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考察纪行

摘要: 2017年10月27日至11月13日,在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人对甘肃境内的主要石窟进行了为期十八天的考察,此次实地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切身了解甘肃其他石窟的保存现状、管理模式以及和院属东三所的同事进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使自己以后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11月4日我们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董广强老师和讲解员小魏的陪同下,参观了著名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又名“麦积崖”,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南层峦叠 ...

2017年10月27日至11月13日,在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人对甘肃境内的主要石窟进行了为期十八天的考察,此次实地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切身了解甘肃其他石窟的保存现状、管理模式以及和院属东三所的同事进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使自己以后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11月4日我们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董广强老师和讲解员小魏的陪同下,参观了著名的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南层峦叠嶂、景色静幽、山川秀丽的陇山密林之中。麦积山的山形奇特、高耸入云,山顶部分尖耸如锥,山根部分厚实敦实,酷似农村秋收后在场院中堆起的麦垛,五代时期的诗人王仁裕曾记述道:“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麦积山石窟选择了一个高峻险要的山岭,将洞窟垂直布置在崖体上,栈道最多处达到了十二层,自下而上抬眼而望,甚是壮观。

麦积山石窟现有编号洞窟211个,分西崖、东崖和王子洞三个部分,其中西崖142个、东崖54个、王子洞15个,保存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特点的各类雕塑7200余尊,壁画1000余平方米。造像大部分为北朝的泥塑作品,被誉为“北朝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六百余年前的十六国后秦时期,后秦王朝非常崇信佛教,是最早在政府机构中设立僧官来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王朝。在麦积山石窟的发展历史中,北魏至隋代这数百年是其发展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唐朝虽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但在麦积山石窟却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洞窟,并且在此期间天水地区经历了两场巨大的地震,特别是开元二十二年的地震对麦积山是毁灭性的,东、西崖之间的大部分洞窟被完全震落破坏,近百个洞窟被毁于一旦,使整个窟群分为东、西两崖。唐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天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先后被后蜀、后周等多个王朝占领和统治过,社会动荡不安,麦积山的宗教活动自然难以正常开展,所以,仍然处于一种极为萧条的局面。宋代由于丝绸之路改道青蕃道,即从长安到天水,再到临夏,然后到青海西宁,之后再到于阗,翻越帕米尔高原后进入中亚。这样,天水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站,由此也促进了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麦积山重修的洞窟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的3窟、4窟、13窟、98窟重修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明清时期的佛教发展是一个衰退期,在此期间没有重新开窟造像,也没有大规模的重修活动,多是附近乡村民间自行组织的小规模重新绘彩活动。山体栈道火焚雨淋,已残破不堪,少有登临者。

在麦积山石窟,我们参观了第37、43、44、3、4、5、135、133、123、127、98、13、121等窟。在这些洞窟中看到了非常精美的雕塑和壁画。

第44窟的主尊佛像是西魏时期的代表作品,主尊佛像躯体饱满丰润,细腻光洁。漩涡纹高肉髻,椭圆脸,五官清秀,双眉明朗高扬,凤眼细长,内着僧衹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身体微微前倾,低首下视,半结跏趺坐,手施无畏说法印。垂于膝下的裙裾衣纹流畅写实,衣褶富于变化,质感厚重,衬托出佛的宽容大度。

第3窟是通向第4窟的廊道,俗称“千佛廊”。整个廊道仿长廊的建筑形式开凿而成,共计14间,长36.5米。千佛廊雕刻的千佛被栈道分为两部分,栈道面以上有两排,栈道下面有四排,共计297身塑像,全是石胎泥塑,上面的两排经过宋代重修,下面四排为北周原作。此窟是麦积山唯一一座长廊式阁道,同时在廊侧凿塑千佛,题材新颖别致。

第4窟俗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是麦积山石窟最宏伟壮观的一个洞窟。整个洞窟依山而建,开七间四角攒尖帐形佛龛,佛龛外部的装饰极其华丽。每龛内供一佛,共七佛。由于受地震的破坏,窟龛内外的大型塑像均非北周时期原作,而是经过北宋的重修。在七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为北周原作,每幅中有四身飞天,两两对飞。飞天或弹奏乐器,如阮、笛、拍鼓、钹等,或手捧供物,如仙果、香薰等。飞天的脸部、胳膊、手、脚等这些身体的裸露部分是用浮雕的手法塑出来的,而衣裙、飘带等是描绘出来的,这便是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薄肉塑飞天”,这些飞天给人一种破壁而出的感觉,立体感非常强。在诸龛的门楣上,悬挂了四块匾额,分别为“西来圣人”、“菩提场”、“慧光普照”、“是无等等”,这些都是对佛的称颂之语。

第133窟又称“万佛洞”,是麦积山石窟内部空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窟内复室叠龛,结构复杂。前部为平面横长方形前室,后面凿平面竖长方形左右二后室,形状不规则。窟内依壁开大小佛龛17个,多作平定拱,除顶部外,其余壁面全贴影塑千佛,现多已脱落。此窟除了大量的泥塑外,还有十八块北朝时期的造像碑,其中1、10、11和16号造像碑是此窟精华之所在,因此,此窟也被称为“碑洞”。1号碑为“千佛碑”,四面雕像,圆拱碑额雕释迦佛灵鹫山说法,碑身的前后左右四面全部雕刻小千佛,共计有一千三百余身。10号造像碑又称“佛传碑”,是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故事用浮雕的手法集中雕刻在一块石碑上。正面分上、中、下三栏,各栏正中各雕一浅龛,龛外两侧设1-2个小格,每格内刻1-3个故事情节。在正对洞窟门口的位置,有一组北宋时期的雕塑作品,内容为“罗睺罗授记”,释迦牟尼像高3.5米,高大的身躯微微前倾,低头俯视,神态含蓄慈祥。罗睺罗双手合十,头略低俯,神态恭谨,这铺造像将释迦牟尼会见罗睺罗时的父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121窟正壁龛外塑胁侍菩萨和弟子组合。北魏彩塑原作。体躯修长,面容清秀,是典型的“秀骨清像”作品。菩萨和弟子上身微前倾,头略低俯,面带微笑,形成交头接耳、亲昵欢悦的生动形象,表现了菩萨、弟子聆听佛法时心领神会、窃窃私语的世俗化形象。

第98窟也称为西崖大佛,是石胎泥塑摩崖大佛,北魏开凿,北宋重修。内容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东侧菩萨大部分已经残毁,露出内部的原凿石胎。在1982年修复大佛胸部时发现了一件珍贵的文物,即宋代的钱币幡。第13窟也称为东崖大佛,始凿于隋代,石胎泥塑,壁面现存大小桩眼无数,是当年建造楼阁插置挑梁之处,后楼阁坍塌,造像暴露在外。主尊释迦牟尼佛高15.7米,两侧菩萨高13米,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是麦积山石窟最大的一组造像,1982年修复大佛时在佛身上发现了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一件是宋定窑瓷碗,一件是金光明经。

此次的麦积山石窟实地考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麦积山石窟位于自然景色非常怡人的山林之中,岩壁间佛龛密布、造像万千,其造像精美绝伦,内涵博大丰富,而且很多的造像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有的看上去很亲切,有的则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通过董广强老师对石窟专业的解析和小魏生动有趣的讲解,使我们大致了解了这些雕塑和壁画的内容,但都意犹未尽,还沉浸在精美的雕塑和壁画之中。    

此次麦积山考察,我觉得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应该为每一位到麦积山石窟参观游览的游客进行免费讲解,只有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才能让游客了解洞窟的历史背景以及石窟内容,才能让游客有一个良好的参观感受,这有利于麦积山石窟的宣传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宝库的魅力。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