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纪要|朱岩石:曹魏三国时期宫城规划的确立与成熟

摘要:   2023年6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对话中轴线”系列讲座第七讲在人大立德楼403举行。本次讲座的题目为《曹魏三国时期宫城规划的确立与成熟》,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朱岩石老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宫城规划与建设是都城规划与建设的关键所 ...

  2023年6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对话中轴线”系列讲座第七讲在人大立德楼403举行。本次讲座的题目为《曹魏三国时期宫城规划的确立与成熟》,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朱岩石老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宫城规划与建设是都城规划与建设的关键所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都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都城从多宫城布局向单一宫城布局转变。探索这一变化过程,需要对曹魏三国时期的宫城规划、建设与布局情况进行梳理。

  在点明讲座主题后,朱老师依次介绍了曹魏邺城宫城区、三国魏洛阳城宫城区的考古工作成果与复原研究的认识,并就曹魏三国时期宫城建设规划的确立、发展问题进行了总结。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朱老师首先介绍了曹魏邺城宫城遗迹的考古勘探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就不同学者提出的复原研究方案进行了详细讨论。自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以来,邺城考古队开始了长期的考古工作。经考古勘探、发掘,曹魏邺城遗址大部分城墙、城门、主要道路、大型夯土遗迹等得以发现、确认。但由于早年自然条件的限制,邺北城的考古发掘较少,考古工作主要以调查勘探为主,且多数勘探成果均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获得的,加之高水位的地下水对地下遗迹的判断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邺城平面布局的复原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在介绍具体复原方案之前,朱老师还特别强调对邺城地区古今地形地貌特征考察的重要性。通过拟合现代地形图与考古调查勘探的结果可知,曹魏邺城遗址选址在一处地势高亢的高地,通过邺城西城墙内外有较大高差、北城墙内外也有较大高差的现象可以证明。曹魏邺城都城内的铜雀三台、铜爵园园林宫殿等选择了邺城高地西北部的高亢地域,位于中部宫城区当时也选择了邺城高地较高亢的地带。宫城与都城轴线所在区域在南北方向的高程没有什么起伏,显示出都城坐北朝南的规划特色。曹魏邺城居高、居中建造宫城的传统,为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规划所继承。

  对曹魏邺城平面布局的复原研究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1993年,徐光冀先生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曹魏邺城平面布局进行了初步的复原研究。根据该复原研究,可以了解到曹魏邺城平面布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金明门和建春门之间的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区。北半区略大于南半区,北半区中部集中为宫殿区、重要衙署等设施,宫殿区之西是铜爵园和三台,东边是戚里。南半区为一般衙署、里坊等;(2)城中间的中阳门大道,正对止车门、端门、文昌殿,形成全城的中轴线,建春门、金明门等城门以及主要城内大道具备对称分布的趋势。(3)单一宫城和中轴线的形成,使都城平面布局更为对称、整齐,都城景观更加理想。此后,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工作成果并结合文献进行了与徐案有些不同的复原研究,日本佐川英治先生也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徐光冀先生宫城复原提出不同见解。这些复原成果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朱老师对曹魏邺城宫城的复原研究进行了再讨论,指出徐先生的复原方案虽大体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听政殿南面的司马门并没有正对城门,这一点与文献记载有所抵牾,复原方案并没有予以解释说明。又如,司马门没有毗邻东西向大道,而是向北内收,并在司马门外和东西向大道之间、南北约200米的范围内复原了相国府、御史大夫府、少府卿寺、奉常寺、大农寺等衙署,这一空间显得过于局促狭窄等。为此,朱老师对徐先生的复原方案进行了针对性的局部调整,并给出了详细依据。

  紧接着,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朱老师就魏晋洛阳城宫城发掘与复原研究的情况进行了介绍。2002年以来,汉魏洛阳城考古队集中发掘了北魏宫城偏西部的核心区域,相继揭露了中轴线上的一号建筑基址(宫城正南门阊阖门)及其北侧的二号门址、三号门址、太极殿遗址、显阳殿遗址等,并对北魏洛阳城宫城墙、宫城门等遗迹进行了发掘。根据考古勘探发掘的新成果,北魏洛阳城宫城城墙是在魏晋宫城位置附近重建,或沿用了魏晋宫城宫墙位置。在北魏宫城的宫城门、主要宫殿遗迹的发掘过程当中,通过解剖发掘在北魏夯土下发现了魏晋时期宫城的相关夯土遗迹。从宫城正南门阊阖门向北至太极殿一线,基本都沿用曹魏时期的宫殿基址,并在建造的宫城门、主要建筑的形制布局方面基本遵循魏晋制度。

  经过汉魏洛阳城考古队2002年以后对北魏宫城区的一系列发掘,在明确了北魏宫城布局并对魏晋宫城遗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钱国祥先生对于早于北魏宫城的魏晋宫城进行了复原研究。根据钱国祥先生的复原方案,“曹魏新修的洛阳宫位置、规模和形制布局与东汉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新修宫城正门阊阖门,建造宫城正殿太极殿,形成一座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可知,三国魏洛阳宫与东汉洛阳城北宫的位置几乎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洛阳宫的营建方面,三国魏洛阳宫继承了东汉洛阳城北宫的范围,这在北魏西宫墙和东宫墙的解剖发掘成果中已见端倪。但在轴线建筑的布局方面较东汉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接受曹魏邺城规划的影响,也有在洛阳宫规划中宫室制度的创新。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朱老师就魏晋时期宫城规划思想的确立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学术总结。

  朱老师指出,东汉末年建安年间曹操在邺城全新规划的宫城制度,直接影响到了三国魏洛阳宫的改造、规划和建设。曹魏邺城最初规划虽为王国之都城,其单一宫城制度、中轴对称的规划思想,在三国时期魏明帝建设洛阳宫的格局中可以看到深刻的烙印。三国时代邺城作为三国魏国都的五都之一,受到左思创作的《魏都赋》的咏颂,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魏晋社会普遍意识中曹魏邺城地位特殊、影响深远。魏明帝时期在洛阳宫营造的大规模改建过程中,突破了东汉都城雒阳南北二宫格局,沿承曹魏邺城单一宫城制度的规划思想,形成了以太极殿为核心轴线的宫城平面格局。这一制度的创新深远地影响了北魏都城洛阳、东魏北齐邺城、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营造。

  最后,李梅田老师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指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启发性强,从中可以看出城市考古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兴起,城市考古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实际的田野考古中,如何更好地将学术目标与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统筹起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在互动答疑环节,参与讲座的人大师生就曹魏宗庙的营建及其位置、邺城的朝向与轴线、邺城城外三国墓葬区的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朱老师均给予了耐心细致的回答,现场讨论的气氛颇为热烈。互动结束后,李梅田老师对朱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了诚挚感谢。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落幕。(文:李斌 图:范馨雨 刘林香)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