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园
历史会铭记这一天——公元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遗九年的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这一刻,被誉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的这座东方小岛,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小岛为何能成为世界遗产?
东西方多元文化在这里的碰撞与融合是鼓浪屿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鼓浪屿文化遗产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ii”和“标准iV”,满足遗产保护真实性、完整性要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共享遗产的经典之作,“她见证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的历史”。
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鉴
一座小岛,一段历史,一种机缘。
在鸦片战争之前,鼓浪屿基本上是一个海岛聚落。鼓浪屿岛最早的记载在宋代(10世纪),被称为“圆沙洲”或“圆洲仔”。此后,它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阶段,以闽南文化为主的本土传统文化在岛上形成文化积淀。16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后,大航海时代来临,由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经营的郑氏海商集团以鼓浪屿、厦门、金门为基地,通过海上贸易,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地区及日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鼓浪屿成为西方人居留地,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或领事机构。许多商行开始集结,德记、和记、怡记以及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等洋行将商贸辐射到闽南及更广阔的地区。
1902年1月,《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签订,次年生效,鼓浪屿成为公共地界。随后,清政府批准授权设立工部局和会审公堂,管理公共地界行政、司法事务。鼓浪屿被植入西方“公共”概念,多国“岛民”共同制定社区律例,共建了“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华洋共管、高度自治的社区治理路子,由此也开启了鼓浪屿的多元文化交融阶段。
20世纪初,大批闽籍华侨精英返乡,鼓浪屿成为他们首选的定居地。他们大兴土木,创立公司,发展商贸,开发房地产,加速了岛内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多元文化的磨合与成熟。历经本土文化的沉淀、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共同家园”。居民、华侨和洋人和谐相处,安居乐业,体现了这一时期人居理念和独特示范,也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并非排斥或者征服,而是彼此尊重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
崭新的社区气质随之逐步形成。疏通死水,消蚊灭蝇,打扫道路,清除垃圾,冲洗排水道,隔离传染病者,建设公厕和垃圾箱,良好卫生习惯在鼓浪屿形成风潮。在共同营造了一个整洁、安静、有序的城区环境的同时,居住在岛上的人们也变得温文尔雅。
这个面积仅相当于大约三个故宫的弹丸小岛,先后创造了150个“中国之最”:第一个引进摄影术、第一个引进足球、创办第一座女学堂、第一座幼儿园等。“鼓浪屿见证了晚清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是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是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华侨群体共同营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鼓浪屿的申遗陈述如是说。
在鼓浪屿申遗顾问、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彭一万看来,这个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的小岛,至少荟萃了四种文化,除了大家熟知的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外,还有生态文化。通过鼓浪屿上的华侨植物引种园,世界各地适合热带、亚热带种植的植物被引入,才使得鼓浪屿乃至厦门成为海上花园。他表示,鼓浪屿作为近现代中西多元文化荟萃、汇聚的微型城区,“在中国独一无二,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入驻救世医院旧址,展出200多件珍贵的西洋文物。
文化遗存的活态传承
有人说,“在鼓浪屿,一步一个城,走着走着,便环游了世界”。
这话一点也不假。到过鼓浪屿的人,无不被鼓浪屿上的万国建筑所吸引。这些由华侨主导建设的建筑,闽南风格、西方古典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装饰艺术风格并存共荣,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
风貌建筑、古迹遗址、历史道路、特色园林、自然景观构成了鼓浪屿独特的城市肌理和文化特征,散发出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厦门文史专家、鼓浪屿历史研究者吴永奇表示,鼓浪屿岛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和欧洲建筑、文化价值观的交融。
创新发展是鼓浪屿在建筑史上的重大贡献。许多建筑在兼收并蓄中融会贯通,开拓了新的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引领新建筑潮流的厦门装饰风格。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认定,它符合标准iv,即“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高度评价“鼓浪屿是厦门装饰风格建筑的一个杰出代表,反映了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从传统的地方风格向现代主义和国际化的过渡”,“就此而言,鼓浪屿见证了亚洲全球化早期各种价值观念的交汇、碰撞和融合”。
如今,鼓浪屿拥有近2000座历史建筑,道路网络和市政设施基本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包括工部局、三丘田码头、和记洋行、燕尾山午炮台等4处遗址和三和宫摩崖题记、延平文化等2处遗迹,墙垣、基石、地面、房屋结构、码头驳岸、炮台台位都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样貌。
在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张顺彬看来,鼓浪屿的“魂”在于,她不仅真实完整地保留了历史遗存,而且使其活态传承下来,让人文之光熠熠生辉。
在鼓浪屿,不同宗教和睦相处流传至今,教会西医诊所选择在族人的宗祠开办,中式婚礼选择在西方的教堂进行并非少见;教育、医疗、体育起步早发展快并保持优势,成为培育一批批精英的摇篮,“万婴之母”林巧稚、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清华第一位体育教授马约翰、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周淑安等知名人物都与鼓浪屿结下不解之缘……很难再找到像这样小的地方,有这样多的名人饮誉世界。新生代同样出类拔萃,世界科学舞台、艺术殿堂、体育奖台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科学家、钢琴家、指挥家、诗人层出不穷,音乐世家、教育世家代代相传。
如今,历史国际社区的品质仍在延续,读诗书、听音乐、穿西服、喝咖啡、办家庭音乐会早已成为鼓浪屿岛民生活的一部分,钟声、琴声、读书声仍然浸润着人们的生活。
八卦楼(风琴博物馆)
市民声音
“鼓浪语音乐沙龙”成员白毅:
这两年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对鼓浪屿进行整改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的鼓浪屿确实不那么拥挤了,也安静了一些。
申遗成功有助于保护岛上珍贵的历史文物、遗迹,但是鼓浪屿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还要保护好鼓浪屿人的“精神家园”。在鼓浪屿的老别墅举办音乐沙龙,原是老鼓浪屿人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音乐是他们精神家园中很重要的部分。鼓浪语音乐沙龙,就是想通过音乐,努力让这种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不要断代。我坚信,音乐能够让鼓浪屿人“回家”,鼓浪屿也能让音乐回家。
鼓浪屿居民谢绵聪:
申遗成功,是对鼓浪屿历史的肯定。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经济一体化等议题下,拥有百年历史荣光的鼓浪屿正是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
我的先人们下南洋奋斗拼搏,后出于乡愁,受“落叶归根”观念的影响,回到鼓浪屿置了这份家业,无形之中也把他们的后代“束缚”在这个岛上。我们也是鼓浪屿多元文化交融、不断发展的见证者,现在它受到了这样的认可,作为老鼓浪屿人,我们能不高兴么?
在去年鼓浪屿成立的公共议事会上,我提出了鼓浪屿旅游应该如何适应申遗后的新变化,如何转型这样一个问题,要让世界各地的人来到鼓浪屿觉得实至名归。申遗的成功,对我们来说,更应该思考如何“守业”,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价值,共同守护它。
“老鼓浪屿人”黄孕西:
我对于鼓浪屿的记忆一直是那个宁静质朴、多元包容的小岛。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如今的鼓浪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希望不论如何变化,那种多元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气息不变,也希望通过申遗成功能更好地保护和提升鼓浪屿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如果可以,是否能够再考虑通过引进学校,为鼓浪屿的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中南银行旧址如今改造成中南银行的历史沿革展馆。
专家观点
鼓浪屿申遗顾问、厦门地方史专家彭一万:
鼓浪屿体现了 中国文化包容、合作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共享理念不谋而合。作为广大华侨铭记桑梓的“乡愁”,鼓浪屿申遗成功,势必吸引更多华侨回乡“看看”,这会倒逼厦门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条件、服务水平进行提升。
申遗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申遗,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共识,对传统文化遗产不但不能破坏,还要保护、维护、传承、发展。因此,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一举世闻名的珍宝保护好、管理好,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鼓浪屿申遗成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提升厦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鼓浪屿申遗顾问、文博研究员何炳仲:
鼓浪屿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国际化是绝无仅有的。就拿文化来说,涵盖音乐、诗歌、体育等多个领域、民间社团到国际论坛等多个层次的各项文化活动在岛上全面盛放。
如今,鼓浪屿申遗成功,作为老鼓浪屿人,我非常高兴。但我认为,申遗不是为了炫耀或装点门面,而要在申遗后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认同,从而使得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为此,我有两点建议。一是政府可以下大力气培养艺术、教育方面的人才,甚至可以请他们住在鼓浪屿上,让他们的身心尽情感受鼓浪屿,钻研到鼓浪屿的历史中,由此发散思维,把鼓浪屿的文化气质、普遍价值进行进一步挖掘和升华;二是申遗过程中,厦门政府已经整合调动各方面资源,实施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展示监测等工作,并在优化环境、整合资源、理顺工作机制等方面,有序推进综合整治。接下来,这方面工作依然可以持续做,并且可以把管理方式规范化,形成管理模式,用制度保护这份文化瑰宝。
菽庄花园
鼓浪屿申遗知多少
问: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是哪些?
答: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总面积为1269.4公顷。申遗范围分为两部分,一是遗产区,二是缓冲区。遗产区:鼓浪屿全岛陆地及岛屿周边礁石所界定的海域范围,面积为316.2公顷。缓冲区:对遗产区产生直接影响的周边海域,面积为953.2公顷。
问:鼓浪屿符合哪些申遗标准?
答:“鼓浪屿”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项标准中的2项。
标准(ⅱ)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社会生活、建筑园林设计及建造、艺术风格、现代技术方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标准(ⅳ)是近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具有高品质和早期现代性特征国际社区的独特范例。
问:鼓浪屿的完整性体现在哪?
答:鼓浪屿完整地保存有表达突出普遍价值的所有遗产构成要素,包含岛屿自然景观,城市空间结构,社区公共管理机构、驻岛机构、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建筑和宅园。
问:鼓浪屿的保护方针是什么?
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问:目前鼓浪屿的保护法律法规有哪些?
答:2000年,颁布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2011年通过的《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2年通过的《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申遗历程
2008年
鼓浪屿启动申遗工作。
2012年
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单。
2015年
国家文物局发出函告,原则同意推荐“鼓浪屿”作为我国201 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经国务院通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推荐“福建鼓浪屿”作为201 7年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文本于格林威治时间2016年1月30日17点之前,送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1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派专家前来鼓浪屿进行实地考察;201 7年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对鼓浪屿进行审议,通过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整治提升以来,龙头路作为“垃圾不落地”示范街焕发了新貌。
蜕变·新生
申遗之路一路走来,鼓浪屿在整治提升中不断蜕变,焕发出历史国际社区和谐美好的独特韵味——
从钢琴码头登上鼓浪屿,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熙熙攘攘,从前成排摆放、依然垃圾四溢的垃圾桶不见了,人群脚下也不见一丝被遗弃的果皮纸屑;行走在鼓浪屿的街巷之间,蜿蜒缠绕的线网基本不见了踪影,漫步间随处可见盎然的绿意;从前在景点不经意瞥见的令人尴尬的鸽子笼、居民屋顶违建等,如今已消失不见……
这座拥有百年历史荣光的岛屿变得更井然有序、环境更优美。“鼓浪屿更好了,我们也会更好!”7月6日,鼓浪屿居民沈春长如是说。
这几天,鼓浪屿龙头社区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挨家挨户为居民们重新修订门牌。全新的门牌上附有二维码,一经手机扫描,就能显示所处位置的电子地图,包括地址详细名称、管辖派出所和所属网格民警的名字和电话。
“以前有的人家隐藏在街巷角落里,不为人知,为了提升社区,经过一轮轮的基础大排查后我们重新编订了 门牌号,今后社区管理工作将更井然有序。”龙头社区主任王玉霞介绍道。
为了实现美丽蜕变,鼓浪屿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包括道路改造、外立面改造、管线规整、景观提升、卫生整治、违建拆除等。
王玉霞介绍,仅外立面改造工作,龙头社区就协调了不下500户居民,签下了500余份改造协议,由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服务团队进行统一评估设计,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提升街道外观。
“每周社区都要组织‘居民骨干会议’,广泛发动居民代表们共同参与家园改造,搜集居民反映的问题,给予协调解决。”王玉霞说,而在提升家园面貌的过程中,许多居民不计个人利益,顾全大局的配合让她非常感动。
龙头路上的“沈家闽南肠粉”占据了优势地理位置,本是岛上备受游客喜爱的小吃品牌,去年受龙头路道路改造和外立面改造影响,街道人气寥寥。老板沈春长干脆带头和店内员工给店面附近的工人们“搭把手”。他说:“施工期间难免生意惨淡,改造提升后游客肯定会更喜欢鼓浪屿,早点配合社区完成提升,也是方便我们自己。”
以申遗为契机,鼓浪屿管委会和思明区更加用心装点这座海上花园:鼓浪屿上龙头路等14个路段、天主堂等26个重要节点都完成了景观提升和管线规整;鸡山路等申遗线路及主干道路面约3000米得到修复更新;龙头路街心公园、中华路1号街心公园、笔山公园等8处公共空间提升改造,市民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得到改造升级;陆续拆除了全岛日光岩索道、百鸟园等大型不和谐构筑物及各种违章建设约400处,“微”改造雨棚、防盗窗、空调等约4700处。
守护鼓浪屿80年的厦门轮渡公司,通过厦鼓航线的调整和游客分流,科学地设定鼓浪屿日最大承载量,全面推行网络购票和实名制验证。建成了三丘田、内厝澳游客服务中心,开通游客投诉“一号式”受理反馈热线,大面积覆盖语言导览系统,推出了文化之旅游览线路和高端私人订制服务,大幅提高游客旅游体验。
如今,经过申遗“大考”的鼓浪屿,“静”和“净”渐渐回归,百年的人文风情清晰展现,美得更加和谐、自然。
传承·连结》>
七月盛夏,湛蓝的天空下荡漾着一湾碧波。在鼓浪屿的三丘田码头下船,从游客熙熙攘攘的身影中穿梭而过,一个右转弯,道路突然宽阔起来,一栋华丽的三层白色建筑顺着道路延伸的方向横亘在眼前,这就是龙头路1 00号——中南银行旧址。
“昨天,一位80多岁的老鼓浪屿人带着老照片回到了这里,重温儿时记忆。”在位于中南银行旧址三楼的鼓浪屿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中心副主任蔡松荣向记者谈起了前一天的经历。
老人姓徐,父亲曾是中南银行的老职员,母亲也在中南银行做帮工。在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内,许多关于他们的记忆细节被保留了下来——父亲工作过的大堂,母亲上班时挂过衣服的挂衣钩,过去升旗的旗杆……这是徐老与家人、亲情的连结,也是他与鼓浪屿的连结。
1922年,由印尼华侨黄奕住联合胡笔江、史量才等人创立的中南银行在厦门设立了分行,并专门在鼓浪屿设立办事处。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中南银行厦门分行迁往鼓浪屿营业,这里,曾经承担起中南银行在整个华南及南洋侨汇的业务,繁盛一时。
作为鼓浪屿华人商贸金融机构遗存的重要代表,中南银行旧址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汇通南洋,连结世界的重要见证。然而,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它与世界连结的内涵也在变得更加丰富。
“对文物建筑的充分利用也是一种保护。”蔡松荣介绍说,通过对旧址进行重新修缮,并作为主题馆对外开放,如今的中南银行旧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加丰满——一楼二楼为展示厅,引进了招商银行设立营业部,还原其原有功能。为充分发挥建筑本身结构特点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还在旧址的三楼,设立了鼓浪屿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对全岛的历史遗迹进行监测管理。
在申遗的九年时间里,越来越多鼓浪屿的历史遗迹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再生”与连结。中华路21号,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因为厦门外图书店的进驻而再现生机。作为全国最大的台版图书店,这里拥有一万多种,两万多册的台版图书,为海峡两岸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我喜欢书,也喜欢鼓浪屿。”在来自泉州的“90后”店长吴诗泽看来,鼓浪屿的历史建筑与外图书店的结合,成了她最好的“归宿”。每天搭乘早上九点的轮船从厦门本岛赶往外图的鼓浪屿店上班,夜里十一点再搭船回岛,忙碌奔波的生活,吴诗泽却乐此不疲,这是她和鼓浪屿的独特连结。
蔡松荣介绍说,在外图书店的三楼,他们开设了面向大众的不定期文化沙龙,通过邀请文史专家、鼓浪屿老居民、退休老干部等做讲座,传播鼓浪屿文化。一年多来,这里已举办了近1 0次的文史讲座,通过这座桥梁,越来越多人正在“走进”鼓浪屿。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实现鼓浪屿文物要素历史与现实间的连结,鼓浪屿在申遗过程中实施了天主堂、万国俱乐部、会审公堂等53个核心要素的日 常养护和保护修缮工程;建设了鼓浪屿综合展示中心、7个专题馆、3个遗址展示点,在核心要素文物建筑中举办了20多个体现鼓浪屿历史文化特色、不同内容的专题展览。修缮提升的文物建筑有了新的生命力——会审公堂旧址设立了鼓浪屿司法展、丹麦大北电话局旧址设立了鼓浪屿共享遗产展、工部局遗址建成了遗址公园,形成了标识性、阐释性、体验式、智能化导览和展示体系。曾经多元融合的鼓浪屿正在慢慢褪去历史的尘埃,展示新的厚重与美好。
(福建日报 林泽贵 林世雄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