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叶城(阿克贝希姆遗址)

碎叶城怀古

摘要: 石云涛考察团从伊克塞湖返回比什凯克,途中考察碎叶城遗址。根据苏联考古发掘材料,英国学者克劳森(T.Clauson)最早提出碎叶城遗址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八公里处之阿克·贝希姆(Ak-Beshim),苏联学者克里亚施托尔内和日本护雅夫赞同此说,所以又称阿克·贝希姆遗址。(参张广达《碎叶城今地考》,载《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5期)一场大雪刚过,遍地皆白,道路两旁的树木结满冰霜形成树挂,宛如仙境。在从托克马克城用过 ...
石云涛
考察团从伊克塞湖返回比什凯克,途中考察碎叶城遗址。根据苏联考古发掘材料,英国学者克劳森(T.Clauson)最早提出碎叶城遗址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八公里处之阿克·贝希姆(Ak-Beshim),苏联学者克里亚施托尔内和日本护雅夫赞同此说,所以又称阿克·贝希姆遗址。(参张广达《碎叶城今地考》,载《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5期)一场大雪刚过,遍地皆白,道路两旁的树木结满冰霜形成树挂,宛如仙境。在从托克马克城用过简单的午餐后,大巴车便驶向托克马克城西南的阿克-贝希姆,时间已经是当地时间下午两点多。大家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急切地盼望看到慕名已久的古城。汽车在被积雪覆盖的路面上行驶,非常缓慢,途中又绕道顺访布拉纳塔(Burana Tower)。下午四点半,才到了一片白茫茫的古城遗址。
下车后,大家踏着积雪急切地奔向高处,那就是古代的城墙。西边天空的云层隐约透露出夕阳的方向,往东边看去,隆起的古城墙遗址向大家展现出一个方城轮廓。据说,唐代碎叶城是仿长安城而建。据考古人员的勘测,古城周长达26公里。青年考古学者刘未飞快地在城址上转了一圈,回来向大家指点着古城的布局,古城址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我们站着的位置正在东城和西城之间的一道南北向的城墙上。东城西南角保存的遗迹最多,队员们都集中到那里观察,那是一带房屋基址。距此约100米处,还先后发现两处寺庙废址。从这里往西看,西城区一片平地,且被积雪覆盖,几乎看不出什么痕迹。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碎叶城。碎叶城是唐军镇将衙署所在,仿唐都长安而建,商业异常繁荣,后屡遭破坏,如今碎叶城已踪迹全无,这里只是当时一个兵营而已。但据我们观察,一个兵营大概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站在这高处四下眺望,古城周围是辽阔的原野,雪地里露出一些枯枝和丛莽,昭示着这是一个适于放牧的草原。南北两面远处都是连绵的群山,似乎是天然的屏障。虽然看不到人烟,但从道路上牛的蹄印和人的脚印,可以知道这并不是一个荒凉的所在。
由眼前的一切,思绪便不知不觉地飞向遥远的过去。想到千年前这一带曾有一座繁华的城市,城里有唐军驻守;周围是辽阔的牧场,牛羊成群。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令人生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感。然而古城在历史上的地位却并没有被人遗忘。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包括33处遗址,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碎叶古城遗址名列其中。
往事越千载。碎叶城始建于公元5世纪,作为丝绸之路要道上的城市,它的兴起显然是丝路贸易造成的。大唐法师玄奘途经此地,这样记载:“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大唐西域记》卷1)这种商胡杂居的局面并不是玄奘时开始的,按照丝路古道上城市的出现,通常首先有一个驿站,或有一集市,因而有商胡聚落,逐渐发展为城市。碎叶城大概也不会例外。那时支配中亚局势的是厌哒,但这个政权西面受到波斯萨珊王朝的威胁,东面受到突厥人的进攻。后来在萨珊王朝和西突厥的夹击之下,厌哒灭亡,以阿姆河为界,萨珊王朝和西突厥瓜分了厌哒的领土,阿姆河以南归波斯,以北归西突厥,碎叶所在地成为西突厥的属地。突厥自六世纪中叶兴起,发展很快。它“西破厌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周书·异域传》),拓地万里。强盛时,东起辽东,西迄里海北岸,东西万余里。再后来,西突厥人继续南下,进占了几乎是原来厌哒人的全部领土。唐贞观元年(627),玄奘西行取经,从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到他笔下的大清池(即伊塞克湖);从大清池来到素叶水城(即碎叶城)。在这里他见到了从事畋猎的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玄奘的弟子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记载:
循海(清池,即伊克塞湖)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方事畋游,戎马甚盛。……既与相见,可汗欢喜,云:“暂一处行,二三日当还,师且向衙所。”令达官答摩支引送安置至衙。三日可汗方归,引法师入。可汗居一大帐,帐以金华装之,……法师去帐三十余步,可汗出帐迎拜,……因停留数日,……又施绯绫发服一袭,绢五十匹,与群臣送十余里。
玄奘记载:“素叶以西数十孤城,城皆立长,虽不相禀命,然皆役属突厥。”(《大唐西域记》卷1)这“城皆立长”的“数十孤城”即粟特人的昭武九姓国和其他中亚诸王国。这一带属中亚楚河流域,楚河即中国古代文献中之素叶水,又称细叶川、细叶水、睢合水、垂河、吹没辇、吹河。素叶水城,或碎叶城即因此得名。突厥可汗牙帐在此,说明碎叶自然环境的优越和地理形势的重要。关于碎叶城一带的自然和社会状况,玄奘记载:“土宜糜、麦、蒲萄,林树稀疏。气序风寒,人衣毡褐。”(《大唐西域记》卷1)玄奘在这里见到唐朝的使节,还得到可汗所赠法服一袭、五十匹绢及通行国书,并派一名通解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少年随行,一路护送西去。玄奘在高昌得到高昌王的赞助,这里又得到突厥可汗的赞助,这使他能够顺利经过中亚地区到达印度。按照玄奘记载,从伊克塞湖到碎叶五百余里。我们今天也是从伊克塞湖过来,乘大巴当日到达,玄奘大师则不能像我们这样轻松快捷。
玄奘西行之际,新兴的唐王朝政权正与突厥展开激烈的军事斗争。唐高祖时,由于内地战乱未息,无暇西顾,对东突厥采取忍让迁就的态度,“赐予不可胜计”。但“颉利言辞悖慢,求请无厌”(《旧唐书·突厥传》)。太宗即位以后,对东突厥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利用其内部矛盾,进行分化离间。突厥虽然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却是通过军事征服各族人民形成的,因此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由于突厥贵族对他统治下的各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旧唐书·突厥传》记载:东突厥“频年大雪,六畜多死,用度不给,重敛诸部,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贞观元年(627),阴山以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匈奴铁勒部相率起义,并在漠北建立起强大的薛延陀汗国。草原东部的奚、契丹等部也先后背叛突厥,归附唐朝。各族人民的起义反抗,动摇了东突厥贵族的统治基础,削弱了它的军事力量,促使突厥贵族内部矛盾激化。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乘东突厥内部分裂时,派李靖等为行军总管,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击溃了东突厥。
西突厥尽有今新疆和中亚大部地区,处于中西交通要道上,对唐和印度、东罗马、伊朗等国的文化交流过沟通作用。在所控制的西域地区,有许多以城郭为中心的小国,它们都已进入封建社会。立国在天山南路的高昌(今吐鲁番)、焉耆、龟兹(今库车)、于田(今和田)、疏勒(今喀什噶尔)等是当时较著名的五个地方政权。这些国家在西汉时都已立国,属于汉西域都护府统辖的36国当中。经过长期的兴亡治乱,分裂合并,至隋唐时有40余国。突厥兴起后,都依附于突厥。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则皆隶于西突厥。这些国家早就和内地有密切联系,唐朝建立后,他们都有恢复与内地的联系的愿望。高昌是两汉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的驻地。高昌王鞠文泰曾到长安朝见太宗。焉耆王也遣使请开碛路以通往来。但是这些友好要求由于西突厥的阻挠而不得实现。
  西突厥在隋末唐初势力逐渐扩张,“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西突厥可汗对西域诸国王都授予“颉利发”的称号,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通典》卷199)。“颉利发”、“吐屯”都是西突厥大官名。唐朝与西域的联系被隔绝了。唐太宗一开始就有打通西域的意向,因此在消灭了东突厥后,便决心夺取西域的控制权。高昌在西域的东部,依仗西突厥的势力和唐朝对抗。唐朝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高昌。
贞观二年(628),西突厥可汗统叶护在内乱中被杀,西突厥汗国发生分裂。在碎叶川(吹河)西南方者为弩失毕五部,在东北方者为咄陆五部,双方攻战不休,削弱了西突厥的军事力量,为唐王朝用兵西域造成了可乘之机。贞观十四年(640),唐军在名将侯君集的率领下进攻高昌。《新唐书·侯君集传》记载: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君集次碛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袭位。进营柳谷。侯骑言国方葬死君,诸将请袭之。君集曰:“不可……”于是鼓而前。贼婴城自守。……进围都城。初,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西突厥“别部领兵者皆谓之设”)约,有急相援。及是,欲谷设益惧,西走。智盛失援,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记功还。
西突厥由于内乱而衰弱,不敢和唐军对抗。唐朝在高昌设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吐鲁番西雅尔和卓)。接着唐军又进占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在此设庭州。于是唐军和西突厥正面展开了军事斗争。从贞观十六年(642)到二十二年(648)的六、七年间,唐军接连打败西突厥,攻取焉耆、龟兹等地,天山南路各小国都纷纷摆脱西突厥的控制,归附唐朝。唐西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库车),在西域地区设置四个军事重镇,即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由于他们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遂称为“安西四镇”,成为唐王朝控制西域的军事基地。“安西四镇”的设立,标志着唐朝在西域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对西域的统一稳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唐高宗时,唐朝继续向西扩张。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胁持十姓部落起兵反唐。从永徽二年(651)至显庆二年(657),经过六、七年激烈的战斗,唐朝击溃了贺鲁的军队,西突厥残余势力西迁。西迁的突厥人成为今土耳其人的祖先。这样唐朝的势力就进入了中亚地区。唐朝在中亚碎叶川以东置毗陵都护府,以西置礞池都护府,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唐高宗调露(679)元年置碎叶镇,派兵驻守,将军王方翼对碎叶城进行了改建。位于碎叶川南岸的碎叶城,离原来西突厥的牙地千泉不远,又当中亚交通要冲,商业繁盛,故唐政府以碎叶代焉耆,属条友都督府,划入安西四镇,作为经略中亚的军事基地。这时原来役属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归附唐朝。
唐朝前期边境地区“道”(大军区)之下设置军、镇、守捉、城等军事与边防单位,与边防要害及交通要冲之处设置的关、津,都是外交使节或各类蕃客所首先接触或必经之处,在不同程度上担负着涉外事务之管理职责,构成为唐代庞大周密的边防体系和外交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唐前期陇右道把河西走廊、西域和中亚地区置于统领之下,这里设置的大军区称为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便是安西都护府下负责通往西域和中亚地区军事镇守的军事、边防单位。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是唐朝管理碛西的军政机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碎叶城曾是西突厥的可汗牙地所在,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良好,水草丰美,宜牧宜农,而且地域辽阔,所在楚河流域峡谷、平原地带达近10万平方公里。从军事上说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沿楚河河谷出山,可以全面进攻和威胁中亚、西亚诸国。如果被西方势力控制,又可以成为进攻中亚东部即天山南北地区的基地。因此,唐朝征服西突厥后,立即在此设置军镇,以达到全面控制中亚地区的目的。后来西辽在此建国,改称虎思斡尔朵;成吉思汉进攻花拉子模,先取此地。回鹘喀喇汗国在此建都,改称巴拉萨衮。都是以碎叶为基地称霸中亚。所以有人说,从战略眼光看,南面占有碎叶,北面占有叶密立(在新疆额敏县),整个中亚乃至西亚都在掌控之中。
唐朝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国之地,在乌浒河(阿姆河)以北的昭武九姓国之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也划置了许多都督府和州。这些州府称羁縻州,是一种高度自治的行政单位。其长官由原来的统治者充任,其废立皆由自己决定,只是形式上要接受唐王朝的册封;唐王朝不向他们征收赋税徭役。高宗时在中亚地区设置的都督府最西者是波斯都督府,治所在疾陵城,即今伊朗中部锡斯坦首府扎兰季,最南的是条支都督府,在今阿富汗南部。说明那时唐大体上将两河流域以东的中亚广大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统辖范围,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据郭沫若考证,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碎叶城内一个富商之家。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于碎叶城,五岁时随父亲离开这里,迁居四川。李白独特的性格和气质,由此造成的奇异浪漫的诗风,与他这不同寻常的经历不能说全无关系。但我们站在这茫茫白雪覆盖的古城遗址上,无法判断出寒风中哪里曾经是我们这位伟大诗人生活的地方。
清同治元年(1862年),为响应太平军入陕,陕甘回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清政府派兵镇压。一批回族为逃避报复逃到哈萨克斯坦,现在,这些来自陕甘的回民自称回民、回回、老回回,中原人,但当地人称其为“东干人”。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东干人由最初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12万人,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我们在赴比什凯克的路上曾访问一家东干人开的饭馆,并在那里吃了大盘鸡,这家东干人都能说些简单的汉语。这些东干人通过李白发现了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哈萨克斯坦东干人建立了一座李白的衣冠冢,在碎叶城西北18公里处,他们用铁栅栏将这个坟墓保护起来,寄托着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情结。
李白也成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友谊的一个纽带,据说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曾想在碎叶城遗址建李白纪念碑或李白文化公园,因史学界有争议而未施行。2001年李白诞辰1300周年之际,在比什凯克《李白》诗集从俄文译成吉尔吉斯文版本首次发行。今年6月14日,在中国驻吉国大使馆的支持下,《李白》诗集中俄吉三种文字对照版第二部出版,在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举行了发生仪式,这本诗集收录了李白诗名篇100多首。吉前总统阿卡耶夫在纪念李白诞辰1300周年活动上讲话,说:“在吉尔吉斯斯坦纪念中国伟大诗人李白诞辰1300周年,将成为吉中友好史册上的重要事件。古老的丝绸之路将吉中两国和两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在碎叶城,这给两国传统联系和友谊赋予了新的内涵。碎叶城就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李白就在我们中间。”
当唐朝置碎叶镇之际,阿拉伯人也正在向中亚扩张。大食(阿位伯)、吐蕃和唐朝几大势力在中亚展开争夺,唐在中亚的统治日趋不稳。臣服于唐的西突厥十姓部落日益产生离心倾向,终于发生阿史那贺鲁叛乱,被唐平息。此后,西突厥突骑施部落首领乌质勒本为斛瑟罗之莫贺达干(突厥官名)﹐能抚士﹐有威信﹐胡人顺附﹐由此崛起﹐置二十都督﹐各督兵七千﹐以楚河流域之碎叶城为大牙﹐伊犁河流域之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为小牙。辖境东邻后突厥﹐西接中亚地区的昭武九姓﹐尽有斛瑟罗故地﹐而服属于唐。在怛逻斯之战中被阿拉伯人俘虏的杜环,在碎叶城还看到交(金字之误)河公主的故宅上建了佛寺,称大云寺,佛寺还在。武则天于天授二年(691)三月,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大云寺,可见其时碎叶城仍奉唐之号令。
唐朝一直对中亚地区恩威并施,极力维持着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唐任命突骑施部落首领苏禄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赐号忠顺可汗。苏禄处于唐与后突厥﹑吐蕃之间﹐不愿意得罪任何一方。唐以阿史那怀道女为金河公主妻之﹐苏禄又娶于后突厥﹑吐蕃﹐三女并为可敦。后与唐安西都护杜暹有隙﹐结吐蕃兵掠安西四镇﹐围安西城﹐闻杜暹入为唐相﹐乃退去。复遣使入朝。唐军在碎叶城的驻守延续到唐玄宗开元七年(719),玄宗接受了汤嘉惠的建议,以焉耆镇取代碎叶镇,故开元七年以后的安西四镇又恢复为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这个事件显示出唐朝的势力在中亚的退却。
碎叶镇的设立和丧失,是时代变迁的标志。当唐军驻守碎叶置镇的时候,它成为大唐盛世的象征,显示着唐朝的强大国力,在唐代诗人笔下,它是大唐西部边境的象征,诗人多有吟咏。遥远的碎叶是诗人们足迹未至之处,因此唐诗中“碎叶”一词多是虚指和象征意义,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戎昱《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张乔《赠边将》:“翻师平碎叶,掠地取交河。应笑孔门客,年年羡四科。”刘商《胡笳十八拍》:“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唐后期随着河西走廊和西域陷于吐蕃,唐王朝失去了中亚诸国宗主国的地位,碎叶城成为失地的象征。张籍 《征西将》诗云:“黄沙北风起,半夜又翻营。战马雪中宿,探人冰上行。深山旗未展,阴碛鼓无声。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唐朝不甘心在中亚宗主国地位的丧失,对于其地的离心和叛乱不断进行军事的征服。玄宗天宝时期,为了挽回颓势,唐曾数度出兵葱岭以西。根据杜环《经行记》的记载:“碎叶城,天宝七载,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居零落。”(《通典》卷193引)不久又发生著名的怛逻斯之战,唐将高仙芝率军进入中亚,与大食军队发生激战,败绩。
怛逻斯之战后,唐朝势力继续从中亚退却,阿拉伯人继续向中亚扩张。安史之乱发生,唐朝西北方面的边防军内调,西域和河西走廊落入吐蕃人之手,昔日的安西四镇相继失陷。阿拉伯人称霸中亚,中亚地区进入伊斯兰化时期。碎叶城继续发挥着丝绸之路商贸城市的作用,而且四通八达,仍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城市。中唐贾耽的《入四夷之路》记载:
又四十里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孙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渡乏驿岭,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二十里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顿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来城,又七十里至俱兰城,又十里至税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罗斯城。自拨换、碎叶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新唐书》卷43《地理志》)
其中以碎叶为起始点记载了到达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各条道路的路程。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碎叶城成为众多被毁的中亚城市之一。
我在布拉纳塔博物馆购到吉国出版的《丝绸之路地图》(Silk roud countries),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如今楚河(古碎叶水)成为吉国和哈国的界河,楚河河谷呈东西走向。在长约200公里的范围内,最宽处80公里,两边雪峰平均高度3700米,山里多温泉,谷地气候宜人,称得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走廊地带。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使节、商人、僧侣和军队曾一批又一批在这条古道上奔行于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国。在吉国出版的地图上,丝路沿线都用驼队图案标示,Ak-Beshim特用红色字体,在Ak-Beshim向东、向西和向南的方向都有成群的驼队,在它的北方有一支驼队从伊克塞湖北岸向西行走,这些“驼队”通向丝路其他绿洲城市。从碎叶城往西便是粟特人地区,正如玄奘的记载:“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地名窣利,人亦谓焉。”(《大唐西域记》卷1)窣利,即《后汉书·西域传》中之“粟弋”,《北史·西域传》中之“粟特”。我们知道,粟特人商队长期活跃在丝路贸易中,玄奘所谓“诸国商胡杂居”应当包括粟特九姓胡人。考古工作者在碎叶城遗址曾发现四枚唐代钱币,分别为“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说明碎叶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相当一段时间,仍与中国内地发生着联系。唐代中国与阿拉伯人发生过怛逻斯之战,但那是唯一一次兵戎相见,此后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长斯保持友好关系。托克马克南方约15公里处有一个堡垒遗迹,现存东半部土丘。根据考证,应该是粟特人建立的,后来成为黑汗王朝的首都八剌沙衮(Balasagun)。建于11世纪的布拉纳塔(Burana Tower)就在这个堡垒的附近。《福乐智慧》(Kutadgu Bilig)一书的作者、黑汗王朝时期的作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Yusuf Khass Khajib Balasaghuni)诞生在托克马克,于11世纪时来到新疆喀什,最后在这里逝世。
在这里我们有幸看到一派雪景,一望无际的雪地和南北两面连绵的雪岭给我们呈现出一个银白世界,美得令人心醉。遗憾的是积雪的覆盖又使我们无法目睹古城遗址的真容,好在我们在比什凯克参观了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和布拉纳塔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这里出土的部分文物。
      本文收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文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来源:燕山一片石-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c3f3200102vc32.html

作者:石云涛

更多信息...

碎叶城

阿勒吞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