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武后的天堂——乾陵地宫推测复原

摘要: 陕西关中唐代帝王陵共有18座,其中除献、庄、端、靖陵为“堆土为陵”,其余的十四座均为“依山为陵”,除此之外,唐代追封为“陵”的还有顺陵、兴宁陵、惠陵,但前两者实质上仍为北周贵族墓,也皆为封土墓,惠陵则实为桥陵陪葬墓。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关中唐陵考察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1958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为配合乾陵水库工作,不仅找出了乾陵的墓门, ...


> > >
西关中唐代帝王陵共有18座,其中除献、庄、端、靖陵为“堆土为陵”,其余的十四座均为“依山为陵”,除此之外,唐代追封为“陵”的还有顺陵、兴宁陵、惠陵,但前两者实质上仍为北周贵族墓,也皆为封土墓,惠陵则实为桥陵陪葬墓。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关中唐陵考察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1958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为配合乾陵水库工作,不仅找出了乾陵的墓门,而且探查了乾陵内城遗址全部范围。由于客观条件以及出于对帝陵的保护,考古工作者仅在1995年抢救性发掘过唐18陵中的唐僖宗靖陵,但对于了解乾陵地宫并无太大帮助,一方面唐末靖陵为关中唐陵的尾声,墓室仅为简单的土坑单室墓,甚至石棺床都为乾陵陪葬墓的墓碑所改,一副衰草枯杨之势,另一方面盛唐时期展现大唐国力的四座陵:昭、乾、定、桥陵都为山陵,依山造陵必然与封土墓地宫存在一定区别。

△乾陵影(1914年)

△乾陵旧影(1914年

△乾陵旧影(1914年
> > >
乾陵地宫的修建时间较长,目前学界主要认为为仪凤三年(678年)至文明元年(684年)之间修建,六年的营建时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地宫,目前已探明的乾陵地宫墓道实测斜坡面长63.10米,远远超过懿德太子墓的墓道27.2米,说明墓室埋藏极深,乾陵墓道宽在3.9米左右,则与其他唐墓持平,墓道内全部用石条砌筑,石条上的凹槽上嵌有铁细腰栓板,再用锡铁浆灌入与铁细腰栓板之间的缝隙里,巨石条之上又用夯土夯实,达到与山体浑然一体的外观效果,为唐陵中最坚固宏大的地宫之一,尽显大唐国力隆盛。

△乾陵墓道口
> > >
唐代山陵虽未发掘过,但关于其形制有一个重要的参照对象,就是昭陵陪葬墓韦贵妃墓,也是离昭陵陵山最近的一处墓葬,开凿在昭陵九嵕山附近的一处小山梁上,墓道口水平长14.15m,宽3m,墓道极似乾陵“山陵”做法,但根据发掘显示,韦贵妃墓虽然为石山墓,由于所在山梁石质较差,以至于无法凿出石室,故墓内过洞、前室、存放棺椁的主墓室均为砖砌结顶。甚至墓内开凿的壁龛都由于石质过于疏松,都是先凿出粗糙的龛口,再在其内用条砖垒砌起拱。这种石梁凿穿的做法不比在其内雕凿石室土方量小,所以韦贵妃墓可能仅仅是伪装成山陵的传统砖室墓。而乾陵所在的梁山石质坚实,完全有开凿石室地宫的条件,且墓道四周与丰陵一样,皆为齐整的石壁,应与韦贵妃墓应有所区分。

△韦贵妃墓结构

△韦贵妃墓远景

△韦贵妃墓墓室内景

> > >

那么乾陵地宫这种特殊葬制的墓内结构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寻找线索,一方面是“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与永泰公主墓,一方面是结构与陵墓玄宫极为相似的法门寺地宫。
> > >
《新唐书》有:“神龙初,追赠皇太子及谥,陪葬乾陵,号墓为陵,赠(永泰郡主)主为公主”,所以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与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应该是以帝陵标准归葬的,但从规制上看,懿德太子墓为7天井6过洞8壁龛前后双室墓,永泰公主墓为4天井4过洞8壁龛前后双室墓,虽然“号墓为陵”,但是并不比高宗时的重臣苏君墓高多少,苏君苏定方为“左武卫大将军”,官阶正三品,墓制为高宗亲自下召:“苏方定于国有功,例合褒赠。”为7天井3过洞6壁龛前后双室墓。所以,为何高宗时对重臣的“例合褒赠”与中宗时的“号墓为陵”差别并不很大呢?依据齐东方先生以及程义先生的研究,唐代双室墓随时代有着不同的意义,唐初面向重臣、三品以上高官、皇室成员开放的双室墓,到了中宗、睿宗时期,则沦为为死于武周权利斗争的李唐皇室昭雪的工具,且尤其强调其“号墓为陵”。所以现在来看,“号墓为陵”也仅仅是厚葬,规制等同于初唐重臣,而且唐玄宗所封其长兄李宪“惠陵”,甚至仅为7天井单墓室,并无帝陵规制之实。所以乾陵所代表的唐代帝陵地宫规制,理应不会与高官、贵族所使用的7天井双室或单室墓混为一谈,而是会拥有更高级别的做法,推测可能拥有9个天井,12个以上的壁龛,9个过洞,3个以上的墓室。

△懿德太子墓结构透视

△永泰公主墓结构透视

> > >

法门寺地宫应该为显庆五年高宗诏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之物,其地宫样式与唐代陵墓一样,前有斜坡墓道,墓道与前室之间有一段较长的隧道,一如唐墓甬道,隧道后是前室、中室、后室以及秘龛,各空间用了四组石门相隔,除了没有天井和壁龛之设外,和唐墓地宫十分相似,而且还是前、中、后三室的地宫。

△法门寺地宫结构图

△法门寺地宫发掘图

> > >

翻阅《旧五代史》记载温韬盗掘昭陵所见其地宫场景:“……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中为正寝,法门寺地宫也一样,中室摆放最隆重的汉白玉灵帐,帐内刻“大唐景龙二年戊申二年己卯朔十五日沙门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以其舍利入塔,故书记之。”很明显,虽然咸通十五年送还佛骨后将佛骨藏在后室秘龛内,但舍利原应供奉在中室灵帐之内,与昭陵“中为正寝”不谋而合,而昭陵地宫“东西厢列石床”,应该说的是“正寝”之内东西相对摆放两张石床,石床上也就是石椁,唐代所谓“东园秘器”是也。所以,法门寺地宫作为唐代皇家最为尊崇的佛骨匮藏之处,是模拟人间埋藏皇帝的最高规格的墓室构筑的,用帝陵玄宫前中后三室之制并无不妥。此外,宿白先生据西安地区唐墓的墓葬制度,也认为认为唐陵玄宫与大明宫有着某种对应,即唐陵地宫是前中后三室的制度,唐陵地宫就是皇帝人间宫殿的翻版,也就是朝、路、寝之设。


> > >

关于唐代帝陵随葬物品,《新唐书》中依帝陵葬制下葬的惠陵有如下记载:“所司请如诸陵,设千味食内圹中,监护使耀卿建言:“尚食料水陆千余种及马、牛、驴、犊、麞、鹿、鹅、鸭、鱼、雁体节之味,并药酒三十名,盛夏胎养,不可多杀,考求礼据,无所凭依。”由此可知,唐代帝陵均会在地宫中存放“千味食”,名目繁多,耗费巨数,想必乾陵也会有。
> > >
综上所述,乾陵地宫制度可能在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的基础上更高一级,可分为墓道、甬道、天井、过洞、小龛、前室、中室、后室等部分,结合已发掘的唐墓,可以设想一下:
> > >
乾陵地宫最前为深邃的墓道,墓道两侧依次绘制导引飞人、青龙、白虎,三出阙楼、缭墙、仪仗,第一个过洞上则是宏伟高大的楼阁壁画;从第一道石门进入甬道,为9个天井和9个过洞,过洞与天井内壁绘制着列戟、文武官员、客使、宫人、侍女、车马轿乘,过洞两侧的12个壁龛内则贮满了各色陶俑、三彩马、骆驼、帝王辂车等;从第二道石门进入,则是幽邃的甬道,甬道内壁是绘制了精致的园林与侍女;从第三道石门进入,是地宫前室,墙壁上绘满歌舞伎乐表演,侍女侍奉之图,贵族出游之图,地宫中摆满各式家具、乐器、棋盘、香具、礼佛之器、金玉陶瓷饮器、漆木器、箱匮等生活、娱乐之物;从第四道石门进入,是地宫正寝,左右对列石床上,为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巨大的屋宇形石椁,石椁内除了棺木,应该还有大量帝王心爱的书画图轴,正寝砖穹顶上绘满星象图,四周墙壁上则绘制经典的树下人物屏风壁画;从第五道石门进入地宫后室,这里面可能摆满琳琅满目的“千味食”,壁上绘庖厨、宴饮之图,以期帝王在另一个世界仍然能够延续生前的享用的美味珍馐。对此,笔者在下图中做了墓室的3D复原。

> > >

乾陵地宫如果没有被盗,当是盛唐文化的巨大宝库,但墓道完好不代表墓室完好无损,唐墓不少盗洞,如懿德太子墓就是通过甬道、天井直接下去的,十多年前由陕西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和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联合对乾陵陵墓进行精密磁测(GPM)技术探测,发现墓室范围内曾有两处发生过局部坍塌,特别是武墓墓道入口靠山体西侧的建筑边界,比东侧约长4米,在未进行发掘前难以查明这些异常是自然形成的,还是盗墓盗扰所致,只能祈求乾陵地宫能完好无损的留给我们的未来吧。



文案 | Mr Xu

设计 | Mr Xu

  此文转自“绿云”微信公众号


>

北朝考古
欢迎关注
责编:粟特人
编辑:吴蕾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