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韩建业:石峁与二里头

摘要: 一、欧亚体系中的石峁与二里头  我曾经将全新世的欧亚大陆分为三个文化圈,分别是以早期中国文明为核心的早期东方文化圈,有着西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早期西方文化圈,以及早期北方文化圈。这三个文化圈形成于一万多年以前,之后不断发展,具有各自的传统。早期东方文化圈具有超大规模的定居社会和农业经济,稳定内敛,遵循礼制,有着祖先崇拜、慎终追远和 ...
一、欧亚体系中的石峁与二里头

  我曾经将全新世的欧亚大陆分为三个文化圈,分别是以早期中国文明为核心的早期东方文化圈,有着西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早期西方文化圈,以及早期北方文化圈。这三个文化圈形成于一万多年以前,之后不断发展,具有各自的传统。早期东方文化圈具有超大规模的定居社会和农业经济,稳定内敛,遵循礼制,有着祖先崇拜、慎终追远和悠久的历史记忆传统。早期西方文化圈具有广阔视野,富于开拓和冒险精神,经济贸易发达。早期北方文化圈流行萨满信仰,长期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文化延续性较差,不稳定性最高。将石峁和二里头放在欧亚这个大体系中,我们就会发现石峁城址位于早期东方文化圈和早期北方文化圈交界之处,属于中国的长城沿线或者狭义的北方地区,而二里头遗址则在早期东方文化圈的核心区域,在中原地区。

  石峁城址年代上限大约是公元前2300年,下限大约是公元前1800年,存续大约500年。石峁遗存主体属于考古学上的老虎山文化,这个文化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陕北、山西中北部和河北西北部。我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老虎山文化包括石峁是我重点的研究对象之一。二里头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50年,属于二里头文化,这个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大部地区。

  二、石峁石城遗址

  石峁石城由三重城构成,外城的面积有大约400万平方米,有内城,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地方是皇城台。皇城台由十多级石砌台阶组成护坡,非常壮观,建造严整。护墙中有紝木,有菱形石雕,墙壁里还插有玉器。皇城台经过最近几年发掘,其结构已经大致清楚,外面有一广场,进去后是瓮城、城门、通道,顶上是一个边长为150米左右的大台基,里面有神庙宫殿建筑和池苑。

石峁遗址

  在皇城台边缘夹道一侧出土了数十件石雕,其形态主要为兽面、神人、动物、符号、几何纹等图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神人或兽面纹。这些神人或兽面纹图案应该主要源于中原和东方的陶寺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最早出现于距今7500年前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往后流行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之上。也有少量浮雕具有北方特色。最近还发现了一件立在原来地面的圆柱状浮雕,几个面都有神人或兽面图案。我认为这些石雕不见得都是来自其他废弃建筑的拆除构件,而是为通往皇城台神庙的这条神圣的通道专门制作。除了浮雕,还发现了很多陶器,例如石峁兴旺时期的鬲、斝、三足瓮,都是当地很有特色的器物。另外,在皇城台还发掘出土了钺等玉器。

  石峁外城规模宏伟,在外城的瓮城墙中,大概每隔一米插一件玉器。说明玉器虽然是从晋南和东方传来的文化因素,但到北方后,其内在属性发生了变化。从外城瓮城进去之后,有一条通道,两侧是高大的墩台,再往里面有内瓮城,发现有壁画。在这些城墙里发现了个别人面石雕,和新疆阿尔泰等地区出土的人像有些类似,有学者借此阐发石峁与西北草原地区的联系,但这种推测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从以上重要发现来看,石峁应该已经是北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中心,当时的社会当已经进入初级文明社会或者早期国家的阶段。

  下面讨论石峁遗址在考古学上的文化属性。

  我的博士论文将老虎山文化后期分为三种类型,包括晋中北的游遨类型,石峁所在的陕北、内蒙古中南部的白草塔类型,以及冀西北的筛子绫罗类型。石峁遗存主体属于老虎山文化。鉴于石峁遗址影响大,孙周勇和邵晶等建议将老虎山文化改称为石峁文化。

  考古学家非常重视陶器的研究,陶器到处都有,容易破碎,变化敏感,所以最能代表某人群或者是某族的风俗习惯。因此考古学上往往以陶器作为划分考古学文化的首要依据。以老虎山文化(石峁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双鋬鬲为例,依据形态可以看出从早到晚的一系列变化。老虎山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约距今6500年以后,从关中、晋南和河北等地区,属于仰韶文化的农民从不同的方向往地广人稀的北方地区移民,以致于包括鄂尔多斯、陕北等地在内的长城沿线,在六千多年前和山西、陕西、河北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传统,即仰韶文化传统,或者广义中原文化传统。但随着长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

石峁遗址皇城台石浮雕

  将老虎山文化放在更大的地域范围来分析,会发现它和龙山时代(公元前2500-1800年)文化圈的其他文化比较接近,而与同时期中国西北地区以彩陶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新疆北部的切布尔切克文化等差别很大。切布尔切克文化的陶器主要是一种平底的筒状器物,俄罗斯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奥库涅夫文化(Okunev Culture)也是类似的筒状陶器,正北方贝加尔地区的希维拉文化(Sivera)为圜底筒状器物。所以石峁的陶器属于广义中原传统,与中国新疆和欧亚草原地区的陶器没有关系。但石峁的家羊、青铜技术等,则与甘青地区或者欧亚草原地区存在联系。

  距今41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前后期之交,是典型的多事之秋,欧亚大陆北部地区进入冷期,导致很多北方人群南下。比如在欧亚大陆西部,北方人群的南下就对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个时期在中国同样发生了规模宏大的北方人群——老虎山文化后期人群南下的事件,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晋西南陶寺文化的覆灭和陶寺晚期文化的形成。陶寺文化有斝无鬲,陶寺晚期文化出现大量鬲,前后期有巨大的差别。我认为这次北方人群的南下,与文献记载的稷放丹朱事件可以对应,稷是姬姓周人的先祖,丹朱是唐尧的儿子。因此,陶寺晚期文化已经进入了最早的先周文化范畴。

  实际上,距今4000年左右北方文化南下的事件不只这一次。另一次就是河南的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南下,把庞大的石家河文化改变得与王湾三期文化面貌差不多,我认为此事与文献记载中的禹征三苗事件有关。禹是创建夏王朝的先祖,禹征三苗事件的证实,说明王湾三期文化的后期就已经是早期的夏文化了。还有一次,就是豫东和安徽北部的造律台文化大规模南下,到达江浙等之前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域,使得东南地区的文化面貌也河南地区相似起来。由此可见老虎山文化的南下不是偶然事件。

三、二里头都邑遗址

  早先认为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上限是距今4000年左右,后来由于夏商周探源工程运了新的测年计算方法,认为它的上限是距今3750年左右,下限是距今3500多年。二里头文化的时间就变得很短,只有大约200年。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区在现今洛阳一带,该区域发现了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都邑遗址。二里头文化主要的影响范围北至辽西、东到沿海、南达江汉,西至甘青,西南至四川盆地,向外辐射范围更远。因此我认为在二里头时代已经至少形成了具有四个层次的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二里头遗址出土嵌绿松石青铜牌饰

  二里头文化的超级中心聚落只有一个,那就是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范围有300多万平方米,有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宫城。如果说把神庙宫殿集中在一起称为宫城,那么这种宫城双槐树、良渚、陶寺、石峁都有,但二里头遗址是第一次由高大的宫墙把宫殿圈起来,规模非常庞大,宫殿建筑布局严整。在宫城区南边是官营手工业作坊,包括制作绿松石和铜器的作坊,北边有祭祀区和墓葬区。最近的发现和研究表明,二里头都城很可能是井字形布局结构,最中心安排宫城,这样的布局完全突破了我们以往的认识。

  二里头的主要陶器有鼎、罐、大口尊等,陶器的种类和形态与新密新砦二期晚段非常接近,区别在于新砦二期晚段的器物比较轻薄,更有龙山的风格。由此我们认为是新砦二期的人群迁移到洛阳盆地而形成了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与龙山时代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青铜器。二里头有了独具特色的鼎、爵、斝等青铜容器,尤其是青铜鼎,让我们联想到九鼎的传说,不过二里头的年代要晚于传说中铸造九鼎的大禹的年代。当时青铜器已经成为了中国礼乐制度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二里头的青铜器是用复合陶范铸造,与西方用石范制作工具或武器有较大差别,所以,中国特色的青铜器铸造传统在二里头时代已经正式形成。

  当然二里头文化的形成,还有来自于齐家文化、老虎山文化(石峁文化)等的贡献,比如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技术,羊、黄牛等家畜,花边罐等陶器。我曾经提出,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大部地区在技术经济、文化格局、社会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革现象,堪称一次“青铜时代革命”,这次“青铜时代革命”与西方青铜文化的影响和刺激有密切关系。二里头文化当中上述西北或北方地区文化因素的出现,自然也与“青铜时代革命”有关,二里头文化因海纳百川而发展壮大。但从文化传统主体来说,二里头文化主要是在当地龙山时代文化基础上发展来的,西来的因素处于很次要的地位,而且都是通过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间接传入。我们不能因为有文化交流而得出二里头文化“西来”的结论。

石峁遗址出土石龙

  二里头文化还有一种镶嵌绿松石的青铜牌饰,牌饰上面有兽面纹,受到大家普遍关注。有学者把它和新疆或者是更西部的一些器物进行比较,认为有源自西方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些兽面纹跟石峁石雕上的兽面纹接近,来源都在黄河长江流域。二里头文化也承袭了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传统,二里头的戈、钺、牙璋、多孔刀等玉器个体较大,制作更加精美,凸显出二里头作为王都的气魄。戈这一武器也是最早出现在二里头,玉戈当然是礼器,也有可以用于实战的青铜戈。二里头的玉钺很大气,应该也是象征军权。在二里头宫殿区的一个中型墓葬中,发现一件由2000多块绿松石拼出的龙的形象,与石峁出土的石雕龙的形象非常相近。

  如果我们把二里头遗址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看,就会发现它显然处于一种众星捧月、唯我独尊的地位。从全国范围来看,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因素见于中国大部地区,比如镶嵌绿松石的青铜牌饰发现于甘肃、四川,鬶、爵、斝等礼器发现于甘肃、四川、内蒙古东部,牙璋往南一直到了中国的华南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地区。我们认为二里头进入了王国文明,就是因为它对中国大部地区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辐射能力。

四、总结

  石峁所属的老虎山文化源于中原而面向欧亚,其主体来源在中原,只是跟欧亚草原有一定的交流。石峁虽然有大城,但它的统辖范围主要局限在北方地区,所以尚处于邦国文明或者古国文明的阶段。石峁所在的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限制,社会分化、贫富分化并不是很严重,和江浙、山东这些东南沿海地区形成鲜明的对照,所以我在2000年提出了文明起源的“北方模式”这个概念。另外,石峁所代表的老虎山文化的南下,对陶寺所在的中原地区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二里头文化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不认为石峁跟二里头文化有直接关系。我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晚期夏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后期是早、中期夏文化,石峁所属的老虎山文化不是夏文化,而可能是黄帝后裔北狄的文化。

  二里头文化基于中原而面向欧亚。面向欧亚是指它通过齐家文化、老虎山文化(石峁文化)间接受到来自欧亚草原的影响,也和欧亚草原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二里头文化应该已经进入王国文明阶段,它所代表的模式我称之为中原模式。

  (本文根据“汲古论坛”第十期“金声玉振:上古世界体系中的石峁与二里头”的发言整理而成)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韩建业

更多信息...

二里头遗址

石峁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