进深16.7米,后壁正中开一门,通向后部的庭院。主殿中央偏北的区域建有方形塔柱,高1.8米。主殿东侧为廊道、西侧为房屋遗迹,寺院主体的东墙外有别院。

西北佛寺位于大佛寺西北部,始建于公元5世纪,9-10世纪改建。寺院正方形,边长21.6秘密,寺门南开。主殿位于寺院后部,殿前建方形月台。寺院东西两面为厢房遗迹,厢房与主殿间为回廊。寺院左右和后墙保存有厢房屋顶的发券槽,与柏孜克里克石窟第十五、二十窟的吐峪沟石窟以及高昌回鹘时期的寺院相似。

南部佛寺位于佛寺区南端,中央大道南端点,与道北端的中央大塔相对,为洞室式佛寺。寺院外观为一座方形覆斗顶土台,边长17-20米,高7米。北壁正中为主洞,洞两侧2个,侧室开凿年代晚于主室,西、南、东开小型洞窟,现存7个。

塔林位于佛寺区北端,距东北佛寺北墙120米,与东北佛寺方形塔柱位于同一轴线上,塔林四周有围墙,院落呈方形,正面朝南,边长85米,院内有101座塔基,正中为金刚宝座式主塔,边长9.7米、残高约8米,仿自印度佛陀迦耶大塔的形制,为交河僧人的灵塔群,遗址出土有骨灰陶罐。

金刚宝座塔

中央大塔位于中央大道的西北段,是寺院区的中心,坐北朝南,方形中空式,边长13.6米、高8.5米,遗存包括塔基、塔身和月台。塔基方形,高约4米,生土筑造。塔身单层中空,中部夯筑、顶部土坯砌筑,平面内较塔基各部分内缩1.3—1.95米,塔室面阔7.5米,进深4.5米,南向开门,内部三侧壁各有生土台座。塔前月台的平面呈梯形,南段正中有踏步。 

苏公塔

2、苏公塔

苏公塔(又名额敏塔),建成于乾隆四十二年,是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83岁时率子札萨克公苏赉满等人修建的。以额敏和卓为始祖的吐鲁番郡王家族,王爵“世袭罔替”,从额敏和卓受封到清末,传位六代九人,152年。额敏和卓一生忠于清王朝,为维护祖国统一屡建功劳。苏公塔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伊斯兰教古塔,它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全部用青灰色砖建成。高44米,塔基直径为10米,塔身下大上小,呈圆锥形。塔内有螺旋形台阶通往顶部。塔身周围不同方向和高度,设有窗口。塔的表面分层砌出三角纹、四瓣花纹、水波纹、菱格纹等几何图案,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位于吐鲁番市东南2公里处开阔的空地上。

石窟外景

3、柏孜克里克石窟

9月19日,我们去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石窟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在石窟入口处我们还看到了拍摄《西游记》场景中的火焰山,这里火焰山的景色更胜一筹,山顶部分呈“火焰纹”状。

柏孜克里克石窟

柏孜克里克石窟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正常开放的只有6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壁画人物的眼睛大都被挖掉。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谷底有树,有人家,在靠洞窟山体一侧的底部有当时高昌王的行宫遗址,但现在不对外开放。 

阿斯塔纳古墓博物馆

4、阿斯塔纳古墓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高昌北郊的戈壁荒滩上,距离吐鲁番约40公里,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墓地长约5千米,宽约2千米,清理发掘了近500座古墓葬,年代为西晋到唐代中叶,墓葬按家族分区埋葬,以砾石为界,界限分明。阿斯塔那古墓葬有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昭武九姓等各民族居民,其中以汉人为主,墓葬一般为夫妻合葬,少数有一男二女或三女合葬,也有单人葬。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几乎每一座都有斜坡墓道和土洞墓室,地面堆有砾石,平面呈“甲”字形;墓室一般高2米以上,为平顶或穹窿顶,有的墓室后壁绘有线条流畅的壁画。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上万件珍贵文物,有干尸、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器、木器、金器、石器、古币及丝、棉毛织物等,被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是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

阿斯塔纳古墓群

阿斯塔纳古墓一处墓室内壁画

5、高昌故城

离柏孜克里克石窟不远,位于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北缘的木头沟河绿洲上,西距吐鲁番市30多公里,高昌故城先后作为汉晋时期(公元1世纪-4世纪)戍己校尉治所(称高昌壁)、南北朝至隋唐时期(4-7世纪)的高昌郡和高昌国都、唐代(7-8世纪)的西州和高昌县、宋元时期(9-13世纪)的高昌回鹘王国的国都,至14世纪废弃,沿用1400余年,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

高昌故城

城址目前已发现的最早遗存为公元3-4世纪,现存主要为回鹘时期的遗存。高昌故城呈长方形,周长5.4公里,分外城、内城、宫城(可汗堡)三部份。外墙基宽12米,墙高11.5米,夯士筑成。全城有九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主要遗存包括城墙、城门、城壕以及城内大量宗教遗址和房屋遗址,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目前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两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规则的方形小城堡,当地人称“可汗堡”。出土宗教文物、多种语言文书、生活用品、建筑构件等文物。总面积198公顷,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遗址。

高昌故城2号建筑遗址

西南大佛寺位于高昌故城西南部,是高昌回鹘时期的庭院式佛寺遗址。遗址平面矩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0米,占地面积10400平方米,四周有寺院围合。寺院巍然中心塔殿布局,坐西朝东,呈中轴线对称特征,依次由寺门、殿庭及中心塔殿构成东西向轴线。塔殿位于寺院西部正中,其北、西、南三面均为配殿,推测为僧房遗址。殿庭北为穹窿建筑遗址,推测为讲经堂。殿庭以南及寺门两侧均为配殿,推测为僧众活动的公共场所。在西南大寺的西部正中,有中心塔殿遗址,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塔殿平面反省,建于高大的基座上,四周围墙现存高约10米,墙身外侧可见大型木构件的卯孔痕迹。塔殿中部为方塔形中心柱,柱身南壁有佛龛,下部一层3座大佛龛,上部三层,每层又各有7座小佛龛。

讲经堂遗址位于西南大佛寺东西轴线以北、中心塔殿东北方向。平面方形,南侧开门。屋顶为穹窿顶,西北隅墙体交角上部的帆拱保存较好,墙体以及屋顶均以土坯垒砌。

高昌故城东南小寺遗址

东南小寺位于高昌故城东南角,距离外城东城墙25米,南城墙50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由南部的窟形建筑和北部塔形建筑组成,呈前窟后塔的布局。其中窟形建筑呈东西向长方形,现存长8.8米,宽5.7米,高3.65米,横券顶;窟内中部设坛,四壁残存绘画,北部塔形建筑平面为复合亚字形,现存6层,高5.4米,以夯土和土坯筑成。根据壁画风格和塔的造型呢分析,东南小寺当为高昌回鹘后期(公元12世纪-13世纪)的建筑。

高昌故城内城墙遗址(部分)

高昌故城是丝绸之路沿线吐鲁番盆地的第一大中心城镇,可见证汉唐等中原王朝通过设置郡、州县等建置对丝路开创与繁荣所起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见证古代西域地区高昌国、高昌回鹘王国等文明的存在与特征,展现了城市文化、建筑艺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与传播。 

吐鲁番博物馆

6、吐鲁番博物馆

9月20日早晨我们去了吐鲁番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的馆藏非常丰富,规模仅次于自治区博物馆,是新疆第二大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近百件。在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到唐代,也就是丝绸之路昌盛1000多年之间的文物,80%以上都来自吐鲁番。整个展厅分为出土文物陈列厅、古尸陈列厅和巨犀化石厅三部分。主要陈列吐鲁番地区发掘的历史文物300多件,有石、陶、木、铜、铁、金、银器和文书、毛麻丝织品、木雕、泥俑、绘画、古尸、粮食、干果及各类食品,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其中大部分是古墓中的随葬品,少部分是征集品和民间文物。出土文物陈列厅分石器时代和姑师(车师)时期,高昌郡、高昌王国、唐代西州、回鹘高昌等5个文化单元,集中反映吐鲁番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文明成果。展厅第一层是通史博物馆展区,里面有很多保存较好的干尸。第二层是史前展区,第三层是蒙古土尔扈特人东归史展区,第五层是服饰史展区,看完我们就启程前往南疆。一路上快出吐鲁番地界时大车特别多,风又特别大,让我们领略了新疆物流繁荣的同时,又为我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在这条路上,大车不能装得太轻,容易被风刮翻,快到小草湖时有一条路拐向西南托克逊方向,从顶风到顺风,车立刻行驶得轻松多了,这时才有心欣赏两边的风力发电大风车,一路向西,穿过七八十公里的山沟,又走了一些戈壁、湿地,快到下午七八点的时候我们到了库尔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交河故城

苏公塔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