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沿“雪域天路”追寻文明印记
摘要: 2月27日,《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首博的一层B展厅为观众铺开了一条汇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区市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共216件(组)文物组成的“天路”,路边的玛尼堆指引人们走进雪域“圣地”,与藏族及藏族的历史文化亲密接触。 生命禁区里的文化萌芽 漫步在“雪域天路”上,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对西藏文化的溯源。在大众的普遍印象中,古代的青藏高原几乎是生存的“禁区”,一片荒芜、 ...
2月27日,《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首博的一层B展厅为观众铺开了一条汇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区市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共216件(组)文物组成的“天路”,路边的玛尼堆指引人们走进雪域“圣地”,与藏族及藏族的历史文化亲密接触。
生命禁区里的文化萌芽
漫步在“雪域天路”上,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对西藏文化的溯源。在大众的普遍印象中,古代的青藏高原几乎是生存的“禁区”,一片荒芜、寒冷干燥。果真如此吗?随着西藏昌都卡若遗址被发掘,种种证据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青藏高原就有人类生存繁衍,且产生了较发达的原始文化。
出土于卡若遗址的双体陶罐,造型饱满优美、构思巧妙、工艺娴熟,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制陶的最高水平,被誉为西藏新石器时代陶器代表作。陶器在古代多为生活用具,但在卡若遗址发现的双体陶罐独特的造型和其唯一性都表明它并非普通的生活用器,而可能是在氏族部落举行重大祭祀和庆典活动时所使用的礼器,意义较为特殊。显然,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不能阻止文化萌生的步伐,藏族及其文化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清晰的痕迹——附塑猴面装饰证明猴传说起源甚早,黄金面具和天珠则反映了古象雄国的覆面葬俗。
高原雪域的文明交流
高原的地理环境使得行路艰难,但这挡不住人们交往的脚步。在西藏石器时代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黄河流域文明的印记。展览中有一件出土于阿里地区的黄金面具,制造年代为公元3世纪,属于古象雄国的随葬品,可谓是阿里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以黄金面具作为随葬品的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当时的欧亚大陆。因此,这枚黄金面具可谓是古代文明交流的见证。展厅里还有一块织有汉字“王侯”的织锦,这是在西藏西部首次发现的汉地丝织物。这两