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学术分享】作为文化线路的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研究

摘要: 图/云南省贡山县在崖壁上开凿的翁里古道 摄影:周伟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2013年“茶马古道”被正式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茶马古道正式进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本文从文化遗产角度对茶马古道的概念、历史沿革、空间分布范畴进行梳理与廓清,建立“茶马古道”遗产体系;通过实地踏勘调研,提出符合其价值特点和保存现状的保护管理策略。文章已发表在《北京规划建设》2018年第4


图/云南省贡山县在崖壁上开凿的翁里古道 摄影:周伟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

2013年“茶马古道”被正式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茶马古道正式进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本文从文化遗产角度对茶马古道的概念、历史沿革、空间分布范畴进行梳理与廓清,建立“茶马古道”遗产体系;通过实地踏勘调研,提出符合其价值特点和保存现状的保护管理策略。

文章已发表在《北京规划建设》2018年第4期。本期节选其中“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构成和保护策略研究两部分分享给大家。

*文中关于“茶马古道”概念的提出和主要观点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马古道”认知的内容已在清源发布,可点击链接查看:茶马古道视野下的景迈山价值认知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构成

2016年启动的国家文物局《茶马古道现状调查和保护管理对策研究》课题组在进行了一系列茶马古道历史、概念、遗产价值研究之后,于2017年4月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调研,共调查了云、贵、川三省9个州市的81处109个文物遗存。行走于云贵川三省的崇山峻岭之中,领略中国西南的风土人情,不仅切身了解茶马古道形成发展的背后的推动因素,更应证了前期研究中对茶马古道的价值判断。

图/云贵川三省“茶马古道”文物点分布图 制图:张依玫


以文物遗存为基础,对照文献记载和已有研究,借鉴“文化线路”的理论框架,构建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体系。我们以为,“茶马古道”是一个包含了物质与非物质遗存,且与其所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辅相承的整体。“茶马古道”不仅包括道路、桥梁等遗存,还包括沿途与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民族迁徙相关的建筑、聚落、摩崖石刻;与茶、盐等物品生产、加工、贸易、管理相关的茶园、盐井、商号、关卡;反映历代官方治理的相关设施,如哨所、城池、兵营、税卡、驿站等;与马帮贸易相关的马店、商铺、堆场等。此外,还应包括沿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茶马古道产生、发展、维护、管理的内在逻辑,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茶马古道遗产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茶马古道遗产构成示意图 制图:邹怡情 崔利民 张依玫


1. 自然环境

国保单位茶马古道的文物遗存所分布的西南地区既有跨越中国地理第一、第二级阶梯之间的险峻高山,如四川大小凉山,川滇横断山脉等;又跨越落差极大难以通航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地区,形成“茶马古道”文物环境的独特形态,也是偏远山区茶马古道沿用至今的自然因素。这与水路运输的“大运河”,荒漠地带只有线路而无实际道路的“丝绸之路”等其它大型交通体系相比,形成鲜明的差异。

图/云南迪庆梅里雪山 摄影:陈永恒


图/四川大相岭 摄影:陈永恒

图/云南腾冲高黎贡山 摄影:陈永恒


图/四川雅砻江 摄影:陈永恒

图/贵州北盘江 摄影:陈永恒


图/云南怒江 摄影:陈永恒


2.茶园、盐井等物资产地

“茶马古道”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人们互通有无的需求是核心。而其中“茶”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在早期古道网络基础之上,由于对“盐”的需求形成了区域性的古道网络,而“茶”的加入才最终形成了“远征性”的长距离交通网络[1] 调研中也发现,云南云龙盐井周边都有“盐路山”的说法,而不产盐的贵州更是依赖四川泸州、自贡地区的盐,在毕节金沙地区而形成了繁荣的“盐马道”和众多“盐号”,足见盐的需求对于形成区域性道路网络的意义。而对于“茶”的需求则将这些区域性道路联系成了远距离线路。调研中深刻感到,即使在大部分古道路段已经被公路取代的今天,云南、四川、贵州茶区产茶、制茶的工艺和藏区对于茶的依赖依然延续至今,茶文化的魅力有增无减。

图/云南西双版纳易武麻黑古茶园 摄影:周伟

图/诺邓盐井及古村落 摄影:周伟


3. 驿道

茶马古道的修筑维护非常能够体现古人的智慧,反映历史上西南地区人民善于利用自然的能力和智慧。道路所经之处,坡度较陡的段落就铺设台阶,便于马匹行走;平坦之处则不设台阶,仅铺石板,讲究的还在道路中设走马石,便于马匹行走,云南大理、保山的茶马古道;有的地方因为土质不易起泥滑跌,甚至连石板都不铺设,如云南普洱的景东段;有的段落不便于翻山,就直接在是岩体上开凿通道如四川凉山雅砻江段、云南怒江翁里段。道路所行遇大河大川就搭建桥梁,茶马古道如项链,穿起沿线大小不同、年代早晚、造型各异的数十座桥梁,特别完整的展现了中国西南路桥发展的历史;可以行船借航运的地方则设有渡口。沿茶马古道随处可以感受到线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不同地域线路特色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理解古人如何高效低成本的维系这条“生命线”。

图/四川凉山甘洛县清溪峡古道 摄影:陈永恒

图/贵州毕节七星关古道 摄影:陈永恒

图/云南保山平坡村古道 摄影:陈永恒


图/云南保山双虹桥 摄影:陈永恒

图/云南保山腾冲三岔河老吊桥 摄影:陈永恒


图/云南大理漾濞云龙桥 摄影:周伟


沿道路还分布有不少摩崖石刻和碑刻,这些石刻碑记的功能不一,既有标记线路起到路标作用;也有勒石为记,记录道路开通修建历史;最富有浪漫气息的是位于滇黔两省交界处毕节市威宁县营洪古道旁的翠屏山摩崖石刻。明洪武年间颍川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南征过此,“纠工凿崖而镌”。《大定府志》记:“可渡河岸,奇峰峭立,削壁天成,曾留仙笔‘水流云在’四字,指挥李文龙后镌‘山高水长’四字。观者叹其陡绝,莫不羡焉”。

图/贵州毕节威宁翠屏山摩崖石刻 摄影:周伟


4.官方治理设施

“茶马古道”的官方驿道上,历代中央政府沿线设置茶马司、茶仓、税卡等对互市贸易进行管理,更通过沿线的铺、递、碉堡、兵屯等进行统治与军事防御,如四川雅安市天全县、凉山州喜德县是历史上汉、藏、彝势力的边界,而云南保山腾冲、德宏州因位于边境,所以沿古道都布局有军事防御设施。这些历史遗存也说明茶马古道不仅仅是商贸通道,官方对道路的管控一直伴随着线路的开拓和维护,也直接保障了道路的畅通。

图/四川喜德登相营 摄影:陈永恒

图/四川天全边茶官库 摄影:陈永恒

图/云南德宏铜壁关遗址 摄影:陈永恒


图/贵州关岭关索岭古道 摄影:陈永恒


5. 民间贸易及文化交流相关遗存

民间对于“茶马古道”开拓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相关历史遗存则更为丰富多样。如云贵川三省都保存相当数量的会馆建筑和明代军屯和移民形成的村落,勾勒出内地以汉族为主体的迁徙人流向西南边疆传播、交融、发展的大致路径。而藏文化向内地的传播则是通过川藏线、滇藏线,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影响并形成与卫藏地区文化不尽相同的康巴藏区特色。沿茶马古道因贸易而兴起的村落、城镇及其内留存的马店、商铺、会馆更是民间频繁交流的证明,如大理州巍山县因马帮贸易而繁荣发展的东莲花村和祥云县云南驿保存完整的马店建筑群等。

图/贵州毕节市陕西会馆戏楼 摄影:陈永恒


图/云南大理云南驿大马店 摄影:周伟


图/云南大理巍山东莲花村 摄影:陈永恒


保护策略研究

1.建立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体系

在“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概念指导下,建立一系列包括国保、省保、市县保、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等不同保护等级文物在内的承载、证实茶马古道遗产价值的文化遗产体系。基于遗产价值的真实、完整性保护研究,完善茶马古道遗产体系,如对西部其他省区如西藏、甘肃、青海的茶马古道进行调查研究,补充申报茶马古道重要段落为保护单位;对贵州茶产区、云南、四川、西藏的盐产地进行调查;补充云南与贵州交通联系的滇黔东线、四川贵州交通联系川黔东线等文物遗存等。

进一步整理国保单位“茶马古道”的文物清单。从这一庞大的遗产体系中根据真实性、完整性、与遗产核心价值的关联性进一步筛选出需要补充列入国保单位中的遗产点,使得作为国保单位的茶马古道文物能够完整、真实、全面地反映茶马古道文化线路核心价值。一些遗存孤立来看似乎价值并不高,需置于“茶马古道”体系之中才能理解其价值。如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倚邦土司曹当斋墓,是清朝普洱茶作为贡茶收采贡纳制度的重要物证,也是说明云南土司制度和云南重要茶产区管理制度的历史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茶马古道文物遗存已列入国保单位的三个省,仍然有不少茶马古道文物遗存不属于国保清单,而且保护等级还比较低,因为地方缺少文物保护经费,许多文物保存情况堪忧。因此对于茶马古道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建议加强不同等级(国家、省、市州、县)文物保护单位的茶马古道文物遗存的保护,对各个保护等级的重要文物都予以一定的保护经费保障,包括日常维护管理、文物保护修缮、文物展示利用等项目。


茶马古道沿线聚居许多少数民族,所涉及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茶马古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延续至今。沿线的少数民族依然保留了不少与茶马古道有关的歌谣、舞蹈、祭祀仪式、口述历史、民间传说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补充了茶马古道历史证据,又丰富了对茶马古道文化意义的认识。因此茶马古道遗产保护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还应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才能完整的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文化遗产价值。

图/ 大理弥渡文盛街 摄影:陈永恒

2 .建立统筹协作、整体保护的管理体系

像茶马古道这样复杂的文化线路,为实现整体保护的目标,需要基于动态管理的数据网络平台进行数据和技术的共享,建立统筹各级文物部门的协作机制。目前贵州已经着手组建贵州省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利用联盟,开展跨市县的保护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地方文物管理部门已经充分的意识到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特点,并且开始尝试管理体制的调整革新。

图/贵州兴义乌沙古道 摄影:陈永恒

为了更好的达到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各方与遗产保护利用有关的部门、企业、个人应当对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定义、内涵、价值达成共识。建议召集茶马古道分布各省各地的文物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研究讨论达成遗产价值和保护利用的共识。同时考虑建立茶马古道管理、研究、利用等相关机构、部门之间交流分享的长效机制,如建立茶马古道研究会,定期出版研究专刊,开设公众号定期发布研究成果和工作进展,定期组织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就技术层面,建立茶马古道文物遗存信息的数据库,先实现三省文物资源信息共享和动态的管理和监测。


积极寻求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对于“茶马古道”这一类规模巨大的复合型遗产,志愿者、遗产地居民等是茶马古道可持续保护的主要力量;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尤其是林业、住建、水利、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尝试建立满足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要求的条块清晰的协同管理制度。


3 .拓展合理利用的方式和渠道

沿着茶马古道可以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对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观察到古道沿途不同类型的乡土遗产,领略各地民族的风土人情,震撼于崇山峻岭的壮丽和江河滔滔的力量,感动于《赶马调》所抒发感情,也大快朵颐的品尝特色农产品和美味佳肴,这一切都说明了茶马古道文物资源利用有着极大的潜力。但同时,茶马古道保存质量堪忧的遗产要素、脆弱的生态环境、村镇落后的经济水平和不当开发的威胁提示必须要合理、谨慎对其进行利用,也应充分考虑到沿线村镇的文化、经济发展诉求。

图/云南大理凤阳邑 摄影:陈永恒

目前国际国内长距离徒步运动的兴起为茶马古道的保护利用提供了一个契机,既避免了过度的开发,又能够保证一定的人流使得古道不被植被淹没,并能及时发现毁坏段落进行修复。此外,茶马古道沿线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美食和手工艺品等,也是可加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可广泛考察国际国内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案例,结合实地考察所获得的信息,探讨多样的文物资源合理利用措施。

图/四川雅安南城门古道 摄影:陈永恒

4 .扎实茶马古道研究基础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为综合研究西南历史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串联起地理、历史、民族、社会、语言等多方面研究的线索,跨学科研究也有助于更为完整地理解、阐释“茶马古道”遗产价值。目前虽然对于西南地区人类学、民族、宗教、历史的研究颇丰,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茶马古道研究成果并不多,需要设立研究课题以开展茶马古道框架下的多学科研究。文物管理部门可逐步建立联合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相关管理部门的茶马古道保护研究的课题和项目,并广泛联络周边国家地区一起推动茶马古道跨学科、跨境的合作研究。

CHCC综合三所承担的“茶马古道”系列项目,包括国家文物局课题《云贵川茶马古道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云南省《茶马古道云南段总体规划》、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古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大理州弥渡县《茶马古道文盛街段文物保护规划》,形成了宏观(西南三省茶马古道调察研究)到中观(云南省总规)再至微观(茶马古道国保点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国保单位)的由面及点、不断深入的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研究实践体系。


注释:

[1] 陈保亚. 论茶马古道的起源[J]. 思想战线. 2004年第4期30卷:44-50


“茶马古道”是基于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特征和物资交换特点研究而总结提炼出的一个文化概念,还未建立相关学科都普遍认同的“茶马古道”学术范式。欢迎广大读者就本文的话题进行讨论,在文末给我们留言吧~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微信丨mobiheritage
网站丨www.chcc.org.cn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