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龟兹石窟——中心柱窟与佛塔意象演变

摘要: 苗利辉人民日报美术收藏副刊    森木塞姆石窟第四十八窟中心柱窟主室内景。    印度阿旃陀石窟第十窟主室内部。    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甬道壁画中描绘的佛塔。    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剖面示意图。  洞窟是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不同的洞窟有不同的功能。龟兹地区的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龛窟、异形窟等,其中中心柱窟最具特色。它源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塔庙窟,在保留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的 ...

苗利辉 人民日报美术收藏副刊

  

  森木塞姆石窟第四十八窟中心柱窟主室内景。

  

  印度阿旃陀石窟第十窟主室内部。

  

  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甬道壁画中描绘的佛塔。

  

  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剖面示意图。

  洞窟是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不同的洞窟有不同的功能。龟兹地区的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龛窟、异形窟等,其中中心柱窟最具特色。它源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塔庙窟,在保留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龟兹当地砂岩的结构特点和中亚、西域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形成了印度所没有的龟兹型窟,成为龟兹石窟中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的洞窟。

  在龟兹,中心柱窟的主要功能为礼佛拜佛、忏悔诵经,并使信徒通过观看其内满绘的佛陀事迹得到教诲。顾名思义,所谓“中心柱窟”即在窟内凿出一方柱,连接地面与窟顶,两侧为甬道,可供信徒旋绕礼拜。如果以中心柱为界,就可以将洞窟及壁画内容分为两部分:中心柱的前方,是洞窟的主室,后方为左、右甬道及后室(或后甬道)。洞窟前半部分主要宣扬佛陀前世今生的种种事迹,如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传故事等,而洞窟后半部分的主题则为佛陀的涅槃——象征佛陀入灭的卧佛像静静地躺在中心柱之后,这里光线灰暗,正符合涅槃的神秘气息。

  当然,中心柱的涵义绝不止于供信徒绕行、分隔洞窟空间那么简单,这座看似抽象的方柱,其实象征着佛教徒崇拜的核心——佛塔。佛塔的梵语名为“Stupa”,即“窣堵波”。“窣堵波”是埋藏佛骨舍利之处。印度的“窣堵波”呈半球形的覆钵状,上有层层相轮,它是佛法、佛陀的象征。

  在印度石窟中,放置佛塔的石窟被称为塔庙窟,覆钵状的佛塔多位于方形或马蹄形的洞窟的后部。佛塔是整个建筑的焦点、礼拜的中心。对塔的信仰,与印度古老的圣树崇拜、宇宙轴等思想有关,但在佛教徒看来,佛塔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象征意义,即佛陀的涅槃。作为世尊入灭后的纪念物,佛塔被看作是解脱或涅槃的象征。从形状上看,印度佛塔的半球形建筑也有象征涅槃境界之圆满的意义。在印度呈纵长方形或倒U字形的塔庙窟中,当信徒步入洞窟,绕列柱进行礼拜时,望见洞窟深处、为柔和光线照亮的佛塔之时,总会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仿佛真理就在前方,绕行礼拜的过程也是一次巡礼圣地的经历。

  随着佛教的东传,印度的塔庙窟逐渐传入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其形制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贵霜时期,塔庙窟传入古代犍陀罗地区后,窟内的列柱消失了;接着传至古代新疆的龟兹后,不但列柱消失,而且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几何状的方柱,从正面看形似一朵蘑菇。但是,它代表着佛塔的功能没有改变:中心柱两侧甬道所绘的座座小塔仍提示着其最初作为佛塔的含义;洞窟后半部分的题材主要为涅槃,包括佛陀涅槃前夕的“以神力渡恒河”“举山至虚空”等事迹,以及世尊的入灭、焚棺、八王争分舍利等,这些连续的情节构成了佛陀涅槃故事的一首交响乐。其中“焚棺”图往往绘于中心柱后壁——佛陀置于金棺之内,四周烈火燃烧,比丘呼号,人群悲悼。所谓“舍利”,乃是佛陀火化之后的遗骨,因此将“焚棺”绘于方柱背后,暗示了中心柱所具有的埋藏舍利的功能,而这正是佛塔的功能。

  古龟兹人广泛建造中心柱窟,反映了他们对佛塔的极度崇拜。古龟兹境内佛寺、佛塔林立,如《晋书·列传》载“龟兹国……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又如龟兹境内最大的地面佛寺——苏巴什佛寺,古称“昭怙厘大寺”,寺内就有大型佛塔的遗迹。

  龟兹中心柱窟的建筑形式,也影响了唐代入驻龟兹的汉族僧俗,以及公元九世纪以后的龟兹回鹘民族。在库木吐喇的唐代及回鹘时期的洞窟中,尽管壁画题材以大乘佛教的净土变、千佛、菩萨像为主,但洞窟形制不乏对中心柱窟的模仿与改建。也许,当时开凿洞窟的工人,仍为龟兹当地民众,而画师却来自中原等地。

  除了龟兹地区以外,塔庙窟还广见于新疆以东的莫高窟、西千佛洞、金塔寺石窟、马蹄寺石窟、云冈石窟……这些河西及中原地区的塔庙窟,它们礼拜的中心既不是印度“坟冢”式的圆形佛塔,也不是龟兹地区蘑菇状的中心柱。在这里,塔庙窟内的方形塔柱成为礼拜的对象。它们往往三面或四面开龛,有时还分上下几层,每层开龛造像,这无疑是将汉地的楼阁式方塔移植到了石窟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及龟兹的特色。但是它们作为供奉佛塔,供信众礼拜、修行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当然,与佛教艺术由佛塔崇拜向佛像崇拜逐渐过渡的发展特点相一致,塔庙窟在从西向东的传播过程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印度的塔庙窟,“塔”是洞窟内最重要的礼拜对象;而在龟兹的中心柱窟,这种“塔”的形状抽象化了,并且塔前部开龛,龛里造像,显示了佛塔崇拜和佛像崇拜并存的状况。到了新疆以东的河西、中原地区,作为埋藏佛舍利的“塔”的含义更为减弱,将佛陀作为神像来崇拜的色彩则愈趋浓厚,中心柱与其说是在窟内表现佛塔,不如说更像是设置“神龛”的场所了。这种现象,正反映出丝路沿线佛教艺术传播中的演变。

  (作者为新疆龟兹研究院研究员)

  知识链接

  印度的塔庙窟

  印度的“塔庙窟”一般分为三部分:当中部分宽而高,称为主室;两侧部分窄而低,称为侧廊;主室末端与一半圆形后室相接。主室之顶,凿成有纵向支撑的拱顶;侧廊之顶,则多作扇形;后室中央雕出佛塔,两列石柱于塔后相接。窟外立面雕饰繁复,题材多样,既有人物、动物,也有建筑图案和各种纹样。

  现今印度石窟寺院中,保存有不少大致完整的塔庙窟,其中最早的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最晚的建于公元七世纪,主要分布在印度的西部、中部和南部。石窟中有大量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作品。依据雕刻和绘画题材的不同,印度塔庙窟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心柱窟雕刻和绘画的题材多表现小乘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人物和图案,用笔大胆,风格豪放;晚期雕刻和绘画题材则多为大乘佛教题材,佛像成为主要的表现题材。随着佛教的密教化,密教造像也开始出现,人物的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

  (苗利辉)

分类信息

克孜尔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