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庙堂仪范: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 第一期》图录

摘要: 《庙堂仪范: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 第一期》故宫博物院 编ISBN:978-7-5134-1427-2定价:320.00元出版社:故宫出版社中国画画科中,人物画因独特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功能,特别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的产生和成熟要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无论是东晋顾恺之,还是盛唐吴道子,这些中古时期最具创造力的大家,均以擅长人物画知名。五代两宋是 ...

《庙堂仪范: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 第一期》
故宫博物院 编
ISBN:978-7-5134-1427-2

定价:320.00元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中国画画科中,人物画因独特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功能,特别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的产生和成熟要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无论是东晋顾恺之,还是盛唐吴道子,这些中古时期最具创造力的大家,均以擅长人物画知名。五代两宋是人物画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高度艺术表现力的杰作。例如工笔重彩的《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女孝经图》等,这些作品,在人物内心的表达和大型场景的构图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同时,一些早期绘画在宋代留下的摹本,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如《步辇图》《列女图》《女史箴图》(白描本)等。

但也是在宋朝,文人画思潮兴起,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们反对以形似为圭臬的绘画创作,他们更为关注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强调与文人精神更加契合的神似。在这种审美观点影响下,出现了“今人绝不画故事(人物画)”的现象,尤其元代以至清中期,文人画家很少参与人物画创作。但在宫廷画院中,具有纪功宣德、伦理教化功能的人物画仍受到重视,大量作品流传至今。

因为国内博物馆馆藏多以明清时期绘画为主,而这一时期的人物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要逊色于山水画、花鸟画。所以人物画展览举办得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进一步影响了广大观众对古代人物画的认知。为了更好地展示传统绘画的特色,推动人物画的研究,故宫博物院利用丰富的人物画藏品尤其是独特的宫廷绘画资源,特举办一个大型人物画展览。“庙堂仪范”是这个系列展的第一期,其紧紧围绕人物画的伦理教化功能,集中展示历代杰出政治人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按照人物身份和时代,分为“王者之政”“济济多士”“列女垂范”三个单元。

“王者之政”

“王者之政,政在养民。”共展出十九位历代杰出的帝王形象,他们或为朝代的肇基者,或是继承前业的中兴之主。

首先出现的是尧、舜、禹、汤四位《尚书》《论语》等古代经典中记载的上古帝王,他们均以道德功业垂范后世,出自清代女画家陈书《历代帝王道统图册》(图 1、图 2)。陈书(1660—1736),字南楼,号上元弟子、复庵、南楼老人,浙江嘉兴人,擅画花鸟、山水。此册系乾隆八年(1743)陈书去世后,其子刑部侍郎钱陈群进呈内府,并受命于每页书写赞语,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图中人物衣纹用兰叶描,用笔工细,设色艳丽。人物的开脸,先勾描再加渲染。历代帝王服饰、陈设器物皆出于想象,人物相貌带有晚明以后的程式化特征。

图 1ˉ 历代帝王道统图册·帝尧 ˉ 绢本设色 ˉ 陈书

图 2ˉ 历代帝王道统图册·帝舜 ˉ 绢本设色 ˉ 陈书

接着是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笔下的周文王,选自《养正图册》。冷枚于康熙晚年供奉内廷,其绘画受到西洋画法影响。册中人物衣纹勾线细致准确,设色凝重典雅;屋宇树木参入透视画法,有装饰趣味。表现周朝礼乐文化的,还有马和之(传)《闵予小子之什图》卷(图 3),讲述了周成王姬诵咨访治道,以继承父祖功业的故事。马和之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著名画家。全卷人物衣纹圆转飘逸,线条两端细中间加粗,称之为“蚂蟥勾”,系当时画院画家仿照马和之笔意所作,于《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图 3ˉ《闵予小子之什图》卷(局部)ˉ 绢本设色 ˉ 马和之(传)

随后重要的展品,有明前期画家戴进的《三顾茅庐图》轴,讲述了蜀汉昭烈帝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共襄大业的故事。戴进(1388—1462),浙江杭州人,“浙派”山水画的开创者。画中人物衣纹用“钉头鼠尾描”,颇为传神。山水布景学南宋院体,大斧劈皴,水墨淋漓,气势撼人。

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紧接着是著名的“唐宗宋祖”。元代陈及之《便桥会盟图》卷为首次展出,此卷讲述武德九年(626)突厥入犯,李世民化危为安与之会盟的故事。长卷起首,突厥部众列队沿沙丘行进。其后或休马整顿,或队列表演,或作马技、马球之戏(图 4a)。末段绘便桥之南,唐太宗车服盛装,仪仗引导,缓缓而行(图4b)。全卷人物衣纹近铁线描,线条细劲准确。人物虽多,而面貌神情绝不雷同。树石近于郭熙画派,是元人面貌。长卷兼具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图 4aˉ《便桥会盟图》卷(局部)ˉ 纸本白描 ˉ 陈及之

图 4bˉ《便桥会盟图》卷(局部)ˉ 纸本白描 ˉ 陈及之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终结了“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两百余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倡文治,奠定了宋代文化繁荣的局面。明代宫廷画家刘俊的《雪夜访普图》(图 5),描绘雪后深夜赵匡胤突然造访宰相赵普宅中,“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共同商讨征伐大事。画轴取三段式构图。中景赵匡胤幅巾龙袍坐于地毯上侧身倾听,赵普跽坐拱手侃侃而谈,赵妻捧盘侍立于一旁。人物衣纹用兰叶描,方中带圆,褶皱处交代清楚。人物表情刻画工细,君之豁达、臣之忠谨,以及赵妻之淡然、侍卫之无奈,均极为传神,是明代院画中精工细致一路画法的杰出作品。

图 5ˉ《雪夜访普图》轴 ˉ 绢本设色 ˉ 刘俊

最后是明清四位著名帝王——洪武、宣德、康熙、乾隆。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是《朱瞻基射猎图》轴(图 6),系清代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之一,描绘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射猎场景。衣纹近似“钉头鼠尾描”,造型比例准确。朱瞻基面部渲染精细,肤色黝黑,正与朝服相同。此图为宫廷写实绘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清人《弘历朝服像》(图 7)为乾隆元年(1736)弘历二十六岁时画像,设色华丽,人物面容和服饰采用了西洋焦点透视画法,讲究解剖结构及比例,呈现出立体感。虽无画家款印,但从风格推断可能是郎世宁所画。

图 6ˉ《朱瞻基射猎图》轴 ˉ 绢本设色 ˉ 明人

图 7ˉ《弘历朝服像》轴 ˉ 绢本设色 ˉ 清人

“济济多士”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离不开文臣武将的忠心辅佐。本单元共展出二十四位历代著名大臣的形象及事迹。

首件展品是明代吴伟(1459—1508)《问津图》卷。“子路问津”故事出自《论语》,表现了孔子不回避现实的人生态度。卷中人物衣纹用兰叶法白描,线条柔劲,用笔简练,具有文人气息。吴伟所画山水、人物俱佳,尤其白描人物号称“有明第一”,此卷为其代表作。同时,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思想,影响了其后一代代的中国人,不避艰险,甘愿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力量。

汉朝的文治武功,皆极恢宏,涌现出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臣将相。前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出使匈奴不辱使命的苏武,后有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明人《张良像》轴(图 8),为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名臣像之一,画中张良头系幅巾,深衣大袖,微有髭须,约为中年面貌。人物造型比例合理,面部略加渲染,衣纹用笔刚劲沉稳。从服制带有汉朝特点来看,当是明代宫廷画家临摹之作。历代名臣系列画像,清代原藏于内务府广储司茶库,乾隆十三年(1748)重装,《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本幅钤印“宣统御览之宝”。

图 8ˉ《张良像》轴 ˉ 绢本设色 ˉ 明人

汉武帝时苏武(?—前 60)出使匈奴,滞留漠北十九年而坚贞不屈,是历史上不辱使命的代表人物。晚清海派名家任颐(1840—1895)的《苏武牧羊图》轴,为其写意人物精品。图中人物衣纹用折笔勾出,线条古拙浑厚,受到晚明陈洪绶画法影响而又能创新。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政治家。朱瞻基《武侯高卧图》卷中,孔明偃卧竹林,头枕书册,神态悠闲。衣纹用马远“折芦描”,面部微加渲染,简而传神,极具文人意趣。明宣宗喜好文艺,尤精绘画,这幅作品是他特赐给功臣平江伯陈瑄作为奖赏。

图 9ˉ《周处砺剑图》扇页 ˉ 纸本墨笔 ˉ 侯翼(传)

魏晋南北朝,选取了周处和谢安的故事。西晋周处(约 236—297)知错能改、终为名臣,侯翼(传)《周处砺剑图》扇页(图 9)描绘了他早年以勇力为祸乡里,后改过自新,为民除害斩杀蛟龙的故事。图中周处蓬发瞠目,磨剑岸上,水雾弥漫,潭浪汹涌。画中取半边式构图,形象与衣纹用笔类元代颜辉而笔墨稍刻露,应是明人所绘,旧传为北宋侯翼。对开清高宗弘历题诗“克己修忠信,卒为贤大夫”,颂扬了他知过能改的品格。清初画家谢彬的《淮淝奏捷图》轴(图 10),则描绘东晋名相谢安(320—385)于山中运筹帷幄,指挥将士击败前秦入侵的故事。人物描绘细致,设色工丽,作全景式构图,以简洁优雅的环境突出了主人公临事从容淡定的名士风度。本幅左下署款“八十叟谢彬”,知画于康熙二十年(1681)。

图 10ˉ《淮淝奏捷图》轴 ˉ 纸本设色 ˉ 谢彬

唐朝继汉朝之后,武功强盛,文化繁荣,名臣以狄仁傑、郭子仪为代表。明代后期画家蒋嵩的《归思图》轴(图 11),描绘了唐代名相狄仁傑(630—700)望白云孤飞而思亲人,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人物造型古朴端正,有唐人意蕴。衣纹细腻工稳,略带“战笔”,当是画家早年之笔。郭子仪(697—781)系唐中叶名将,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功之臣。明人《郭子仪像》轴(图 12)中他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袍,手执象牙笏板。人物开脸、衣纹画法与《张良像》相同,当是明代宫廷画家同一时期的作品。此轴亦为清内务府广储司茶库旧藏历代名臣像之一,于《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图 11ˉ《归思图》轴 ˉ 纸本设色 ˉ 蒋嵩

图 12ˉ《郭子仪像》轴 ˉ 绢本设色 ˉ 明人

宋朝所选五位名臣中,岳飞和文天祥均是千古流芳的民族英雄。明人《岳飞像》轴(图 13)绘岳飞头戴四带巾,身穿织金蟒袍,腰系云龙玉带,手捧书册端坐于交椅上。人物刻画相较张良、郭子仪像更为精细,略带写意趣味。大臣穿蟒袍,是明代才有的现象,可见此像为画家根据明代制度创稿。明人《文天祥像》轴(图14),文天祥头戴方顶幅巾,身穿交领襕衫,长面细目,神态温和,髭须描绘细致。衣纹用淡墨勾出,褶皱颇为合理。综合各方面看,此画应是明人有所依据的摹本,原本当是全身像,画家具有相当的艺术功力。本幅右侧篆书题“宋宝祐丙辰状元少保右丞相文山先生像”。诗塘有其后人清初书法家文掞楷书抄录《正气歌》。

图 13ˉ《岳飞像》轴 ˉ 绢本设色 ˉ 明人

图 14ˉ《文天祥像》轴 ˉ 纸本设色 ˉ 明人

清代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终的形成时期,我们特意选取了四幅宫廷画家完成的战图,展示为了维护国家安定和领土完整而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将领。在四幅战图前,以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年(1765)御题的行书“扬武”“绥疆”(图 15a、15b)四字为前导,显示了清朝统治者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志。《格登鄂拉斫营图》(图 16)为《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十六开之第二幅,描绘了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十四日,蒙古族将领阿玉锡等二十余人夜袭格登山(今新疆昭苏西南),大破准噶尔部达瓦齐的著名战役。这套战图册起初由郎世宁等西洋画家于乾隆二十年完成,并陆续送往欧洲制作铜版画。据《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命姚文瀚、丁观鹏等宫廷画家临摹郎世宁等原画稿,画成设色册页,此图当为其一。与采取焦点透视明暗对比的铜版画相比,人物、布景较平。居中骑黑马刺杀者为阿玉锡。本幅有弘历乙亥年(1755)长跋,与铜版画字迹微有差异,当系补题。

图 15aˉ 平定乌什战图册题词 ˉ 纸本行书 ˉ 弘历

图 15bˉ 平定乌什战图册题词 ˉ 纸本行书 ˉ 弘历

图 16ˉ《格登鄂拉斫营图》页 ˉ 纸本设色 ˉ 清人

《渡海凯旋图》(图 17)为《平定台湾战图册》十二开之第十一幅,描绘了统帅福康安(1754—1796)与参赞大臣海兰察等平定台湾天地会林爽文暴动后,船队凯旋班师抵达厦门港的场景,这天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月十四日。图中居首大船中,福康安和海兰察正在交谈。其后船队川流不息,陆续驶入厦门港湾,船只人物都依次缩小。画笔工谨细腻,人物衣饰设色艳丽,与淡雅的坡岸海水形成对比。本幅有乾隆五十三年弘历御题。

图 17ˉ《渡海凯旋图》页 ˉ 纸本设色 ˉ 清人

表现福康安等人战功的,还有《攻克擦木之图》(图 18),这是《平定廓尔喀战图册》八开之第一幅,描绘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五月七日黎明,清兵攻克廓尔喀(今属尼泊尔)设在擦木的堡垒,从而势如破竹,平定了廓尔喀入侵西藏的险情。右下居中指挥者,为统帅福康安。图中场景复杂,人物众多,皆作程式化的圆脸,平远式构图,在表现战争的纵深场面上略显呆板。本幅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弘历御题。

图 18ˉ《攻克擦木之图》页 ˉ 纸本设色 ˉ 清人

《生擒张格尔图》(图19)为《平定回疆战图册》十开之第一幅,描绘了道光七年(1827)十二月二十七日,清军于喀尔铁盖山活捉张格尔,平定南疆叛乱的场景。雪山顶束手就擒者,为叛乱首领张格尔。山下白须策马指挥者,为嘉庆、道光时著名将领参赞大臣提督杨芳(1770—1846)。图中人物密集排布,喀尔铁盖山低平若矮丘,显然是纪功图想象之笔。功臣十余人,相貌各有特点,当是据实描绘。本幅有清宣宗旻宁道光九年(1829)御题。

图 19ˉ《生擒张格尔图》页 ˉ 纸本设色 ˉ 清人

“列女垂范”

西晋张华《女史箴》中说:“爰始夫妇,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伦。”中国传统社会虽是男权主导,但夫妇关系是人伦基础,女性参与政治,有其合理性。她们的言行,关系到家族兴衰、国家安危。那些曾在宫廷生活或在政治中起到正面作用的女性,其事迹被图画出来,作为后世的榜样。

本单元所展出的《列女图》《女史箴图》《女孝经图》三件宋画,是绘画史上的赫赫名迹,亦是本次展览中极为重要的展品。

西汉刘向鉴于成帝时后宫女宠跋扈,故收集历代女性故事为存亡兴衰之讽喻,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宋代以后唯有仁智篇有图本流传。宋摹《列女仁智图》卷,是现存最早的《列女图》本子,但亦不完整,中间有残缺拼接处。此卷人物衣纹用铁线描,用笔较重。人物衣纹、发式、冠带,以及卫灵公夫人部分的舆服器物,都保留了不少汉制,证明其图式流传渊源较久,文献价值很高。《列女图》人物服装画法使用了复笔法,即勾出线条后,用墨色轻重相间的画法来设色,表现出服装的褶皱及动感。长而繁复的衣裙,颇符合汉代上层妇女流行长裙曳地的服饰风俗。通观全卷,列女们衣袖飘舞,真有飞动之感。

西晋大臣张华作《女史箴》,列举了历史上宫廷女性的模范,表达了对当时后宫干政的忧虑。《女史箴图》将其演绎为十一段故事,每段抄录相应箴文,其中第二段至第五段为楚庄王夫人樊姬、齐桓公夫人卫姬、汉元帝冯婕妤、汉成帝班婕妤,其余八段故事皆无对应具体人物。清宫旧藏南宋摹本《女史箴图》是这件名作宋元以前仅有的两件摹本之一,于《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有乾隆御题的“王化之始”四字引首。避宋讳最晚到南宋孝宗,故断定是南宋摹本。这件宋摹本的价值,首先是全卷十一段画面包括箴文都是完整无缺的,而大英博物馆藏唐摹本(清宫旧藏,被八国联军掠走)则少了箴文起始部分文字和“樊姬感庄”“卫女矫桓”两个画面。其次是白描法的运用。宋代以前,绘画创作例要着色,白描只是起稿阶段,故“以丹青二字目画家”。没有完成设色,不能算是完整的绘画。直到北宋李公麟“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白描画才正式为人所接受。宋摹本《女史箴图》是白描法流行后的有意之作,而非未完成的稿本。画中舆服家具,亦见于出土漆画。人物与布景的比例仍然不尽合理,保留着中古时期人物画的特点。

宋人《女孝经图》卷(图 20a、20b、20c)为宫廷画家创作,显示了南宋画院在传承北宋宣和画院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统上,仍然保持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女孝经》是唐代侯莫陈邈之妻郑氏所著,宣扬女德妇道,共有十八章。此图工笔重设色,描绘《女孝经》开宗明义章、后妃章、三才章、贤明章、事舅姑章、邦君章、夫人章、孝治章、庶人章九段故事。每章之后,皆有楷书抄录《女孝经》原文,书体近似宋高宗赵构风格。卷中人物衣纹用铁线描,设色重而不艳,妇女衣裙上的妆花图案,也用细笔一一画出。布景中,树石用细笔皴擦,宫殿房屋用界画法,皆一笔不苟。全卷无论从整体构图,还是局部的笔墨技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尤其是人物面部渲染精工,神情举止雍容典雅,整幅画面都沉浸在和谐而肃穆的氛围中,与《女孝经》所力求宣扬的道德风范极为调和。

图 20aˉ《女孝经图》卷(局部)ˉ 绢本设色 ˉ 宋人

图 20bˉ《女孝经图》卷(局部)ˉ 绢本设色 ˉ 宋人

图 20cˉ《女孝经图》卷(局部)ˉ 绢本设色 ˉ 宋人

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图册》(图 21a、21b)中,历朝贤后虽然前后跨越千年,但她们均五官纤秀,面部刻画千篇一律,深受明代仇英人物画法的影响。即使乾隆中期宫廷人物画家中艺术水准最为突出的金廷标,在其描绘冯婕妤挺身而出为汉元帝挡住黑熊的《婕妤挡熊图》轴(图 22)时,虽然画风秀润精谨,但人物开脸仍难脱仇英的窠臼。

图 21aˉ《历朝贤后故事图册》之一 ˉ 绢本设色 ˉ 焦秉贞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故宫博物院

更多信息...

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