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遗产撷英】浅析世界遗产中的灌溉遗产

摘要: 图/巴厘文化景观远景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刚刚结束的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沙特阿拉伯新申报项目“Al-Ahsa绿洲——不断进化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专业评估机构ICOMOS对该项目曾给出“不予列入”建议,理由是这里现代灌溉设施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已不能反映出传统文明、传统做法和传统面貌。世界遗产名录中已有一定数量的灌溉遗产,然而目前这类遗产的价值特


图/巴厘文化景观远景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

刚刚结束的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沙特阿拉伯新申报项目“Al-Ahsa绿洲——不断进化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专业评估机构ICOMOS对该项目曾给出“不予列入”建议,理由是这里现代灌溉设施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已不能反映出传统文明、传统做法和传统面貌。

世界遗产名录中已有一定数量的灌溉遗产,然而目前这类遗产的价值特点尚未得到充分地关注和研究。本文作者对灌溉遗产相关案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探讨它们与文化景观类型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对中国的灌溉遗产申遗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世界遗产中灌溉遗产的发展概况


世界遗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的重要品牌,经过近40年的发展积累,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权威性和美誉度的遗产保护平台,得到了专业学者和普罗大众的双重认可,相当于遗产保护领域的“奥斯卡”。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一个遗产地的最高荣誉之一,它说明了此遗产地具有被全人类认可的“突出普遍价值”,并且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世界遗产名录中有一些灌溉遗产的案例,但是在21世纪以前,它们都不是世界遗产名录申报的重点,因此在数量和代表性上远远落后于建筑、考古遗址、历史城镇等类型的案例。1994年,基于世界遗产名录中遗产代表性不平衡的现象,专家们发起了被称为“全球战略”的一系列研究性活动,并开始制定全球潜力主题,主动引导缔约国申报现有名录中低代表性的项目。在潜力主题中的有一条称为“技术的革新”,旨在鼓励包括灌溉水利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型遗产申报。至21世纪,ICOMOS制定了更系统的世界遗产主题框架,并撰写了全球战略报告《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缺——未来行动计划》(Wolrd Heritage List: Filling the Gaps——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这份报告对于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所有案例按照6大主题板块进行归类,并统计各大主题内案例的数量,其结果显示(见下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科技发展”两大主题内的遗产数量最少(仅占比4%和2%),因此报告建议增加申报符合这两类主题的项目,以填补名录的空白,平衡不同主题之间的差距。其中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题下就有“灌溉系统”的小类,而在“科技发展”主题下有“水能,水车,水坝建筑等”,它们都可以指向灌溉遗产。而现有名录上的灌溉遗产案例,基本也被归类到这两类主题中。


综上所述,世界遗产中灌溉遗产的涌现主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着在全球战略的指导和鼓励作用下,缔约国开始逐渐加大该类项目的申报工作。但由于建筑、考古遗址等传统类型的遗产基数过大,截止至2017年,灌溉类项目的数量在整个世界遗产名录中始终仅占一小部分,仍然属于低代表性。不过另一方面,这种局面对于希望申报进入世界遗产的遗产地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因为灌溉遗产仍然是受到世界遗产专家和咨询机构鼓励的类型,相比起传统类型而言更有稀缺性。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灌溉遗产案例分析


综述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景观”的特殊类型里,涉及到水资源利用的遗产项目共有8项,其中欧洲2项,非洲1项,亚洲5项,足见亚洲地区是水资源利用的案例中数量最多、代表性最强的地区(详见下表)。由于篇幅所限,本论文不能对以下所有案例进行一一叙述,下面仅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梳理该类型灌溉遗产的价值特色

图表/ 来自 陈怡、邓阳雪、罗璇 等《红旗渠世界遗产申报文本(内部资料)》. 北京: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7年.


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近年来热门的申报类型,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文化遗产的独特视角。文化景观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互动”,将文化遗产与其所赋存的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因此遗产地独特的环境要素也成为了体现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内容。灌溉类遗产地一般而言首先具备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因而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时候才会产生适应环境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模式。有时候这种环境甚至达到一种“极端”的状态,才能激发人们用创造性的方式来利用水资源。例如:极端缺水的沙漠环境要求开发地下水并减少水在运输过程中的蒸发情况;某些热带岛屿雨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匀,要求有良好的蓄水设施来平衡不同季节和地区的水量差异;而一些山区则需要发展出渡槽、隧洞等渠道技术来拟合地势高差,保证水资源长距离调配。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灌溉遗产在水利技术上不应与工业文明体系下的水利技术进行比较,这么做会丧失灌溉水利自身的特色。由于灌溉与基础性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工程的创建者多为社区使用者(往往就是普通农民),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技术上,更具因地制宜的民间特色。这些技术来源于社区居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长期接触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和水利常识,它往往与当地社会的农业模式、民族记忆、传统水利知识体系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和评估灌溉遗产的技术价值,需要深度发掘社区在历史发展中积累的独特水利传统和知识体系,以此为基础,才能深度阐释出人与自然互动的独特性。


如果我们进一步跳出技术的层面来看,在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灌溉遗产,背后往往具有独特的社区水利文化,并形成独特的水利社会。因为在很多极端条件下,水资源是一个社区生存的关键性资源,对于这种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可持续性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时比灌溉技术本身更加关键,不同文化圈内水利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很多,例如:独特的传说、村规民约、水神信仰、祈雨的节庆仪式等。它们反映了文化景观中“人与自然互动”中很重要的一个层面——精神上的互动,表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水资源的认识和理解,补充了灌溉遗产的文化意义,因此也应纳入到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的范畴中。


综上所述,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灌溉遗产,价值研究的要点包括:

1、阐释独特的自然水文环境;

2、研究历史中人们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整个历程;

3、关注具有民间智慧的灌溉技术、管理体系、信仰和文化体系、社会组织方式等。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世界各地的多样性文化会根据地理、气候、种族等特点形成主要的文明圈,水利技术在一个文明圈之内往往有较多共同点,基本上属于同一种技术体系。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可能是:(1)全球各地的自然气候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似性;(2)相邻地区之间始终存在人员、技术和知识的频繁交流互动。


在研究世界遗产名录中灌溉遗产案例的时候,也应考虑到统一同一文明-地区范围内遗产案例之间在技术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因此本论文又将名录中的灌溉遗产案例进行了粗浅的分类组合,大致可以分出几个主要的水利技术体系[1]


· 中国灌溉技术,以都江堰为代表,另外大运河和灵渠(预备名录)也有部分灌溉技术。

· 中东灌溉技术,大致分为两类:①阿夫拉贾灌溉体系,代表案例为阿曼的阿夫拉贾灌溉体系、艾恩文化遗址:哈菲特、西里、比达- 宾特- 沙特以及绿洲中的阿夫拉贾灌溉体系;②坎儿井体系,代表案例是波斯坎儿井,以及文化景观中的巴姆城及其文化景观。另外西班牙等曾经受过穆斯林文化影响的欧洲国家也具有一定中东灌溉技术的特点。

· 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灌溉技术,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梯田灌溉体系为典型代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梯田技术也具有一定相似性。

· 欧洲灌溉技术,以古罗马的渡槽为典型代表(但渡槽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灌溉),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地区也偶有著名的灌溉工程。


以上技术体系中,代表欧洲灌溉技术的案例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数量较多,近年来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案例数量也在增加,相对而言,中国水利技术的典型代表案例相对来说并不多,而且对于灌溉技术的价值发掘和阐释并不充分,因此笔者认为还有一定的提名申报空间。

[1] 灌溉技术和航运技术虽然存在差别,但是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这里统一称为水利技术,既包括灌溉技术也包括航运技术在内。


个案分析


本节选取了四个典型的亚洲灌溉遗产项目,从独特的自然条件,文化社会背景入手,综合论述灌溉遗产的内涵和特色。


巴厘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的苏巴克灌溉系统

“巴厘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的苏巴克灌溉系统”于2012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符合突出普遍价值标准的(ii)、(iii)、(v)、(vi)。


从自然条件来分析,巴厘文化景观属于典型的湿热气候,地质地貌属于地势崎岖的火山岛屿环境。苏巴克灌溉系统大约形成于9 世纪,并在11 世纪的皇家文献中正式出现这个名称,属于有机进化的文化景观。“苏巴克”是集一系列水利灌溉设施、当地水神信仰以及当地农民自治于一体的一整套水资源社会管理体系,具有东南亚农业文明中典型的特征。


“苏巴克”利用的水源是处于巴厘岛海拔较高处的火山湖,采用的灌溉技术是利用小型堰坝截流火山湖的自然溪流,将水引入开凿出的灌溉隧道(tunnel),然后汇聚到灌溉渠道(canal)并流入低海拔处的稻米梯田区。从渠道规划上,苏巴克灌溉系统以小型、短程的渠道相连,利用高差自流引水,上游引水的隧道汇聚到神庙,并以神庙为中心呈网状散发出水网支流运送到下游梯田区域。


在巴厘文化景观的布局中,神庙是景观核心和文化核心,在竖向空间上形成上方自然水源区域和下方灌溉用水区域的分界点,神庙也是苏巴克水利管理控制的最重要节点。


从景观的文化内涵来看,巴厘文化景观代表了当地古代哲学中的“幸福三要素”(Tri Hita Karana),通过水资源的使用、管理和崇拜,体现了自然、人类世界和精神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图/巴厘文化景观的苏巴克灌溉系统布局平面图


图/神庙近景


图/小型灌溉渠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于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符合突出普遍价值标准的(iii)、(v)。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中的梯田农业和相关的灌溉体系创始于于明代,并在清代大量发展,至民国和新中国时期,由于人口增加和对灌溉农业增长的需求,大片山地被改造成了梯田,灌溉体系也遍布整个山区。


在气候上,红河流域属于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雨季较长,降水量大,水资源充沛。红河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因此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并不存在缺水的矛盾,其灌溉系统主要侧重点是解决山区梯田的水量引导和分配问题。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中的灌溉体系利用的水资源来自于海拔1600 米以上的森林,这里是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水源十分丰富。其整体灌溉格局呈竖向分布:海拔1600 米以上的山区属于森林地带,这些森林以及及其所在的哀牢山区的高寒山地是一座天然的水库,也是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海拔1000 ~ 1600 米左右地区主要是各民族的村寨,村落下方是大片的梯田。哈尼梯田的灌溉体系是从山顶的森林引水,通过无数小型沟渠,将水流引入下方的村寨和梯田。由于水源流量小且分布较为分散,因此沟渠具有随水源灵活布置的特点。这些沟渠数量庞大,渠长和渠宽都较小,形成了一套遍布山区和梯田的复杂而灵活的水网。灌溉渠的技术特点主要是利用海拔落差进行自流引水,其规模从几百米到数十公里不等,建造技术灵活,有的甚至使用竹子相接成为引水管道。这种文化景观的竖向结构以及灌溉技术与巴厘文化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该地区属于云南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圈,哈尼族的信仰体系中认为森林中有神灵为人类提供了所需的水,因此他们对森林水源地十分敬畏,并将之作为圣地加以保护,相关的传统和民俗活动都完整的传承至今。这种信仰体系也是该处梯田和灌溉系统的重要价值,反映了哈尼族特有的世界观。

图/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总平面图


图/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远景


阿夫拉贾灌溉体系

阿夫拉贾(Aflaj)灌溉体系是在中东地区极端干旱缺水环境下产生的,阿拉伯语Aflaj 是falaj 的复数形式,意思为“分流和共享”,它简洁地概括出了了整个灌溉系统布局的主要特色:主要解决社区人与人之间分配和共享的矛盾。因此,围绕整个水网也形成了具有典型风格的村落布局和社会文化。


整个灌溉体系的设置原理十分简单,即将各类水源分流引出,通过较长距离的主干渠(地下水道或者地表水道),引到需要用水的村镇,再进行进一步分配,用于生活和农业灌溉。阿夫拉贾灌溉体系按照水源的不同分为三种形式:


1)利用堤坝截流河道或溪流引水,被称为Ghaili;

2)利用不间断的山泉引水,被称为Aini;

3)通过打井利用山脚的地下水资源,被称为Daoudi。


从渠道工程技术上看,阿夫拉贾灌溉体系主要利用较高地区的水源,通过重力的作用引入到较低处的村镇,属于自流引水。由于阿夫拉贾灌溉体系产生时代很早,大多使用中东传统技术,因此渠道形制简单,多为地下暗渠(为防止地表蒸发,减少水量损失)或者地表小型明渠,分水体系简易而灵活。

图/阿曼的阿夫拉贾灌溉体系局部平面图



图/阿曼的阿夫拉贾灌溉体系近景照片


坎儿井灌溉体系

坎儿井是中东地区形成的另一种独特的灌溉体系,它同样是在沙漠干旱缺水环境下发展而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被列入世界遗产的伊朗波斯坎儿井项目是由11 条坎儿井组成的系列遗产,它是从全国超过37000 条坎儿井中甄选出来的。事实上坎儿井技术在中亚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甚至在中国新疆境内也很常见。


从水源利用上看,坎儿井与阿夫拉贾灌溉体系中的第三种较为类似,都是利用地下水资源。坎儿井主要由井、隧道和相关水利设施组成。其中水源收集系统由母井(mother well)和被称为taran 的地下隧道构成,通常是将一个或多个母井打入高海拔处的地下蓄水层,再由taran 隧道连通各母井来集水;第二部分是输水系统,由地下隧道和一连串的通风井组成,称为koshkan,这部分渠道主要是将水源地汇聚的水运送到需求地,渠道利用自然高差产生的重力来自流引水。第三部分是用水系统,由一个出口(mazhar)和各分水渠道(地上或地下)组成。


坎儿井的技术特点在于对于地下水的收集和输送,它的重要渠道设施基本于地下开凿而成,利用水源地到用水地的自然高差挖掘出不同梯度的隧道来分层送水(见Qasabeh 坎儿井技术剖面示意图)。

图/Qasabeh 坎儿井技术剖面示意图


图/坎儿井地下隧道近景


图/坎儿井地面通风井鸟瞰


个人思考与建议


根据本论文对于世界遗产名录中灌溉遗产的综述和典型案例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为我国同类型遗产的申遗研究提供借鉴:


1. 当前世界遗产中灌溉遗产的案例数量较少,整体仍属于低代表性的类型,也是世界遗产鼓励申报的类型。中国的灌溉遗产数量多,价值突出,但现状仅有都江堰和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其中大运河的主要特色仍是航运而非灌溉,而典型的灌溉工程仅有都江堰。且都江堰案例仅包括渠首工程,没有包含后续的灌溉水网和农田等重要环境,不利于体现中国灌溉水利技术的全貌。有鉴于此,笔者仍然希望看到有更多能够代表中国灌溉技术的案例来申报世界遗产,填补遗产名录的空白。


2. 灌溉遗产具有泛文化景观的特性,而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灌溉工程是以文化景观的类型申报的,它们不仅包括水利设施本体,还包括了周边重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的案例与非物质遗产(例如信仰和传统)联系紧密,这对于我们研究灌溉遗产提供了更拓宽宽阔的视野。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灌溉遗产的技术特点不应架空环境进行论述,这将丧失其技术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因此,建议在研究灌溉工程水利技术特点的同时,还应该增加对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背景的专业分析,在价值评估上补充文化景观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


3. 关于灌溉遗产的申遗策略,根据对于世界遗产名录案例选取和分析的基本结论,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种策略:(1)以文化景观类型申报,遗产要素需要包括灌溉工程主体、相关自然景观和社会文化要素,价值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2)以遗产运河或文化线路的类型申报,但是价值论述中补充灌溉技术和文化的内容。因为就中国的水利特点来看,许多水利设施兼具灌溉和航运的功能,甚至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是以航运、防洪等为主,以灌溉为辅。在这种条件下,不应让灌溉价值“喧宾夺主”,应在价值研究上把握住遗产的基本定位。


4. 当前世界遗产的技术力量缺少研究灌溉遗产的专业咨询团体,因此整体的研究并不系统,这使得我们在申报中国的灌溉遗产时缺乏一定的参照系。因此笔者建议需要在中国国家层面加强对我国境内的所有水利遗产(可包括灌溉、航运及其他功能的水利遗产)的系统性研究,分析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总体特色,同时需要整理出一份申遗项目的备选名单,名单的设置可注重差异化和独特性,同时以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为评价标准。这样可以避免遗产申报中出现不良竞争和同质化现象,同时为促进中国水利遗产的申遗提供更具专业性的参考意见。


当前,中国世界遗产的数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可以说是“遗产大国”,只是从现在的名单来看,遗产的类型和价值代表性仍然较为单一,这样会削弱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文化塑造和文化表达。笔者认为灌溉遗产就是一个可能的突破口和增长点,随着相关遗产的申报,国际社会将更多地了解中国文明的博大和精深,而且也会促进中国加强相应遗产的保护研究水平,帮助中国从“遗产大国”逐渐成长为“遗产强国”。


参考文献:

[1] 世界遗产中心.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巴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2015:29

[2] ICOMOS.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Filling the Gaps – 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 2005.

[3] 陈怡.世界遗产中复合类型遗产价值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D]. 北京:清华大学,2012.

[4] 巴厘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的苏巴克灌溉系统http://whc.unesco.org/en/list/1194

[5]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http://whc.unesco.org/en/list/1111

[6] 阿曼的阿夫拉贾灌溉体系 http://whc.unesco.org/en/list/1207

[7] 波斯坎儿井 http://whc.unesco.org/en/list/1506


作者:陈怡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

综合二所主任工程师


相关链接:

【重点项目】喝令行山让开路,我带漳水把家还——红旗渠保护规划工作小记

对于红旗渠申报世界遗产定位的探讨

“秦守凿山离,一堆穿二江”——探秘乌尤离堆与都江堰离堆之间的前尘往事| 遗产撷英

德国工业遗产考察 ——拉莫斯伯格矿山、戈斯拉尔古城和上哈尔茨水动力采矿系统| 爱遗产·爱生活

【遗产撷英】世界遗产米迪运河保护与展示模式浅析

*文中图片均由陈怡提供。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微信丨mobiheritage
网站丨www.chcc.org.cn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作者:陈怡

更多信息...

波斯坎儿井

哈尼梯田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