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贺云翱: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考古学是什么》讲座纪要

摘要:   2021年12月30日下午3:30-5:45,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在仙林校区学明楼502大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考古学是什么》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63讲、考古名家讲坛第32讲,也是我校历史学类大一新生的一堂特殊专业导论课。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校内外 ...

  2021年12月30日下午3:30-5:45,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在仙林校区学明楼502大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考古学是什么》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63讲、考古名家讲坛第32讲,也是我校历史学类大一新生的一堂特殊专业导论课。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200多人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贺老师首先指出考古学已成为举国重视的一门科学。他说,今年在三门峡市召开的中国考古学百年纪念大会上,总书记发来一封意义非凡的贺信,信中高度肯定和赞扬了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提出了对考古学的殷切期盼。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中,习总书记曾专门与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著名考古学家陈星灿探讨了与人类的起源、中华民族的起源等相关问题,并提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国考古工作者。然而,现在国内拥有发掘领队资格的考古人员大概只有1800人,专门从事考古行业的专业人员大约仅有3000人。为改善这种情况,相关部门曾在2021年做出专门批示:增加考古学博士名额,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提出在5年之内要将从事考古行业的人数增加到1万人。贺老师说,从古代至近代,往往最优秀的学者从事有关考古学(金石学)研究的工作,如宋代金石学家欧阳修、李清照、赵明诚,近现代的考古学家和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梁思永等。因此,为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年轻学子开设《考古学是什么》讲座,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引发更多青年学子学习考古学的热情。贺老师充满期待地对听讲的同学们说:“也许在你们中间,就会产生中国新一代的考古学巨人。”

主讲人贺云翱老师

贺老师在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求学时的照片

  随后,贺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研究对象”“考古学当下的重要意义”三个问题。

  贺老师指出,关于“考古学是什么”的问题,教科书上早已有了解答,但因考古学有着复杂的内涵,故仍然选择将它作为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便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贺老师引用了张爱冰《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先生访谈录》一文展开了详细解释。贺老师认为,《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先生访谈录》集中体现了俞伟超先生对于考古学的诸多精深思考。俞先生认为,考古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寻找一种新的认识人类社会基本原理的需要,而考古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改造人们的世界观和更好地理解现在。贺老师指出,随着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会认识到今天和过去实际上是一个双面体,若对今天的社会、人性理解得越深,那么考古学肯定会学得越好,反过来讲,如果同学们考古学研究做得越好,那么对今天的社会、人生、人性的理解也就越深。

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

  接着,贺老师对考古学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考古学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人,包括人的身体、心灵、精神世界,人生存的物质世界、人生存的环境与资源的供给和开发、人的文化系统、人的文明内涵、文明模式和文明动力等各种问题。因此,在对研究对象的逐步深入中,我们就会发现考古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相反,它涉及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如此的无边无际。贺老师感慨道,自1977年开始学习考古以来,他领悟到考古学不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甚至可以视为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可以用来研究古代人群、社会和文明,也可以观察今天的社会、人群、文化、文明。这是因为最根本的人性没有改变,只有人创造的世界在改变。所以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有一种内在的、一以贯之的东西,它可以反过来帮助考古学变成一种通古达今的,甚至于通向未来的一门学问。贺老师强调,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研究往往对象就是这门学科的定义,但考古学显然不是的,因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本身构成了考古学的内涵,它同时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的全部。贺老师以发掘和研究古代遗址为例阐释了这一问题。遗址中囊括了所有的对象,考古学家不可能只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而忽略其他的方面。贺老师说,“考古”二字只是指一种学术行为,而不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同时考古学拥有文字学、墓葬考古、环境考古、人类考古、科技考古、丝绸之路考古、军事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等很多分支学科。考古学拥有浩大的学科群,这无疑要求考古学者具有庞杂的知识,并掌握多种考古学研究方法。贺老师感叹,这就是一种有趣的挑战。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开始准备工作,力争至少学习10小时。贺老师说,人类对于自己所面对的世界了解甚少,短暂的人生与承担的学术责任、使命是不匹配的。面对这种窘境,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努力,唯此良心才能够稍微安定下来。芸芸众生中,总有人渴望超越,不愿意屈服于命运,不愿意屈服于既有的知识,想去发现未知的世界。而考古学就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门学科,就算不知道面对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只要经过发掘,就能知道它是什么,而且发掘出来的这个世界,尽管知识储备很可能难以应付,但只要认真去学习、去探索,去勇敢的去面对你的研究对象,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言及于此,同学们被贺老师的学术情怀感染,纷纷鼓掌,以表崇敬之意。

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

  随后,贺老师总结了考古学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他说,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学可以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还肩负了向世界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明的重任。

  接下来,贺老师从考古学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及重要问题研究实例三个方面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考古学是什么”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贺老师从考古学特点介绍了“考古学是什么”。他指出,考古学具有物质性、长时段、多学科、跨文理四个特点。1、物质性。考古学的物质性体现在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上,贺老师借用“文化结构”模型来解释考古学的物质性,他认为,考古学的物质世界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自然要素、辅证文献等内涵;2、长时段。考古学的长时段性则在于考古学如同望远镜一样扩大了天文学家的视野,又像显微镜为生物学家发现细胞一样,彻底地改变了历史科学的范围和内容,就像是柴尔德认为的那样,对于历史学科,考古学就是一次革命;3、多学科。考古学涉及城市、陶瓷、建筑、美术(艺术、音乐等)、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等)、农业、工业、科技、环境、经济、古文字学(甲骨学、金文学、简牍学等)等,涉及学科十分庞杂,这种多学科性既是由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反过来又成为了考古学的一个特点;4、跨文理。考古学跨文理的特点,一是受到考古学起源影响,国际上公认的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诞生于1859年,正是因为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在这一年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物种起源》,二是由考古学的本质决定的,考古学遵循着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和基本方法,尽管教育部把考古学列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范畴,但是这不能改变它天然的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三是体现在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论,比如地层学来自地质学,“类型学”来自于生物学,考古年代学中许多方法亦来自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这些都兼有文理学科的特点。贺老师强调,考古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自然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协助下完成的。

  其次,贺老师从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了“考古学是什么”。他指出,“由物及人”是当今许多考古学家追求的学术目标。考古学主要涉及人、历史、文物及艺术、文化、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研究领域,其总体上还是一门“历史科学”,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诞生的一门研究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以及由物质文化所呈现出的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科学。考古学既然是科学,其无疑需要正确的方法和路径,尤其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步骤也需要创造性。它对于历史的研究,一方面延长了文献历史学探索领域的时空长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文献历史学未予关注的内容,同时它对于历史文献所建构的不公正的史学体系可以起到纠正作用,并且田野考古调查方法是对历史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补充。考古学对于文物和艺术的重要性就在于,如果缺少科学考古学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文物及艺术史知识体系就难以建立。考古学对于文化的研究,则以历史上的“物质文化”为主,同时也通过“物质文化”去探索各种问题。考古学对于文明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世界上的原生文明。而对于“人与自然”这个问题,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起源的学科,对人地关系的互构过程、文化及文明发生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研究有着天然的优势。其中,贺老师着重介绍了考古学对于人类起源研究的相关内容,他分别列举了博多人的发现、中国“龙人”的发现、丹尼索瓦人之谜,以及智人的成功延续这四个事例来解释考古学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的。在考古学对于文明起源的相关研究中,贺老师回忆了过去自己前往日本的一次交流访问经历。在这次交流中,他了解到,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日本学者人数众多,甚至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学会,而少有中国学者对于日本文明起源问题展开研究,贺老师最后感慨道,不同的文明创造的是不同的文化、思想,缺乏国际视野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

  最后,贺老师从考古学重要问题研究实例介绍了“考古学是什么”。他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考古学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各种新的重要问题。1、旧石器时代人类起源“走出非洲”说和多元起源说、人种分析和人类行为研究等;2、历史时期考古的“阐释学”趋势:认知、精神、宗教、功能、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3、生态学方法的引入及多学科合作:环境考古、水下考古、聚落考古、实验室考古、实验考古、计算机技术和理论方法、考古领域的扩大导致多学派的产生,“新考古学派”、后进程考古学等的产生;4、文化遗产事业的出现与文化遗产理论的发展:从历史走向现代。都市考古、湿地考古、性别考古、工业考古等专门考古的发展。就世界而言,考古学研究人的来源、文化起源、农业起源、城市起源、国家文明的起源、人类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及其作用、人与环境的互动、新科学技术与考古学的结合、考古遗产的保存保护与社会化利用等前沿问题;就中国而言,考古学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形成、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城市考古与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等重要问题。

  讲座最后,贺老师指出,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人类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考古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需要对各种挑战作出回应。如今,中国考古学家走向越来越多的国家,丝绸之路考古及世界文化遗产事业方兴未艾,加之考古学的国际合作大范围展开,中国考古学一定会为人类做出更多的科学贡献。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强烈,新的前沿性问题也会不断产生。贺老师强调,考古学是一门常做常新的科学,在未来关于“考古学是什么”的问题,还会产生新的追问。

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

现场同学向贺老师请教

学生代表向贺云翱老师献花

  演讲结束后,王志高老师在感谢贺老师为我校师生带来这一场精彩讲座后简要介绍了他和贺老师数十年的深厚友谊。他说,他在南京从事考古工作30多年来,贺老师一直是他不变的学术偶像。他勉励在场的同学要以贺老师为榜样,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考古学的浪潮之中。而后,现场同学就文化遗产保护、史前人种的辨别等问题向贺老师求教,贺老师一一予以耐心解答。交流环节结束后,学生代表向贺云翱老师献花致敬。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文:张浩哲、徐良 图:贺云翱、马健涛)

(图文转自:“南师文博”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作者:贺云翱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