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踏过碧波第几桥——鼓浪屿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探寻

摘要: 踏过碧波第几桥——鼓浪屿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探寻原创 2016-04-13 吕宁 图/鼓浪屿全景清源文化遗产
【重点项目】踏过碧波第几桥——鼓浪屿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探寻
原创 2016-04-13 吕宁
image002.jpg


图/鼓浪屿全景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CHCC 团队自2009年开始承担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筹备工作。在申遗文本的撰写过程中,最核心、也是难度最大的即是对遗产价值的分析与提炼。在此,我们将 鼓浪屿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探索过程与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分享给各位热爱鼓浪屿、关注世界遗产的朋友,也借此纪念我们团队为之奋战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1
中国的南海之滨,坐落着一座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小岛,它外观略显狭长,犹如一艘停泊在海湾的帆船,与福建厦门市区隔着600米的鹭江海峡遥遥相望。 它,就是鼓浪屿(Kulangsu)。鼓浪屿这个名称,是三个分开的词,鼓,即鼓声;浪,指海浪;屿,是岛屿,相传海浪冲击这座海岛西南海滨的一块有 孔洞的礁石时,发出擂鼓般的声响,这块礁石得名鼓浪石,这座小岛也因此而得名。鼓浪屿岛上散布着7座花岗岩小山,以及众多的洞壑和井泉。环岛四周,白 色的沙滩与多姿的礁石群交替散布,给这座海岛增添了几多秀美。这里气候宜人,生长着数千种植物,遍地是常年郁郁葱葱的绿树,是一座万顷碧波上风光秀丽、气 候宜人的海岛。
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外,鼓浪屿究竟有何魅力,使得它具有在世界遗产这个文化遗产的高地上争夺的资格?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2
鼓浪洞天:闽南移民文化浸润中的洞天福地(宋-1840
浪屿在宋代(10世纪)以前是一个水草丰茂、渺无人烟的小岛,被称为圆沙洲圆洲仔。传说宋末元初(13世纪初),有李姓渔民在岛西北部建房定 居,时称李厝澳。此后,它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阶段,以闽南文化为主的本土传统文化在岛上形成文化积淀。同时,由于鼓浪屿岛独特的沿海地理位置与海岛 特性,使它较早地通过海上贸易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地区及日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image004.jpg

图/清乾隆版《鹭江志》鼓浪洞天
鹭江第一:多国侨民的理想居所(1840-1902
时间缓缓流淌到了19世纪中叶,世界正值全球化发展的第二阶段。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步入蹒跚曲折的近代化历程。
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首当其冲,成为多元文化碰撞、交流和交融的场域。1843年厦门开埠,成为帝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由于鼓浪屿与厦门港对渡便 利,风景秀丽,外国商人、官员和传教士等陆续进入鼓浪屿。他们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推动了鼓浪屿第一次社会与文化变迁。由此,岛上建起了许多领事 馆、商贸洋行、货栈,以及领事公馆、洋行公馆、职员宿舍;教堂、礼拜堂、传教士宅等,并建设了教会学校与公共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俱乐部等文化娱乐设 施等;同时,道路、墓地、码头等基础设施体系也逐渐完善了起来。鼓浪屿岛上的外国人社区渐次成行,并与华人原住民分区而居。上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鼓浪屿岛 屿的面貌,使这座小岛成为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容纳多国居民与各地文化最密集、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单元之一。
image006.jpg

图/19 世纪末的鼓浪屿:照片表现了当时鼓浪屿岛上西方人的建筑群与华人村落、田地共存的场景
天风海涛:早期全球化浪潮中的多元文化汇聚地(1902-1941
着鼓浪屿声名远播,中外居民不断增加,其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治安的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日益崛起的日本一直寻求在鼓浪屿获得更多 的利益,其他各方势力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式对此予以制衡。1902年,与鼓浪屿相关的中、外各方利益集团促成签订了《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 程》,1903年鼓浪屿工部局正式成立,建立了鼓浪屿驻岛各国侨民与中国人代表共同参与管理的公共社区管理体制,由此开始鼓浪屿近代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一阶段称之为鼓浪屿的工部局时期,是鼓浪屿岛上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与互鉴最为广泛而深入的时期,也是鼓浪屿近代国际社区发展完善并达到高潮的时期。 在此期间鼓浪屿的建设成果,构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璀璨遗产主体——即包含历史道路、代表性建筑与院落、自然景观在内的完整的城市历史景观。
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鼓浪屿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由西方人主导向着由返乡华侨主导的模式转变。1911年鼓浪屿的人口就增加到估计大约为12000 人,外国居民大约300。而1930年,鼓浪屿各国外侨为567人,但中国居民已达20465人。华侨的回归不仅极大地促进了鼓浪屿的经济发展,更以 实业报国的心态,投身于建设社区公共事业,追求文化进步与生活近代化,以此推动社会革新。
image008.jpg

图/19世纪30年代的鼓浪屿繁荣景象
3
2009 年,受鼓浪屿管委会委托,CHCC团队承担了鼓浪屿《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文本编制工作;20157月,CHCC展开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正式申报文本的 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列入世界遗产的三大支柱为:符合的标准、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与管理状况。而其中,价值标准是基石,后二者则是搭建在基石之上的房 屋。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整个文本工作中,最核心的也正是对标准,即对价值的探讨。
鼓浪屿究竟承载了什么样的价值,表达出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而面对鼓浪屿众多的“文化标签”——音乐之岛、钢琴之岛、万国建筑博览会、宜居之岛……又如何提炼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的部分?这是团队每一个人都在反复思索和探讨的。
抽丝剥茧:标准ii和标准iv的确立
以说,表达文化交流的标准ii和体现类型代表的标准iv是最早确立的。毫无疑问,在鼓浪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 一段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即是自厦门开埠以后中外各国群体带来的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而交流的物证——类型丰富、保存完整的历史景观,则成为了国际社区 的典型代表。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还远远不够。世界范围内、《世界遗产名录》中体现近现代文化交流的遗产地和历史城镇类型的代表并不少见,拉美的一批欧 洲殖民地城市不说,仅马六甲屿槟城、澳门,甚至上海外滩、广州沙面等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由此,寻求鼓浪屿在文化交流、类型代表中的突出与普遍意 就成了这两条标准的难题。
顾历史,我们发现鼓浪屿得到迅速繁荣、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1902年《公共地界章程》签订。章程规定,鼓浪屿作为一个公共地界,土地属中国皇帝, 管理权经中央政府授权,由工部局的常年公会、特会、界内工部总局、会审公堂共同掌握。而工部局的局董则需在公会会议上选举得出,凡是有存银超过1000 元、年纳税超过5银元的居民都具有选举权,而存银超过5000元,年纳税超过500元的即享有被选举权,通过投票选出局董7人。这一制度确保了鼓浪屿华洋 共管(早期华董仅1人,1926年后华董上升为3席)、高度自治的特殊管理模式,而这样一个职权涵盖税收、市政建设、公共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机构,作为近代 化城市管理机构,使鼓浪屿拥有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继而,多元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多元的文化,使鼓浪屿表现出与一般殖民地、租借地不同的文化交融状态—— 在后者,外来文化一般都是以一种强势态度进入,而本土文化则表现的比较弱势。如此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城市与建筑、生活与社区也多呈现出一种格格不入或互不 干涉的状态。而在鼓浪屿,多元文化以相对均衡、平等的姿态出现、交流,并始终温和地融入鼓浪屿社区公共生活的营造和革新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建成环境。在 物质层面上,鼓浪屿由道路网络、街区肌理、历史建筑、宅园景观共同构成的建成环境,在空间布局上多从地形地貌条件和生活需要出发,并没有因文化或社会阶层 差异而产生严格的边界,呈现出有机、自由散布而开放的特点。以数量最多的遗产要素代表性建筑为例,除了闽南红砖大厝、西方古典复兴、早期现代主义及装 饰艺术风格的并置外,在鼓浪屿上的多元文化土壤中,还生发出了文化交融的产物——厦门装饰风格(Amoy Deco Style),一种由外廊式建筑本土化的华美建筑风格,其影响了整个东南沿海地区。这是鼓浪屿与其他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城镇所不同的、也是殊为不易的一点。
image010.jpg

图/厦门装饰风格
image012.jpg

图/20世纪初鼓浪屿中西合璧的婚庆仪仗队
对标准iv,讨论的难点在于鼓浪屿的性质界定上。传统的历史城镇已经有罗马、翡冷翠、维也纳、布拉格等等一大批欧洲城市珠玉在前,鼓浪屿无论从规模上 还是单体建筑的宏大精美程度上都没有优势,那么就谈不上什么类型的代表,且鼓浪屿的独特性也并不表现在这些方面。鼓浪屿虽然有着繁荣的港口贸易,但并 非一个纯粹的贸易城市,而是自建设之初即以高品质住区作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具有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且功能多样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环境并重的 现代人居理念;另一方面,鼓浪屿具有功能完善且同时代最先进的社区公共设施:这里是中国最早引入西医实践(救世医院、博爱医院)的地方之一;这里拥有由幼稚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吴添丁阁、毓德女学校旧址、安献堂等)共同构成的教育体系,在20世纪的很长时间内代表了闽南地区最高的教育水平,享 誉全国。同时,这里还拥有着最先进的基础设施: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是国内最早引进电报的地区之一,而华侨兴办的自来水公司、电话公司,其设备均属于世界领先 水平。鼓浪屿完备且先进的公共设施,在亚太区域都具有示范性作用,成为其他城镇城市化的样板。这样的近代国际社区,不仅成为世界范围内杰出的范例,更具有 典型的独特性。image014.jpg

图/鼓浪屿救世医院手术室;仍在工作的自来水供水设备
上下求索:标准iii的探讨
iii“文化传统的见证是整个突出普遍价值寻找的难点与重点。一度,我们将其描述为鼓浪屿多元文化交流、独特历史进程的见证,但显然这种说法并不 完美,并且与标准ii有了相当的重叠。一次评审会上,一位资深专家也曾玩笑般建言:譬如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究竟该算标准几?后来,在一段 时间内,由于鼓浪屿工部局时期城市建设主导力量的转变,即从西方人变为返乡华侨,我们又将其定义为华侨文化的见证。但这种说法,无论是专家还是工作组 自身,也认为只是权宜之计,觉得既过大过小过大是指鼓浪屿所表现出的华侨传统仅仅是华侨文化大概念的一个部分,比如同样体现华侨文化的开 平碉楼就与其完全不同,这个定义显得太大过小则是指华侨力量的凸显更多地体现于工部局时期,尤其是1920s1930s,这仅仅是鼓浪屿历程 中的一个阶段,阶段性的文化见证似乎并不能涵盖和完全体现出鼓浪屿全部的文化特质。在反复修改过程中,工作组还曾经提出过中国传统的管理外国人聚居区这 一文化的见证这种分析和表述角度,但最终也因为证据不足而放弃。
成这类讨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鼓浪屿的遗产性质有关,因其所表现出的并非一种构成单纯、内容可清晰界定的文明或文化形态。而面对鼓浪屿三大历史阶段、两次 转折发展的复杂进程,提炼、寻找出一种贴切且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文化传统,实在是太难了。历经反复地翻阅资料、研究、探讨、咨询与修改,在大家的头发都愁 白了几根后,最终决定,该条标准分两层意思表达,首先,所谓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鼓浪屿作为中国南部海疆的一扇对外交流窗口,其在早期全球化的历史是 整个中国步入近代化历程的缩影;其次,鼓浪屿独特的发展历程,更是闽南移民文化开拓性和包容性的突出见证。正是从4世纪到8世纪这八百年中原人为躲避战乱 而持续不断地迁徙入闽,使得传统的中原汉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发酵成了一种带有独特民族特性的亚文化——闽南文化。这种移民的传统带来了宽厚的包容力和开 放的海洋精神,也使得鼓浪屿在厦门开埠之前就与东南亚地区、西方国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海上商贸往来,这为19世纪中期后多元文化迅速在此碰撞、交流创造了 良好的先天条件,成就了此后两个阶段的繁荣。可以说,闽南移民文化,正是贯穿鼓浪屿历史始终的文化基因。
image016.jpg

图/鼓浪屿建筑中对传统技法的保留与彰显
4
19世纪到20世纪的鼓浪屿,在华洋共管的特殊管理模式作用下,通过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还乡华侨群体的共同营建,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是这一地区体现现代人居环境理念的独特范例。这不仅仅具有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放眼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时有龃龉、冲突不断的现实,这样一处在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典范,以一种静寂的姿态,沉默的诉说过往,反鉴人类的当今。image018.jpg

图/今日鼓浪屿夜色
后记
浪屿项目,上至团队领袖,下至画图排版,无数周末无休,无数奔波往返,无数熬夜凌晨,其间心血煎熬、艰难险阻、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几难成言。团队成员都 不是爱轻易诉苦的人,每每玩笑秉承校训行胜于言。而最终文本定稿之时,一位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起身,真诚言道:将鼓浪屿的历史研究至不能再 透彻,将鼓浪屿的价值挖掘至不能再深入,迄今惟尔。从此往后,鼓浪屿再不是单纯的博览会、音乐岛、海鲜岛,真的感谢,感谢你们。那一瞬间,喉头几梗,面 却微笑。虽然鼓浪屿仍然在申遗的路上,征程远未结束,然而对于我们,阐释历史、见证当今、延续家园的目的已然润物细无声。
菽庄春草观海潮,题刻日光书史谣。烟华过往谁人识,踏过碧波第几桥。
文本团队主要人员: 吕舟、魏青、钱毅、孙燕、吕宁、刁峥等
image020.jpg
/日光岩寺背后巨岩上的摩崖题刻:鼓浪洞天旁林鍼补题的鹭江第一题刻,以及许世英在上面高处题写的天风海涛,分别是三个历史时期的典型见证
*文中图片均摘自《鼓浪屿世界遗产申报文本》。


分类信息

作者:coolcool

更多信息...

鼓浪屿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