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漫谈佛教艺术中的哺乳图 ——从当代社会关于公共场所哺乳问题的争论谈起

摘要: 近些年来,对于公共场所是否可以无遮盖哺乳的问题,人们争论颇多。如2015年11月份北京地铁内发生的一次哺乳事件,便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据报道,此事起因于11月27日@北京往事网站转发了一条源自@韩家小乖雪在微博上发布的一张一位母亲在地铁内哺乳的照片,并配文:“公共场所注意举止,不要裸露性器官”,“姑凉,你在地铁上这个样子真的好吗?哦,对了,可能你忘记了这里是哪里了,那由我提醒你一下吧,这里是北京的地铁 ...

近些年来,对于公共场所是否可以无遮盖哺乳的问题,人们争论颇多。如2015年11月份北京地铁内发生的一次哺乳事件,便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据报道,此事起因于11月27日@北京往事网站转发了一条源自@韩家小乖雪在微博上发布的一张一位母亲在地铁内哺乳的照片,并配文:“公共场所注意举止,不要裸露性器官”,“姑凉,你在地铁上这个样子真的好吗?哦,对了,可能你忘记了这里是哪里了,那由我提醒你一下吧,这里是北京的地铁之上,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你这么做真的好吗?”该微博在一天的时间内,转发和评论均过万,迅速发酵成一个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共事件。随后, 在广大网友的声讨之下,11月29日,@北京往事网站和@韩家小乖雪均删除了原微博,并称“对此造成的影响深表歉意。”[1]

目前,尽管哺乳的相关微博被删除,但争论却并未停止。笔者发现,关于公共场所哺乳的话题,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一直在争论不休。

问题的焦点在于:母亲在公共场所无遮盖哺乳的行为,是否为不雅的形象?是否为有伤风化的行为?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让我们看看佛教艺术中的一些哺乳画面,就会得出明确的结论。

  一

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出土的一幅唐代《鬼子母》残绢画(现藏于柏林国立美术馆)。画面中,一位侧身坐在凳子上的中年妇女,她右臂弯里抱着一个用襁褓裹着的婴儿,左手正将乳房送向婴儿,婴儿含着乳头吮吸(图1、图2)。

 

 图1

图2

这位妇女头部后面有三层圆形头光,头部蒙着一块遮到肩部的纱帕,纱帕边缘是刺绣的褶边,并用缎带束在后面。她穿着垂至脚部的长袖束腰红色长袍,胸部半掩;红色长袍上点缀着菱形纹——菱形纹又细分为四个相同的菱形,每个菱形里面有一个小红点——可能是织成的;领口、袖口和开口处以及长袍的边沿都镶着和纱帕边饰相同的刺绣褶边。颈部戴有一串赭红色项链,脚穿一双黑色的、没有鞋跟的精致布鞋。她所坐的凳子虽然没有扶手和靠背,但非常厚重,并绘有很多精美的纹饰。
妇女的两侧还绘有八个小顽童,一侧四个,都是健壮、活泼的小男孩,全都在剃过的光头上留着一簇头发;颈部带着圆雕饰的项链,大概是护身符;脚穿黑色鞋子。其中有四个孩子正在玩步打球:其左侧底部第一个孩子站立高举双手,右手挥舞一根顶部弯曲的长棍;左侧从下往上的第二个孩子站在妇女坐的凳子上,弯腰侧身,左手拿着竖立的一根长曲棍,右手朝下紧握一红色小球,似乎正准备抛球;妇女右侧上方的第一个孩子蹲坐着,正用左手往下抛一个红色小球,下面站立的第二个孩子右手高举一根长曲棍作接球状。

显然,这位正在给孩子哺乳的妇女是一位出自上层家庭且很有教养的妇女。

婴儿吮吸母乳的形象位于画面中心,与周围八个健壮、活泼的小男孩之间,悄然存在一种逻辑关系——暗示小男孩们的健康成长来自母亲的哺乳。

画家在这里,以哺乳作为主题,成功塑造了一个慈祥母亲的形象,巧妙地颂扬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面中描绘的慈母形象,在佛教故事中,本来是一个“凶妖暴虐”的鬼子母。
鬼子母,即夜叉女,梵文音译为诃利帝母,又称为欢喜母或爱子母。据佛经说,古代印度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为此人们举行庆贺会。有五百人在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的牧牛女子,就劝其一同参加。在宴会中,女子因跳舞而流产,但这五百人竟然都对她弃之不顾而去。于是女子发下毒誓,来生要投生王舍城,食尽城中小儿。后来她果然应誓,投生王舍城后生下五百儿女,日日捕捉城中小儿来喂养自己的孩子。人们为之非常恐怖,称其为鬼子母。

释迦佛闻知此事,便施展神力,将她的一个儿子藏匿在饭钵中。鬼子母发现孩子不见了,便以神通到处寻找,都无法找到自己孩子的踪影,最后只好来向佛求救。佛向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丢失一个孩子都如此悲痛。而其他人仅有的一二个孩子,都被你杀害了,难道你不知道受害小孩的母亲之痛苦吗?如果你发誓永不再杀害人间的小孩,我便把你孩子放出来!”鬼子母答:“我是以杀害婴孩为食的。如果我不杀害他们,我的孩子吃什么活命呢?”佛答:“好!只要你立誓永不加害婴孩,我的僧众便从此每天施食予你们!”

自此,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便有了每次用餐时先布施食物给饿鬼的传统,而这位受到佛祖慈悲教化的鬼子母,后来被称为“鬼子母神”,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因此,鬼子母最初是头发耸立的夜叉形象,后来演变为慈祥的圣母形象。

在莫高窟中唐第158窟西壁《涅槃经变》中,有一幅鬼子母的画面:一头发竖立、呲牙咧嘴、肌肉发达的夜叉,怀抱一胖乎乎、右手握水果的婴孩,这是最早的鬼子母形象(图3)。

 

图3

本文不打算讨论鬼子母是如何由凶神恶煞的夜叉形象演变为慈祥的圣母形象,而只是想借此探讨母亲在公开场合袒胸哺乳,是否符合人们伦理道德观念,是否应该躲闪回避。

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出土的这幅唐代《鬼子母》残绢画,画面中心是婴儿吮吸母乳的形象,是观者的视觉焦点,而这样一幅以哺乳为中心的画面塑造的是一位慈祥母亲的伟大形象,给观者的是纯洁的美感,而绝对不会让观者产生邪念。
再看大足宝顶大佛湾第15号龛《父母恩重经变相》中的“哺乳养育恩”图,画面中一位母亲正面而坐,衣襟敞开,双乳袒露,一小孩身穿开档童裤,光其臀部,右脚着地,左脚跷在母腿上,一手抓母左肩,另一手摸母右乳。其身贴附在母亲胸前,口含母亲左乳作吮吸状。有题记云:“第六□□□□乳哺养育恩。慈觉禅师颂曰:□(乳)哺无时节,□中岂暂离。不愁脂肉尽,惟恐小儿饥。”(图4)

图4  

 图5

据学者研究,大足宝顶大佛湾的《父母恩重经变相》是以《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十恩德》《十种缘》《孝顺乐》等宗教文学作品为依据创作的。《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中云:“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孩子始从生下,直至三年,饮母胸前白乳。渐渐离于怀抱,身作童儿,转系母心百般忧念。”《十恩德》中云:“第五乳报养育恩,抬举近三年,血成白乳与儿餐,

犹恐更饥寒。闻啼哭,坐不安,肠肚万计难翻。任他笙歌百千般,偷眼岂须看。”《十种缘》中云:“第六乳哺恩最难,如饧如蜜与儿餐。母吃家常如蜜味,恐怕儿嫌腥不餐。”《孝顺乐》中云:“须叟第七又凄惶,三年乳哺痛悲伤。吐热免寒台举大,争令辜负阿耶娘。”

我们这里不讨论大足这幅哺乳图和相关文献的关系,只是想说这幅图所描绘的形象是否有伤风化,是否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而实际上,当我们面对大足石刻中的这幅哺乳图时,显然看到的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一个可爱的小孩形象,不仅丝毫没有一点不雅观的感觉,相反感觉到的是一个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正如有学者结合题记和相关文献,面对大足石刻中的这幅哺乳图,深深感叹道:“此情此言,甚是感人肺腑。”[2]

大足石窟中另外还有两幅哺乳图,如北山佛湾第122龛中的主像为诃利帝母,即鬼子母。诃利帝母凤冠霞披,身着敞袖圆领华服,足穿云头鞋,坐在龙头靠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头残)放于膝间,右手置膝上。左右两侧各站立一侍女,均双手拱揖。龛左壁外侧坐一乳母,身体敦厚丰肥,袒胸露乳,面露微笑,怀抱一婴儿,作哺乳状(图5)。龛内原来刻有九个小孩,或站、或立、或坐、或伸臂、或屈腿,天真可爱,惜已残毁不全。

又如北山佛湾第289龛中的主像诃利帝母,头戴凤冠,身着华服,端坐于莲台上;双手抱一小孩放在膝上,脚前及左右另有八个小孩,或坐或卧,或走或爬,作玩耍状。诃利帝母像两侧各站立一侍女,头梳双髻,宽袖长裙,双手拱于胸前。主像诃利帝母左下侧坐一乳母,身材丰满,席地而坐,双襟敞开露出乳房,怀中抱有一小儿,作哺乳状(乳母和小孩的头部均残)(图6、图7)。

图6  


图7

这两幅哺乳图中的乳母形象也是端庄、慈祥,整幅画面充满了温暖的人性,感觉到女性的温柔和母爱的无私、伟大,任何人都不会在这些形象面前产生杂念,只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

母爱是全人类的通性,印度佛教艺术中塑造的鬼子母神也有类似的哺乳形象。如出土于犍陀罗的鬼子母像,“姿势就像意大利慈善之神的一个象征表现。有时她坐着,她的‘爱子’坐在她的膝上并天真地玩着她的项链,或边玩弄边吃奶。有时她是站着的,她最喜爱的儿子仍然抱在她的胸部。通常他是跨着她的臀部,就像印度妇女带孩子的样子;并且至少他有两个哥哥成功地爬上了母亲的肩膀。这两种类型有时部分地结合在一起……,此图中还表现了女神的丈夫。”在阿•福歇著《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一书中,还将有关鬼子母神像的章节谓之“佛教的圣母像”,由此可见这些哺乳画面的神圣性。(图8-10)[3] 

   
图8           图9            图10

不仅佛教艺术中的哺乳图充满了母爱和神圣性,其他宗教艺术如西方基督教艺术中的哺乳图,同样充满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和神圣性[4]。如达•芬奇于1490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哺乳圣母》(布面油画,41.9×33cm,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画面中怀抱孩子的母亲形象丰满,神态恬静,胸部露出右侧乳房,双眼面对孩子微闭,露出一种幸福的陶醉感,洋溢着一种年轻母亲的温柔的爱子之心。圣母怀里的婴儿右手紧紧抱着母亲的乳房,嘴里含着乳头正在吮吸乳汁,眼睛看着旁侧,形象画得非常生动,传达了圣母子之间纯真的母子亲情(图11)。 

 图11   

意大利油画家安德烈亚•索拉里于1470-1524年创作的《绿垫圣母子》(木板油画,60×48cm,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以特写式的半身形象描绘圣母子,主要表现母亲喂奶这一世俗情节,圣洁的母爱十分感人,活泼略带顽皮的小耶稣抓住翘起的小脚似乎想和妈妈说点什么。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和色块刻画人物的肉体,并以柔软的绿色靠垫作衬托,更增加生活的温馨。用大自然作背景,注入了画家对自然美的赞颂。古典油画技巧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圣母是美丽、善良、慈祥的永恒母爱象征,而圣子则体现了幼小生命的纯真可爱。圣母子关系构成的主题,隐喻着人性美、和平、宁静、安详(图12)。

   

 图12

意大利画家提香于1566年以前创作的一幅《哺乳圣母》(油画,100×140cm,奇萨副主教教堂藏),不仅描绘了圣母给圣婴喂奶这一形象,同时还描绘了教皇、修道士等三个男人在圣母周围看着婴儿贪婪地吮吸母乳,眼神中充满了对孩子的关切(图13)。

   

  图13

基督教的这些圣母哺乳图,体现了人们对于“母性”之爱的向往和对无私母爱的渴求。不管是什么人在观赏这些画面时,都不会产生丝毫的杂念,只会更多地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以及对生命和人性的更加尊重。


从以上佛教艺术以及基督教艺术中的哺乳图可以看到,不管是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出土的唐代《鬼子母》残绢画、还是大足宝顶大佛湾第15号龛《父母恩重经变相》中的“哺乳养育恩”图、大足北山佛湾第122龛和第289龛中的诃利帝母像,或是达•芬奇、安德烈亚•索拉里、提香等人描绘的《哺乳圣母》图,面对这些画面,没有人会认为画面中有不雅之处,也没有人会认为圣母哺乳的行为是有伤风化的行为。相反,所有人都认为这些画面颂扬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塑造了一个慈祥母亲的形象;画面中的母亲(或乳母)形象都是端庄、慈祥,都让观者肃然起敬。

重要的是,这些画面都是引导人心灵的宗教艺术,都位于人们聚集的公共场所,而且供广大信众观赏礼拜。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宗教艺术中的哺乳图源于日常生活中广大妇女给孩子哺乳的场景。

大约30年前,在我国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以及城市的街头巷尾、院内院外,常常可以看见一些怀抱婴儿正在哺乳的妇女。她们神态安详、自然大方,眼里充满对孩子的爱意;而周围的人们,或仍然忙着自己的事情,或匆匆走过,并未在意一旁正在哺乳的妇女;如是熟人,则会亲切地打招呼,问候孩子的情况,问问母亲奶水是否足够,唠唠家常之类,从来没有人会对这位母亲哺乳的行为和形象感到有什么不妥,更没有人会因此而产生杂念。相反,更多的是对这位母亲的尊重或对母亲和孩子的关切。

然而,到了现代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却大惊小怪,居然将人世间本来很自然的事情看成“有伤风化”的现象!不仅出现了偷窥、偷拍等低级趣味的行为,甚至还出现了反对妇女在公共场所哺乳的呼声,同时居然还出现了所谓从人道主义角度考虑而设置了类似隔离室的母婴室。表面上,设置母婴室是为了保护母亲的隐私,实际上是认为母亲在公共场合哺乳孩子的行为有伤风化。
那么,为什么当代许多人会对妇女在公共场所哺乳的现象大惊小怪呢?原因之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窄小,大多数人都长期被宅在封闭的单元楼空间里;特别是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群体性的劳动和活动也变得几乎没有。原因之二,产假由以前的一个月变成三个月甚至半年,产假的延长让大量妇女都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哺乳。原因之三,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缺少奶水的母亲越来越多,被迫改为给孩子喂奶粉;也有一些母亲虽然有奶水,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不能或不愿给孩子哺乳,也改为给孩子喂奶粉。原因之四,有许多上班族的妇女因为不能携带孩子在身旁,只能偷偷在单位的休息室或卫生间里挤奶装在瓶子里冷藏后带回家用奶瓶喂孩子。

由此可见,在当代社会,一方面许多母亲不再给孩子哺乳了,另一方面大多数母亲几乎都在家中给孩子哺乳,为此在公共场所哺乳的妇女越来越少,难免一些人便会少见多怪。

本来,当代社会的各种怪现象非常多,见怪不怪,也就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一些人正像鲁迅《而已集•小杂感》中所说的,有的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显然,北京往事网站之转发@韩家小乖雪的照片以及配文“公共场所注意举止,不要裸露性器官”,就是出于这种心理。

当代社会许多地方都将在公共场所哺乳的行为看成有伤风化的行为。如据网上载,2015年8月,在重庆也发生了这么一个家庭小摩擦。一个年轻母亲因为在小叔子面前给孩子喂奶,被孩子的外公打骂了一顿,因为爸爸觉得自己的女儿“有伤风化”。国外也存在类似情况,如“英国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外出,不到1岁的小儿子因为饥饿大哭,该名妈妈到市政府寻求帮助,希望能借一个私密的角落给孩子喂奶,政府官员以‘会让他人尴尬’为由,拒绝了该名妈妈的请求。随后叫来了领导,同样遭到了拒绝,要求妈妈去厕所这种没有人的地方喂奶。”又如“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15年5月30日,美国印第安纳州泰瑞豪特的一位年轻妈妈,在星期五餐厅就餐时,当众给孩子哺乳的照片被一位陌生人拍下,并上传至社交网络。拍照男子将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络,为的是能够让这位妈妈为自己当众哺乳的行为感到羞愧。此事同样引发热议。”[5]

将本来很正常的人类自然现象,看成是“有伤风化”的事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畸形道德观。而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就有关后果进行分析,则有许多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

众所周知,当代社会是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商业社会,所以许多现象的出现都可能和商业动机有关。

因为,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产妇缺少奶水和回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精神焦虑、紧张,则毫无疑问很容易引起本来有奶水的母亲回奶。而回奶后母亲不仅没有奶水喂眼前这个孩子,甚至以后再生第二个、第三个孩子时都可能没有奶水。母乳没有了怎么办,只好购买婴儿奶粉,为此生产婴儿奶粉的厂家销量剧增。

又,糖尿病病人在国内外都成日益增长的趋势,一般人顾名思义,以为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和糖有关,其实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内分泌失调,而精神焦虑、紧张,即各种生活、工作压力都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如果母亲在公共场所哺乳被看成有伤风化的行为,则带婴儿外出时随时提心吊胆,担心孩子哭闹,担心给孩子哺乳时会被人指责。这种忧虑便有可能导致母亲内分泌失调,进而增加糖尿病产生的可能性。糖尿病人的增加自然会为某些医院和制药厂增加收益。
另外,由于许多人说是为了避免尴尬,建议在公共场所设立哺乳室,并建议哺乳期的妈妈购买喂奶衣,显然这些建议也有利于一些企业或商家。

虽然我们这里不能说产妇回奶以及糖尿病产生的原因与精神焦虑、紧张有必然关系,但精神焦虑、紧张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则是毫无疑问的。而以有伤风化为理由反对妇女在公共场所无遮盖哺乳,有可能导致许多正在哺乳期的年轻妈妈精神紧张、焦虑,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关于在公共场所设立哺乳室以及关于哺乳期的年轻妈妈购买喂奶衣、哺乳衫等建议,表面上是从相关妇女角度考虑,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妇女在公开场所哺乳是有伤风化或令人尴尬的事情,是应该躲藏回避的行为。如有人建议:“为了避免尴尬,哺乳期的妈妈们带孩子出门,要多准备一些装备。……如出门前穿着便于哺乳的哺乳衫、宽松的T恤,避免坦胸露乳;带上背巾、薄毯、带帽沿的帽子,这些道具可以更好地保护奶妈的隐私部位,让外出哺乳变得轻松。”[6]

而实际上,外出带哺乳衫、喂奶衣之类的道具给孩子哺乳时,并不会让年轻的母亲们感到轻松。如据网上载,2016年5月8日,有上百名年轻妈妈在香港地铁站公开哺乳,联合上演了“2016母亲节母乳快闪”,宣扬母乳喂养的优势,以此抗议母乳喂养遭受的歧视。然而在有关图片上,我们看到其中一些妇女虽然在公共场所公开为自己怀里的孩子哺乳,但胸前却被喂奶衣、哺乳衫或宽大的衣物遮盖着,孩子也被紧紧地捂在里面。其遮遮掩掩的形象显得颇为滑稽、可笑,甚至有的母亲神情显得抑郁、沉闷。而相反的是,2016年2月份,有一位新加坡的年轻母亲为抗议在公共场所哺乳被歧视,在街头敞胸为怀里的孩子哺乳,没有任何遮掩,而照片中的母亲的神情和形象都显得坦然,看上去非常阳光、开朗、幸福,是一幅美丽的圣母像。(图14-16)[7]
如此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 

                                

图14

      

                            图16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面对一些真正具有色情意味的表演,却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欣赏。如近些年流行的某女子乐队,穿着露胸露腹的衣裙,手持琵琶、二胡等乐器,在台上跳过去跳过来,美其名曰为“有别于传统民乐演奏方式”,定名为“视觉音乐”,实际上是通过色情效果刺激观众,给予观众所谓的新鲜感。另外人们对于大量颇具性感、真正具有诱惑挑逗性的低胸、低腰、开衩和超短裙、超短裤的服装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欣赏,没有人指责穿戴这些服装的人有伤风化。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些表演、这些服装“有伤风化”,而是说与母亲在公共场所无遮盖哺乳的行为相比,其接近“有伤风化”的成分则显然多得多。笔者曾作过多次这样的实验:让一些男士面对佛教艺术中的诃利帝母哺乳图、基督教艺术中的圣母哺乳图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年轻妈妈哺乳场景,再面对那些跳过去跳过来的女子乐队表演以及那些身穿低胸、低腰、开衩之类服装的女子,结果是:面对哺乳图或哺乳场景,男士们都坚定地说自己脑海里没有产生丝毫杂念,同时坦言面对那些具有挑逗性的表演和穿戴低胸、低腰、开衩之类服装的女性,则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杂念或冲动。

为什么这个社会的人们对人类自然正常的哺乳行为说三道四、议论纷纷,而对真正具有色情意味的行为却给与宽容、欣赏和鼓励?

结论很简单:因为这类表演、这类服装能够给许多商家带来经济收益,具有极大的商机。相对而言,容忍母亲在公共场合无遮盖哺乳是不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相反,将母亲在公共场合无遮盖哺乳说成是有伤风化的行为,则可能带来无限的商机和经济收益。
                             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艺术中的鬼子母(诃利帝母)哺乳图和基督教艺术中圣母玛利亚哺乳图,画面中的妇女都是美丽、端庄、慈祥的母亲形象,这些画面颂扬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让观者肃然起敬。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宗教艺术中的哺乳图源于日常生活中广大妇女给孩子哺乳的场景。母亲给孩子哺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需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符合真正的人类道德规范,是崇高的行为,值得每一个人尊敬。
由于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窄小,越来越封闭,一些人少见多怪,认为妇女在公共场所无遮盖哺乳的行为“有伤风化”。对于这种畸形的现代道德观,应该反省和批判。特别是对于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业动机,更应该给与无情的揭露和谴责。

对于妇女在公共场所无遮盖哺乳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也不必鼓励年轻妈妈们非要到公共场所去哺乳。也不管是什么原因,也不必考虑是在车站还是在公园,或是在地铁、公交车上,当携带的孩子需要哺乳时,该哺乳时就哺乳,不要羞羞答答,不必遮遮掩掩,要像诃利帝母和圣母玛利亚一样,以慈祥、宽容、美丽的胸怀坦然面对周围的社会。

母爱不仅是全人类的通性,同时也是所有自然界各类动物的通性。当我们在草原上看到正在吃奶的小牛、小羊,以及在动物园看到正在吃奶的小猴、小狮、小虎,你会发现所有的哺乳情景都是世上最美最动人的画面!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一刻得到完美的诠释。——这也是佛教艺术和基督教艺术中的哺乳图给我们的启示。

 

注释:
[1] 
http://news.sina.com.cn/c/zg/2015-11-29/doc-ifxmazmz8993678.shtml(2016年3月25日引)。“姑凉”为网络用语。
[2]黎方银《大足石窟艺术》,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3] [法]阿•福歇著,王平先、魏文捷译《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图7—9)。
[4]基督教艺术中的圣母哺乳图主要引自:朱伯雄编著《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杨宪金、徐恩存主编《世界传世名画》(上下卷),西苑出版社1998年版;[
日] 後藤茂樹编集《世界美术全集》(爱藏普及版)(第1—12辑),株式会社集英社1978-1979年版。
[5] 
http://news.163.com/15/1026/11/B6RM57AC00011229.html(2016年5月13日引)
[6] 
http://news.163.com/15/1026/11/B6RM57AC00011229.html(2016年5月13日引)
[7]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2016/kuaixun_0224/4285491.html(2016年3月25日引)
http://news.sun0758.com/gat/117225.html(2016年5月10日引)

 

(本文撰写过程中,曾蒙杨森先生和张元林先生提供图片资料等帮助,在此谨致以深切谢意!)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王舍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